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1909-1975)山东省日照市奎山乡牟家庄人。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暴动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秋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牟宜之先后到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要求赴延安,办事处负责人得知国民党元老丁惟汾是其姨父时,便派他到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牟宜之于是又回到山东,利用上层关系担任了国民党乐陵县县长。这里土匪遍地,司令如毛,你争我夺,混战不断。牟宜之巧妙地利用几大土匪豪绅势力之间的矛盾,先使县政府站稳了脚跟,又和乐陵县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党组织的领导帮助下,彻底地改组了县政权和县武装,使大批共产党员充实进来。这样,乐陵县的抗日民主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38年8月,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乐陵后,牟宜之倾其县政府财粮积蓄支援八路军,并将县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使乐陵成为一个完全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期间,牟宜之和萧华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8年末,由萧华介绍,牟宜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曾评价道:“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地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1939年春,受党组织派遣,他化装成商人,不远万里,去重庆做统战工作,然后转到延安。他用自己积蓄的几万元,解决八路军的衣物困难。10月,任鲁北行动委员会主任。1940年8月,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1941年初,调鲁中区任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3月,为解决沂河和汶河交汇处的洪涝灾害,牟宜之在根据地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民工 5.6万人,奋战3个月,在沂临边联县袁家庄修建了长5039米的袁家口子大堤,使下游30多个村庄免遭水患。袁家口子大堤碑文这样写道:“在敌后战斗环境与春荒严重期间,而我克服困难,竣此重工,实为民主政府对民众利益关怀之切及民众有坚强组织与伟大力量之表现。”1942年8月后,牟宜之先后任第一一五师参议室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组织和参与了策动伪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等部共6000余人的举义反正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驻济南办事处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军调部执行处参与国共谈判。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在陈云、萧华等同志领导下,参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及围困长春战役,在策划国民党军第一八四师起义中作出了贡献。东北全境解放后,牟宜之担任军管时期的鞍山钢铁公司动力部部长。随后,随大军入关到北京,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副局长,为首都建设努力工作。1950年回到山东工作,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1953年调任林业部经营司司长。1955年任城市建设部公用局局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4年获甄别。1975年4月29日在济南病逝。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