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对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的启示
朱洪涛(临沂市委宣传部)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既为新时代的干部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的刚性要求和硬性任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与实践中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先进的政治文化与价值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把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穿于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始终,是净化政治生态和构建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沂蒙精神; 新时代;干部教育; 启示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工作,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②]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里提出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对沂蒙精神的产生、形成、内涵、性质做了新的深刻的揭示,对于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理解和弘扬沂蒙精神,抓好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己不正,焉能正人”,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使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考察沂蒙精神对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胜利之“钥”。97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们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生活上出现问题,原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丧失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和应负的政治责任,就会把个人的利益、名誉、权力、地位看得很重,甚至千方百计规避或逾越党的纪律,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邪路。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是战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沂蒙根据地的各种教育中占有首要位置。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对党政军群干部的需求,先后创办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等十几所各类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也来沂蒙根据地办学。这些干部学校以抗大一分校为榜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使学员树立了民族解放的必胜信念。
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精髓。纵观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如何捍卫自己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信仰和追求,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不放弃、不动摇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像李清漪、李清潍、刘晓浦、刘一梦 、侍振玉等革命先烈,是什么让他们前仆后继、抛家舍业,在极度险恶的条件下投入到革命斗争中,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崇高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有着为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 。战斗在沂蒙大地的抗日女英雄陈若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坚守着自 己的信仰,为了党的事业慷慨赴死。这些共产党人在沂蒙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勇于革命,面对敌人的屠刀慷慨赴死的壮举,不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也极大地感召激励着人民群众。正是由于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为革命信仰而奋斗、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行为,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沂蒙人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先进群体,是有担当和有作为的政党,代表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沂蒙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选 择支持和拥护共产党,才有了战争年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人事迹 。
信念坚定,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党不仅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越是在党建任务繁重紧迫的关头,越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在坚定信念的引领下,继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保持推动发展的无穷干劲和奉献精神,保持对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国内外一切考验的能力,团结带领人民在富民强省道路上大步迈进。
沂蒙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在于激励我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推动事业发展,要依靠那些能够认识到人民的利益,并甘于为之奋斗牺牲的有坚定信念的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结出的新硕果,更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启示之二、增强“四个意识”,坚守政治立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正是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守崇高理想信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艰巨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讲大局、顾大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强调大局意识,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章明确规定:“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及各组均须执行及宣传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定政策,不得自定政策”。在一些紧要的历史节点上,一批共产党人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留下了许多故事。毛泽东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曾这样评价:山东是执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1943年为了实现山东根据地的一元化领导,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核心,朱瑞、黎玉罗荣桓与陈光等人都为了顾全大局而放弃了分歧与私利。正是有这么一大批不计私利、服从大局、维护中央权威和团结统一的共产党人,才有了山东根据地的快速发展,才促进了共产党自身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组织基础。
在党与军队的政治主张方面,黎玉、徐向前、罗荣桓等人也耐心地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宣传。例如,黎玉认为:“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加强革命的宣传,提高群众对自己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一致。”[③]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进入东北,迅速摧毁了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这为中国军队进入东北创造了条件。中共中央要求山东根据地的八路军迅速挺进东北,当时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要求山东干部:“我们山东不惜一切代价,中央要什么,我们给什么。”根据中央的部署,罗荣桓等人带领山东主力部队6万人和大部干部挺进东北,随后会同其他解放区的部队和干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先于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争得了控制热河和东北的先机和主动权,打破了国民党军企图完全占领东北,从而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如意打算,为实现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任何能够传世的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脉动完美结合的产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硝烟弥漫的沂蒙大地上,共产党人根植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合力抗敌,用鲜血与生命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当年的沂蒙军民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血与火的考验,忠贞不渝、宁死不屈,对党中央指令坚决执行、不折不扣,不讲条件迎难而上,这些都体现了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对党的绝对忠诚。无数次的革命胜利表明,增强“四个意识”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我们党与人民取得胜利的关键与重要政治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继续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我们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之三、密切联系群众 ,加强作风建设
民者,国之根也。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80余次提及“人民”一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和历史前进。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那时的党政军干部们都怀揣着赢得民心的公仆情怀。刘少奇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宁可自己不睡觉,也不让房东改变在夜里两三点推磨的时间;朱瑞为老百姓拉犁耕种、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徐向前为老百姓贴对联;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黎玉历来重视群众工作。他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把老百姓视为自己的亲人。1942年3月,他提出了要让人民与军队有饭吃、有衣穿,使军队能抗日,老百姓能过日子,两者缺一不可。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十大政策》的指示后,黎玉不顾负伤初愈,带头参加大生产劳动,在他的带动下,山东各行政区负责人也亲自动手,领导群众开荒,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1945年夏季反“扫荡”期间,罗荣桓因疲劳过度,尿血症加重,医护人员用甲鱼汤为其滋补身体。一天,罗荣桓看到房东滕东余的母亲病了,身体很虚弱,立即让医护人员为老人看病,并把为他做的甲鱼汤盛了一碗,亲自端给老人喝,老人十分感动,说什么也不喝,最后还是在罗荣桓的再三劝说下,把甲鱼汤喝了。政治由于爱民如子的优良作风,让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干部们很快便得到了人民衷心的拥护和爱戴。
1940年7月,时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作为代表,出席了山东各界人民联合大会,并具体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他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的一番话意味深长:“严防群众领袖的自高自大或自满,严防其脱离群众、防止其新官僚主义的生长。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都能够正确的了解:在你能够代表群众、为着群众的时候,群众可以将你高高的举起;但是当你脱离群众、不能为着群众的利益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你放下。”
西方记者爱泼斯坦曾记下他在根据地看到的难忘的一幕。一位老农慈爱地拍打着出身贫苦的年轻县长的背对他说:“你看这家伙背了多少筐粪到我们地里?有谁以前看见过这样的官?从前,当官的闻的是他们姨太太的香水味,怎能闻这鲜大粪呢?”爱泼斯坦感慨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官员,也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新时代加强干部教育,必须始终牢记沂蒙精神所蕴含的不忘初心的宗旨。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战争。在参军运动中,适龄青年响应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组织的号召,争先恐后,踊跃报名,有10多万青年参加八路军。许多村庄出现“送子参军”、“送郎参军”、“兄弟争相参军”、“村干部带头参军”以及青年戴花跨马入伍的感人场面。在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沂蒙人民无怨无悔地爱党爱军,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精心照料革命后代、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车轮滚滚,担架如林,前送粮弹,后运伤员,放哨带路,看押俘虏……与人民军队共御外侮、众志成城,为抗日战争胜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与此同时,每当战斗间隙,战斗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战士们积极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为人民群众从鬼子手里抢回粮食,帮助群众挑水送粪;劳动休息时,指战员们教儿童识字、唱抗日歌曲,并帮助村庄建立儿童团、民兵连、识字班等群众组织;帮群众干活时,指战员们自带干粮,不要任何报酬,部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为什么我们党、军队、人民能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什么沂蒙红嫂能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用乳汁挽救革命干部的生命,为什么沂蒙母亲为了抚育革命后代不惜饿死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沂蒙人民能够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支持革命事业?因为那是将心比心换来的,是走群众路线走出来的,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就会坚定跟党走。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这正是沂蒙精神的力量源泉所在、原点所在、根本所在。我们在沂蒙精神中汲取力量,就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把群众利益装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是我们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在防止贪腐方面,山东根据地的政策更是严明律己,1940年通过的《关于招待费及菜金马干费的决定》及1943年通过的《严惩贪污公粮暂行条例》等被严格执行。当时山东省省长黎玉还撰文《起来,为广大人民办事》,其言简意赅,要求党员干部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劳力”服务。可以说,用夙夜在公来形容老区的党员干部毫不夸张。而人民军队更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所到之处严守“三项纪律八大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遇有危险,人民军队首先挡在群众前面。也正因为党员干部如此生动地践行了群众路线,才换来了老区百姓的坚定拥护,这种忠诚是对无数共产党员为民、亲民、爱民的回馈,
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记群众路线,必须真正依靠群众。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决不能跟老百姓去争利益”。古语有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只有带着真心实实在在的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用实际行动化民愁解民怨,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让百姓体会到党的温暖,才能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俯下身子,沉到基层,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启示之四、熟知动员策略,加强组织建设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沂蒙精神形成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组织发动群众是形成发展的关键。实现人民解放首要的是依靠群众,关键是组织发动群众。党的第一个纲领,就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建党之初,王尽美、邓恩铭等早期共产党人在齐鲁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想,1927年,临沂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革命战争中,山东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干部审时度势,积极建立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选举、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冬学运动等群众工作,动员广大群众支持革命、投身革命。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自1939年开始,山东党组织在沂蒙根据地民主选举基层政权,广泛建立群众团体,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造社会的主体,实现了政治上的当家作主。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在沂南县成立。1945年8月,我党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成立。随后进行的“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使广大群众经济上翻了身,生活有了保障。同时,积极开展冬学运动,大办“识字班”、“庄户学”,把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广大群众从迷信保守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坚定了紧跟共产党、支持人民军队的信心和决心。大众日报社、新华社山东分社、新华书店等先后在临沂创办。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获得了彻底解放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才凝聚形成了积极参军参战的巨大力量。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根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才是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进而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面对强大的敌人,在生死关头,人民群众选择了共产党,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军队的一边,投入革命斗争,毁家纾难、戮力支前。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一口饭当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当时沂蒙地区420万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有10.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沂蒙母亲”王换于、“抗日楷模村”渊子崖、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开展了广泛的民众动员工作。在根据地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下,党的民众动员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众动员工作是由一定的背景因素所决定的。抗战爆发以后,山东民众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开展民众动员是全民抗战的内在要求;党丰富的民众动员经验和山东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为党的民众动员工作打下了组织基础;同时,无论是思想先进的工人、学生集体,还是对政治冷漠的农民阶层,都亟需党去领导他们。为了最大程度上对民众进行动员,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动员方式和策略,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员工作。培养了大量的抗战人才,冲击了农村旧封建统治秩序,提升了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那么一股革命干劲,战天斗地、整山治水、改造自然,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受到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先进典型。上世纪50年代,为支持国家治理淮河,临沂搬迁村庄527个,移民40余万人,拆毁房屋27万间,占用良田和山林35万亩,修建水库2500余座,做出了巨大牺牲。60年代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临沂人民节衣缩食,交售公粮12多亿公斤,接收安置鲁北移民6万多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无私奉献之歌。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其中重要的是实施乡村战略。在这种现实形式下,目前,个别机关党员及干部在对待工作上还存在一些不敢做、不会做现象。为此,我们更需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传承。发扬一种敢于突破、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开拓创新,通过弘扬沂蒙精神,强化宣传引导,让我党在新时期组织建设方面能够得到创新与突破,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党中央关心的大事难事急事来行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动员和引导群众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启示之五、领悟厚重历史,强化道德修养
德是为官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自觉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历史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领导干部进行历史教育。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就历史学习做过多次专门论述,在《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沂蒙精神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中相互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软实力,只有那些真正反映社会前进方向和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才能够引领社会进步,成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精神的渊源,如前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沂蒙精神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最集中体现,而精神是文化的精华。沂蒙精神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沂蒙精神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
沂蒙精神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同其他革命精神的区别在于其特殊性,这就是党一心为民、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和人们群众坚定跟党走、追求光明、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信念。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正义感;大义善良的高尚品德;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革命精神;敢于担当、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变革图强、执着理想的进取精神。特定的时间、地点,忠厚、朴实的百姓、先进的政党、军队,仁、义的传统文化,浩荡的历史潮流,诸多因素塑造了沂蒙精神的个性,同时也为沂蒙精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沂蒙精神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成为一种活着的、有生命的文化血脉,凝结为一种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恒久力量。“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沂蒙精神所蕴含的文脉绵长、底蕴深厚,不仅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沂蒙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沂蒙精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有助于增强道德免疫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结 语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新时代,随着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思潮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考验,对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当前尤其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以沂蒙精神所蕴含的“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高度自觉,密切“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和谐党群关系,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融入各级干部的血脉之中与灵魂深处,凝聚起推动跨越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既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呼唤,也是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①]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③] 《1944年4月黎玉同志在军区政工会议上的报告》,《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1辑1943.10-1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