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沂蒙山》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这部根据沂蒙根据地抗战历史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国内60多场巡演中,观众无不动容,实现了用文艺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

17.jpg

沂蒙故事焕发出时代光彩

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山》就是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它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主要角色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在采访中,《沂蒙山》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说,沂蒙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讲好沂蒙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我们充分挖掘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故事、革命传统,力图使沂蒙故事和沂蒙精神焕发出新的艺术光晕和时代光彩。”

该剧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剧中,八路军与老百姓以命换命,老百姓用自己的孩子去引开日本鬼子,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这都是因为老百姓相信共产党,报答八路军。”张桂林说。

据统计,该剧已在北京、辽宁、福建、山东多地巡演60多场,场场爆满。演出中,演员含着泪唱,观众抹着泪听,无人不为之动容。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报送的歌剧《沂蒙山》榜上有名。

两年打磨 成就山东戏剧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

《沂蒙山》有怎样的幕后创作故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观众如此入戏,在全国掀起一阵阵观剧热潮?

“首先,是题材选得好,观众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回归,让这部剧有了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其次,它的艺术性很高,用现代艺术手段讲述老故事,全剧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男女老少都喜欢。”张桂林说,另外,加之语言朴实但极具艺术性、感染力、文学性的剧本,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音乐,大气的舞美制作,一流的灯光、音响等,让这部剧成为山东戏剧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

张桂林介绍,《沂蒙山》自2016年10月就开始策划创作。两年多的时间里,主创团队先后十余次深入沂蒙山区采风,剧本前前后后进行了10次重大修改,“在制作上,可以说穷尽了我们的想法和艺术实践。”2018年12月,《沂蒙山》在济南首演,收获众多好评。

演出前不久,导演黄定山生病,但他始终坚持在现场指挥;为了上台时符合人物形象,女主“海棠”的饰演者李迎春自演出前50天就开始“疯狂”减肥,每天只喝一杯营养餐;作曲团队创作了140多首歌,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只有4首,距离首演虽已过去大半年,作曲家栾凯到现在依然在不断调整剧中的音乐;剧中用到的道具足足装了18个集装箱,其中的“大山”更是重达8吨,每次巡演都要带到舞台上……在《沂蒙山》的幕后,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主创团队精心策划、高水平雕琢,经过千锤百炼,打磨出一部经典剧目。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主创团队将到上海、湖南等地巡演,把沂蒙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今年10月份,电影版《沂蒙山》也将正式开拍。

18.jpg

实施20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已成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响亮品牌。入选其中的《沂蒙山》,无疑是一部红色主题浓郁、山东特色突出、艺术水平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沂蒙山》的创作过程中,张桂林有很多心得,“最让人兴奋的是,留下了一部精品力作,也为以后打造优秀文艺作品积累了很多经验。”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山东今后如何发力?张桂林表示,一定要选材准确, 红色作品要创作有群众基础、生活基础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按照高标准执行,保证作品质量;要大胆创新,善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防止进入“套路”、“标签化”、“喊口号”等,注重人物的刻画、故事的讲述和艺术的表达,使作品深入人心。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