蒙山洒泪,沂水含悲。12月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

69.png

12月20日6时02分,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临终前,她叮嘱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党员补助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去世时,她手里紧紧握着一枚党徽。

张淑贞,作为沂蒙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传承者,她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听党话跟党走

舍生忘死为革命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张淑贞的党龄还有3个月就80年了。80年,时代在变,张淑贞的初心未变,她用一生践行沂蒙精神,永葆党性不褪色。

1939年夏,日寇在沂蒙山“扫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徐向前、朱瑞率领部队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不久大众日报社也搬迁到这里。从那时起,刚刚入党的张淑贞就和人民子弟兵结下了深厚情谊。

张淑贞家是八路军的联络点,每天都有许多同志来到她家。他们一来,张淑贞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做饭吃。由于大家来的时间不一致,最多的时候张淑贞一天要做7顿饭。

分局和纵队机关搬到张淑贞家后,她家看到部队机关同志的20多个孩子没人照料,便在婆婆王换于带领下创办了战时托儿所。

为了保护好这20多个孩子,张淑贞和家人在村后岭挖了一个大地瓜窖。鬼子“扫荡”时,她就把孩子藏在地瓜窖里。

山村里穷,没有好东西滋补孩子。张淑贞就挨村挨户打听谁家刚生了孩子,动员人家帮着喂养部队的孩子。

为了照看好战时托儿所的革命后代,张淑贞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张淑贞说。

就这样,3年时间里,张淑贞给部队抚养的孩子一个没有少,张淑贞的两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张淑贞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

1941年11月,日寇纠集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山东分局、纵队机关要从东辛庄一带转移。当时,八路军一纵队政委朱瑞的妻子陈若克已经怀孕8个多月,撤退时不幸被捕。凶残的敌人杀害了陈若克和她在狱中生下的女儿。听到这个噩耗,张淑贞大哭一场。陈若克在她家时,一个铺上睡觉,一起参加妇女会议,一起搞抗战宣传,俩人亲如姐妹。组织上把陈若克母女的遗体秘密抬到东辛庄后,婆婆王换于和张淑贞当即卖掉一亩地买了棺木,流着泪把陈若克和她的女儿厚葬在自家菜园里。

194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气温骤降,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饭吃,可敌人又没有撤退。全家人一合计,决定让张淑贞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防止鬼子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雨水已淋透全身,张淑贞因此得了一场重感冒,20多天后才得以康复。

在以后的岁月里,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掩护和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守初心葆本色

爱党拥军传佳话

张淑贞从不居功自傲,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对于组织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于心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就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用忠贞诠释着红嫂精神。

2011年春,沂南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北京军区和宁夏军区部队前来支援抗旱打井时,张淑贞带着沂南县的新红嫂们,拿着鸡蛋、鞋垫,多次到打井一线慰问官兵。

2011年“八一”建军节,96岁的张淑贞在女儿于爱梅的搀扶下,亲自到沂南县人民武装部送去了亲手缝制的鞋垫。

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当选。

作为有近80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12月底,张淑贞将领到3600元的老党员补助。“母亲是个老党员,最牵挂的事就是交党费。临终前一天,母亲在病床前专门交代我,领到这笔补助后,一定要把钱捐出来做党费。”于爱梅说,她一定完成老母亲的遗愿。

“我做了一辈子的党员,老了(去世后)也坚决不出(离开)党。”张淑贞这样对儿女们交代。

为了满足她的愿望,张淑贞过世后,儿女们将一枚新党徽塞进了她的手心。

一点一滴,张淑贞用实际行动传播着“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嫂家风;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张淑贞用真实平凡的事迹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

好家风深扎根

沂蒙精神代代传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张淑贞是在婆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王换于,1888年出生在当地圈里村,19岁嫁到东辛庄于家。抗战爆发后,沂蒙山区各地掀起了抗日热潮。因办事干练、思想先进,1938年11月,50岁的王换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影响带动下,1939年3月,王换于长媳张淑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子于学翠、次子于学荣也先后入党,她家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好的家风,在于言传身教。

张淑贞共育有3儿5女,平时生活中,张淑贞经常给子女们讲战地托儿所的故事,也总教育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一个个革命烈士拿鲜血换来的。“爱党爱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这个家庭深深扎根。

新时期,沂蒙红嫂的接力棒传到了张淑贞女儿于爱梅手中。

在张淑贞的熏陶、引导下,女儿于爱梅走上了爱党拥军、宣传沂蒙精神的道路,拥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誉为“沂蒙新红嫂”。她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从2011年开始,于爱梅到红嫂纪念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累计讲解1000多场。

不仅如此,在红嫂精神的影响下,于爱梅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在临沂会见了于爱梅等劳模。总书记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我们新一代要继续传承红嫂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张淑贞的孙媳妇王彤说。

张淑贞的外孙女高洁,经常到红嫂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员。她说,“姥姥是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她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精神。作为后人,我们要把红嫂接力棒传承下去,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按辈分,我要喊张淑贞老人奶奶。她走了,村里人都很悲痛。我们一定要让红嫂精神、沂蒙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东辛庄党支部书记杜中信说,老人在,村里觉得自豪和光荣;老人走了,红嫂精神会永远鼓舞着乡亲们,把村子建设得富而美,早日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