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视角新高度来理解阐释新时期沂蒙精神
一心为民的思想境界
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精神,具有人民性和党性双重特征。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够与党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无私奉献,在生死关头竭尽全力、舍生忘死拥护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人把人民当亲人,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中,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才能永远挺立于历史潮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沂蒙精神的根脉和基础。
一心为民,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沂蒙人民整山治水,兴修水利,改造良田,造福人民,实现了“南稻北栽、南茶北移”,把沂蒙大地变成了北国江南。改革开放后,党一心为民,带领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1995年沂蒙老区一举实现在全国18个革命老区中率先整体脱贫。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带领沂蒙人民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临沂成为革命老区中率先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山东的一张靓丽名片。临沂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临沂在全国的美誉度、影响力不断上升。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党“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源于沂蒙精神的发扬光大。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真正做到“一心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更加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要常怀感恩与敬畏之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之源。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只有真心热爱人民,对人民充满感情和爱戴之心,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这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基础和根本。心怀感恩,才会有所敬畏。领导干部对人民心存“敬畏”,蕴含的是一种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领导干部履职心态和职业操守。有“畏”方能有“为”,方能时时警醒自己,摒弃懈怠,激发斗志,催生作为,成就事业。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切实在思想上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领悟到群众立场的真谛,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人民。要常怀对人民群众的感恩敬畏之情,在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自觉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记挂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要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和实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临沂是革命老区,千万沂蒙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期理应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但从临沂来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要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在确保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要始终把抓好生态环保作为重中之重,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决不让沂蒙精神因大气污染蒙上灰尘,决不让临沂的发展成果因大气污染打了折扣。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落实各项民生惠农政策,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要驰而不息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与“一心为民”思想根本对立、格格不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均有明显改善。但我们也应看到,“四风”问题“树倒而根存”,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个别干部依然不收手、不收敛,有关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认为反对“四风”就是一阵风、一场运动,过后依然风平浪静;有的对我们反“四风”的决心心存怀疑、等待、徘徊、观望心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谆谆教导,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保持作风转变的良好势头,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作风建设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使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薪火永存,使党群、干群关系永远水乳交融、生死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