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区数十年的汹涌澎湃的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理想坚定、信念如铁、对党忠诚、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英烈,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沂蒙精神形成的基石。

李清漪(1902-1927)字泮溪,山东省沂水县下胡同峪村人。1919年,他17岁时考人临沂省立第五中学,翌年转入济南育英中学。他在济南育英中学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触了新思潮。1923年夏考入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帮助创办的一所进步高校。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任校长,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任社会系主任,共产党员陈望道任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共产党员、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任总务长,蔡和森等许多共产党员担任教师。在这些共产党人的直接培养下,李清漪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5年五册运动期间,李清漪在上海总工会工作,任总务科文牍秘书,当时的总务科主任是刘少奇。同年秋,他随于右任北上,在天津、保定之间做国民革命军孙岳、邓宝珊部的工作,促其策应北伐。

1926年2月,李清漪因病经党组织批准回原籍休养,他带回《向导》《中国青年》《新建设》等革命刊物,使家乡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同年冬,大病初愈的李清漪献房集资,在家乡办起一所平民学校,吸收村内外40余名贫苦青少年到校读书。他自编自印教材,在讲课中进行思想启蒙教育,向学生揭示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根源,宣传社会主义之路是历史的必然等革命道理。他还油印《农民小报》,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在李清漪的影响下,埠前村的进步青年李鸿宝(曾名李德生,后改为李纪纲)、上小诸葛村的陈梯山于1926年也相继在本村办起平民学校,有近200名青少年入校学习。他们采用李清漪编写的充满革命思想的教材,向农民子弟进行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教育。一时间,革命思想在沂水西北部的山村迅速传播开来。李清漪在沂水县西北乡广泛开展革命活动的同时,着手开展建党工作。1927年2月,他经过深入宣传教育,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介绍沂水县埠前村知识分子李鸿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沂水县西北乡播下第一粒革命的种子。李鸿宝入党后,利用其创办的平民学校作为阵地宣传革命,开展建党活动。

1927年春天,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身在沂水县的李清漪为参加北伐战争,决定返回上海。临行前,妻子悄声问:“不去上海行吗?”李清漪望着妻子深情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别难过,我很快就会回来的。”第二天,李清漪辞别父母、妻女,毅然踏上了征程。当他来到济南时,听说蒋介石已经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各地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在此危急关头,李清漪决定留在济南参加革命斗争,他被任命为中共山东区委机关技术书记,毅然决然投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洪流中。4月20日,中共山东区委机关遭到破坏,李清漪被捕。被捕后,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气概,把敌人的法庭当作革命讲坛,义正词严地揭露反动当局的罪恶,宣传革命真理,把敌人驳得瞠目结舌。李清漪被敌人连续严刑拷问三天三夜,两肋被烛火烧焦,但他威武不屈,守口如瓶,始终保守党的秘密。敌人黔驴技穷,终于下了毒手,于1927年5月23日把李清漪枪杀于济南圩子门外。李清漪时年仅26岁。李清漪是沂蒙山区第一个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