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不仅是革命精神,更具有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特质。她之所以引起社会的长期关注,并在不同时期凸显出强烈的时代特色,主要是她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纲领和理想宗旨,体现了党的优秀品质。她有力地证明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如何巩固,同时也回答了我们党的执政前途如何保证的问题。

一、创造主体的广泛代表性而不是群众化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有些人认为,它只是一种“群众精神”,是人民群众的行为壮举。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首先,人民群众没有那么傻,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民群众不会盲目为某个党派去拼死卖命。其次,事实也的确如此,是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所以,2013年冬,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考察时,对沂蒙精神概括出两句话:“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地揭示了沂蒙精神产生的本源:她是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发家的根本基础

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有自已的宗旨,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思想、意志、愿望和要求,即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因此充分地相信和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最终实现自已的理想。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人民群众是生产者和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和主宰者。几千年中国的王朝更迭,都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进行的。他们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自觉摧毁旧生产关系的变革者,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人民群众就会自然地起来反抗。

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不仅要靠人民群众的人力、物力支持,更重要的是靠人民群众的人心支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勤俭建国到改革开放,如果不是依靠人民群众那将是一事无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心的向背,历来是决定斗争双方输赢的根本因素。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只向人民群众索取,更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把理想和希望全部寄托于人民群众,把心交给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斗争形势异常艰险,经济条件极端困乏,沂蒙根据地却克服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靠得是什么?就是靠人民群众。从党的最高领袖到地方党政干部,从军队的最高元帅到普通士兵,有了事情找群众,遇到困难问群众,不懂不会学群众,真正同人民群众一个锅里摸勺子,一张桌上动筷子,一个炕上盖被子。不分你我,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日本鬼子“扫荡”进村,给女八路脸上抹把锅灰,就成了房东家的女儿,地下党员换件衣裳就是房东家的亲戚。凶残的敌人经常采用只认领自家亲人的手段来暴路八路,人民群众则宁肯舍下自已的孩子和亲人也要把八路领走,致使自已的子女和亲人残遭杀害。在这里,共产党把生命都交给了老百姓,以诚心换诚心,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二)我们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

共产党要为整个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成了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中心。战争年代,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怕困难,流血牺牲,为得是把人民群众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建国之后,共产党禅心竭虑,百废兴举,为得是让人民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入新世纪,党领导人民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为得是家富国强,民族复兴。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永远坚持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泽东提出的。70年过去了,华夏大地上的口号和标语换了又换,而只有这五个大字,始终熠熠生辉,深入人心。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我们党诞生的根基和成长壮大的依存条件。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实践潜质。

首先,为官者严以律己,不搞特殊化。在沂蒙这块大地上,先后有500多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有几十万优秀中华儿女在这里奋斗。他(她)中,有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也有普通的党员;有大城市出来的豪门闺秀,也有被逼上梁山的农家子弟;有延安来的高级军事将帅,也有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不管来自哪里,什么身份,地位多高,在人民群众面前,都不会高高在上,摆官架子。而是和当地老百姓一样,穿农家衣,吃百家饭。在生活和物质条件上,从来不搞特殊化。罗荣恒元帅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领导,也是严于律己的模范。1940年,由于日寇的封锁,沂蒙根据地到了最困难时期。劳累加饥饿,罗荣恒生了重病,仍坚持工作。奥地利国际友人罗生特是这里的医生,感到既心疼又担心,多次要求罗荣恒休息养病,被罗荣恒耐心拒绝后,他感慨地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1941年元旦,几个警卫员到村前的水坑里捞了几条小鱼回来,罗荣恒听说后十分生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怎么能摸老乡的鱼呢?马上放回鱼塘里去!”可是,鱼已经半死不活的了,罗荣恒深切地对战士说:“看吧,鱼离开水就活不成,我们就好比是鱼,老百姓就是我们的水哩!”下午,罗荣恒亲自到老乡家,送上钱又作了检讨。晚上,那位老乡又端来一个水瓢,里边有几条小鱼,把钱朝桌上一放说:“这鱼是自然生的,不是俺养的,您又赔不是又送钱的,俺成啥了?”

1939年秋,徐向前率部驻进沂南县东高庄。他有空就帮房东干活。冬天,老房东麻其咳喘不停,徐向前就把自个的大衣给他披上。麻其说啥也不要,徐向前拉着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俺住在你家,你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你的亲儿子,一家人可不能见外呀。”麻其听后流下了热乎乎的泪水。

1945年冬天刚打完仗,南方籍小战士聂强元错把房东的饭盆拿来洗脚。陈毅知道后,进行了严厉批评,叫他立即刷净盆子送还原主并赔礼道歉。小聂回来后向陈毅报告说:“我向老乡作了检讨,他没有意见了。”陈毅严肃地说:“我还有意见呢!不能喊老乡,要按山东的习惯叫老大爷、老大娘。”小聂红着脸说:“首长,我记住了。”从此小聂再也没有违犯过群众纪律。

1946年夏天涟水战役,陈毅腿上的旧伤复发,体温急剧上升,连饭也吃不下去了。警卫员于庭信从外边抱回一个西瓜,陈毅问:“哪来的?”小于说老乡地里摘的,因为没人看,给他放了个借条。陈毅听后严肃地说:“小于啊,一个西瓜事虽小,但影响很大。国民党的兵抢老百姓的瓜,我们趁人家不在,摘人家的瓜,一个抢,一个摘,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应该处处爱人民,不能干违犯纪律的事。”听了陈毅的批评,于庭信抱着西瓜就给送回去了。

这些开国将帅戎马一生,住过无数房东,他们都始终如一。这些看似平凡小事,足以说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接地气,赢人心。成为人民群众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党和军队。这和当前那些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官员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着想。中国共产党不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最根本的还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正是从许许多多共产党员身上,从党的领导干部身上,看到他们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地、忠诚地为人民服务,才萌发了对共产党由衷地热爱和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贞。这是其他任何党派没有做到和无法做到的。

1942年春天,刘少奇来到临沭县朱樊村,亲自组织召开诉苦反奸大会,大力开展减租减息斗争,镇压了恶霸地主,佃农分到了粮食,雇工增加了工资。使长期受剥削压迫的穷苦大众从此翻身解放。朱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保垒村。

1942年夏秋,日寇和汉奸疯狂实施“三光”政策,在沂源县三岔乡制造了“无人区”。百里荒野,横尸遍地。是共产党八路军来到这里重建抗日根据地,带来口粮、药品、麦种和农具,帮助逃回来的农民恢复生产和生活,八路军亲自为老百姓拉犁耕种。而他们却穿草鞋、吃树叶,教识字、开晚会、鼓舞人民的士气,无人区重新响起了歌声。

(三)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未来

在沂蒙根据地最困难的日子里,八路军和当地干部与人民群众一样,夏天披蓑衣,穿草鞋;冬天穿破袄,扎裤腿。粗煎饼卷咸菜。夏天修渠,冬天拾粪。一个战壕打鬼子,一个山洞躲“扫荡”,农忙来了能拉犁,有了困难齐上阵。

1939年夏天,罗荣恒率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鲁南,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减员很大,急需补充兵源。但是当地基层党组织还不健全,招兵条件很不成熟,急得当时的地委书记生了病。罗荣恒亲自召开会议,从主力部队中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到群众中,帮助群众收麦子,保卫老百姓的劳动果实,同时组建县乡村三级抗日政权,局面很快打开,临郯苍平原出现“前呼后拥上战场,同心协力打东洋”的动人场面,使主力部队兵源得到圆满补充。

1958年前后临沂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全面开花。动辄几万人上阵,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都和民工吃住在工地,村支书直接带领民工干活,没有钢钎,把家里的铁锅拿来打;石料不够,把祖林上的石碑砸了推来用。那时的干部特权,就是吃苦在前,处处起带头作用。在这样的领导干部面前,群众还有啥顾虑的?就是一门心思跟党走,党指向哪就打向哪。正是这种血肉相连的干群党群关系,才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二、创造区域的广阔性而不是地域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沂蒙精神产生在沂蒙大地,所以是一种地域化的精神,在别处不适用。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沂蒙精神的影响,它所表现出的社会感染力,却远远不止于沂蒙本身。而是在全山东、全中国都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当时的沂蒙,基本涵盖了大半个山东

从沂蒙精神产生的最初年代来看,沂蒙山区的区位划分,是以山脉水系为主要依据的。当时的沂蒙,北至临朐、南到新浦、东抱胶东半岛、西接新泰,占了约大半个山东。在这宽泛的区域内,有中原文化的渗透,有齐鲁文化的传播,有东夷文化的发轫与积淀。既有大汉民族的聚众,也有少数民族的繁衍。既有传统的内陆风情,也有沿海港口的开放性格。在这样一种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思想丰富,社情复杂的情况下,一种思想意识比较集中的社会精神——沂蒙精神诞生,说明沂蒙精神既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接受并向往的先进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对其他流派和思潮的统领与包容。

(二)沂蒙根据地与延安紧密相连

战时的沂蒙山区不是与外界隔绝的,相反,却有着千丝成缕甚至是最紧密的联系。首先,它直接受于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的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山东抗日形势的发展。1938年1月,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山东省委: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方向,“应以鲁中为中心,依托新泰、莱芜、泰安等地原有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控制蒙阴、莒县等广大地区为重心。”同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山东有3万人枪了,好得很!山东枪多人多,可以发展到10万到15万人枪。”5月19日,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山东方面已开展起游击战争,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派干部去,派一两个营作基干更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先后派郭洪涛等三批170多名干部来到山东,成为开辟沂蒙根据地的领导骨干。同年12月,中央又指示山东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毛泽东电示中共中央局:“山东游击战争战略意义重大,决定派张经武到山东。”1939年3月,中央决定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进驻沂蒙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鲁南在日军‘扫荡’后,局面混乱,国民党损失很大,我应趁此机会将第115师师部、第686团和萧华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根据地。”此后在长期的斗争中,沂蒙与延安红色电波不断,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由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指挥。

(三)沂蒙根据地的作用是面对全中国

建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是党中央、毛泽东的伟大战略决策。沂蒙山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接华北、南连华中、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成鼎足之势,是华北、东北与江南连接的枢纽。对于巩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中、华南敌后战场,乃至抗战胜利后我军北上东北、南下江南,夺取全国胜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也正是这样,沂蒙根据地建立后,与日寇展开长期的生死博杀,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主力,有效地钳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极大地减缓了其他解放区特别是延安的压力。抗战胜利后,为东北输送10万子弟兵,成为东北战场的主力军。解放战争中,沂蒙根据地成为坚强的支前后方,男女老少齐上阵,抛家舍业忙支前。车轮滚滚,上百万民工,满载源源不断的支前物资,顶风冒雨,出生入死,随我解放大军北上南下,一直打过长江,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创造时间的历史传承性而不是断代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沂蒙精神只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对现在的形势尤其是对四化建设不沾边。这种认识也是偏面的。沂蒙精神从产生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尽管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她却常讲常新。这是因为,沂蒙精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种发展运动的革新精神,它不只是体现在战争年代,也不仅限于建国初期,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而前进,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它所表现的形式和作用不同罢了。

(一)沂蒙精神产生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其实,中华民族精神不只是这些,它含量丰富,博大精深。比如: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求真务实、忠贞报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博爱、无私奉献等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现。代表沂蒙精神的这四句话,全部寓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框架中。应当说,沂蒙精神占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精髓。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弘扬沂蒙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沂蒙精神产生的条件是中国的实际国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沂蒙精神正是在中国发生巨大变革时代中产生的。灾难的旧中国,积贫积弱,受尽世界列强的凌辱。沂蒙也和全国一样,在黑暗的制度下,反动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残酷压榨,横征暴敛,荒时暴月,灾害频发,沂蒙大地经常流亡遍野,民不聊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惊动着沂蒙,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激励着沂蒙。但是,数次的革命失败也在教育着沂蒙。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复兴在哪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沂蒙人民看到了曙光。沂水暴动,苍山暴动,日照暴动……王尽美的马列主义传播,地下斗争的峰火燃起,使英雄的沂蒙人民逐渐由迷茫走向清醒,由彷徨走向坚定。顾小家必先保大家,守家门必先保国门。这些简朴的道理,是沂蒙人民从灾难深重的悲惨遭遇中得到的启示。于是就有了乳汁救伤员;就有了舍弃亲人的生命换取八路的安全;就有了“一碗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义壮举。正是这种苦难生活激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励志于革命的实践,才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才换回共和国的诞生。

(三)沂蒙精神的本质是变革图强

沂蒙精神之所以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它不断追求革新和进步的内在要求。变革图强,是一切新生事物的先进品质,是人类追求的普遍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人往高处走,觉悟了的沂蒙人民与当地的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代表着一种新生产力的要求,有着强烈的变革愿望和图强意志,正是这种变革图强的先进意识,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战争年代为了夺取革命胜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建国后愚公移山,改造山河;八十年代老区贫困,知难而进,十年脱贫;改革开放后快马直追,大胆创新,建设江北最大的商贸城;树立正确价值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物质富还要环境美,滨河开发,碧水蓝天,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沂蒙引起世界注目……由此联想到国际共运史上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联盟崩溃,为什么?就是因为执政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严峻考验,执政基础不牢固,导致了执政前途的穷途末路。所以说,沂蒙精神不论从它创造主体的广泛代表性,地域的广阔性还是历史的持久性来说,它不仅代表着过去的创造,更能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和历史的未来。优良的传统精神一经形成,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具有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具有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维、引领新潮流的特质。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在我们党内,出现了一些与党的理想和宗旨背道而驰的问题,先锋队员成了危害社会的蛀虫,人民公仆成了人民的老爷,服务窗口成了社会衙门。这虽然是个别现象,却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使人民群众离党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尴尬,社会上到处流传一些政治笑话就是明证。人民群众一旦对党失去信任,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前途就会暗淡甚至毁灭。针对这些负面消极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力挽狂澜,进行了急风暴雨式的正本清源,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思想上严警,制度上严控,手段上严惩,使党的肌体受损现象来了个急刹车。与此同时,在为人民服务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服务群众,实惠人民,谋划国家和民族崭新的未来。重新嬴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再次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但是,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伟大工程,首要的是必须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免疫力。因此,学习和弘扬沂蒙精神,不仅有利于继续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同时也决定着我们党的执政前途千秋万代永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