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传承与青年工作研究

临沂团市委

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面临多方面挑战,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培树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立足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青少年中大力实施沂蒙精神传承工程,成为新课题。同时,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在弘扬沂蒙精神中寻找突围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价值观;沂蒙精神; 共青团改革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充分激发青年的艰苦奋斗、担当奉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高扬沂蒙精神旗帜,统筹做好青年工作,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代代相传。

一、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塑造面临新形势

青年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走向,决定着民族的成败兴衰。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日益分层化、多元化、复杂化,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影响青少年。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使我国社会转型全面展开,社会的高速前行带来全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当代的青年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缺少父辈艰苦的生活条件的磨砺;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导致了当代社会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缺乏诚信精神、奉献精神等不良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使得青年最易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的影响,或沉迷于电子游戏、日本动漫、韩剧等新兴文化产品,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认同感降低。在多元价值观的交融对抗下,如果不能旗帜鲜明的将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起来,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人生价值目标,必然会造成青少年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迷失。

2、社会发展环境的变革影响青少年。青少年成长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惑和问题。当代青年面临着多重压力,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城市青年买房的压力,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新生代农民工、蚁族等青年群体奋斗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期盼分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在农村产生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时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极易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

3、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影响青少年。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居民”,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1]。网络新媒体由于其丰富的图像语言和多元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目光,也更容易对其价值观进行塑造。“在朋友圈、直播、弹幕等景观中,世俗化的日常生活跃居为主要内容,‘两性、明星、娱乐、旅行、购物、游戏、化妆美容、时尚’等主题广受欢迎。年轻的90后与00后以自媒体为平台杂谈闲聊、插科打诨、消遣逗乐,你来我往,喧嚣无比” [2]。青年精神世界日益呈现出世俗化、去崇高化的特征。

4、不良的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近年来,在网络上频繁出现一些故意妖魔化、抹黑甚至恶搞革命先烈的做法,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等一批革命先烈受到诋毁、丑化,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一批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络平台,宣传错误不良思想,争夺青少年思想阵地。“精日”青年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大多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精神上向往日本人的文化、历史,甚至厌弃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努力为日本侵犯所犯的罪恶洗白。他们严重亵渎了民族尊严,公然挑衅民族感情的底线,虽然是极其个别的现象,却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正确价值观培养的缺位,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意义深远,需要下大力气常抓不懈。

二、红色文化是进行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必修课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记忆,是新中国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和底气。重温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3月8日,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沂蒙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让青少年一代沿着正确的道路接续奋斗。

1、要用沂蒙精神筑牢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干事创业的指路灯。一个民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萎靡不振;一个国家没有理想信念,就会一盘散沙;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沉沦颓废。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赴汤蹈火,就是因为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激励和支撑。

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不改本色的战斗史。从1938年到1949年,这里发生过大小战斗4000余次。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及华东、山东党政机关曾在这里长期驻扎,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丰富的红色文化,是青少年思想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在土地革命时期,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叔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酷刑加身,宁死不肯屈服;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区委书记赵镈面对酷刑和引诱大义凛然。莒南的渊子崖保卫战,在年仅19岁的村长带领下,英勇的村民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与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80多名。这是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农民自发组织的一次激烈悲壮的浴血保卫战,被当时的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

这种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气节和血性,既是抵御外敌侵犯的民族大义,也体现了坚定的信仰的力量。血与火的时代已经远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劳动模范等缺乏敬仰之情,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缺乏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让青少年一代从革命先辈身上汲取红色基因和革命斗志,把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锤炼意志品格,补足精神之钙,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要用沂蒙精神激发艰苦奋斗精神

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言壮志向穷山恶水开战;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到1995年年底,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建立了长江以北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豪迈之情。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是用汗水砸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苦干实干换来的。

在新时期,虽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还在发展中,离人民群众的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处于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每一名也青年绝不是筑梦路上的看客。传承沂蒙精神不光要写在书本上、刻在石碑上,更要体现在干事创业上。要通过沂蒙人民的奋斗历程,教育、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牢记基本国情,不忘艰苦奋斗本色,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昂扬向上的锐气,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3、要用沂蒙精神传递担当奉献精神

这种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反映在沂蒙人民身上,集中体现在他们以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处处从大局出发,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先公后私,以至公而忘私,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境界上。在孟良崮战役最紧要的关头,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拆掉自家的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用肩膀扛起了通过胜利的“火线桥”,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革命后代近百名。为了给国家分忧,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了顾全大局,在根治淮河、解除鲁南苏北水患过程中,沂蒙人民毫无怨言,用自我牺牲换来了鲁南、苏北几十万、几百万人民的幸福,使沂、沭河下游300多万亩土地尽得灌溉之利,成为富庶的“北国江南”。沂蒙人民以自觉以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为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做出了示范。

沂蒙人民的这种“大爱”和“无私”,为当代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在西方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盛行的观念下,在“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成为社会讨论热点话题的时候,更有必要以沂蒙精神为参照,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倡导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经是一代青年人的集体选择。而今天,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号召,同样呼唤新时代的有志青年,用担当的肩膀和奉献的情怀,在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用奋斗成就无悔的青春。

三、在青少年中大力实施沂蒙精神传承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十分重视。他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近年来,临沂团市委在青少年中大力实施沂蒙精神传承工程,依托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学、讲、做、创”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体验教育活动,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以学为基础,了解沂蒙精神内涵

近年来,我市在弘扬沂蒙精神方面有很多探索,沂蒙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在蒙阴、沂南、莒南、沂水、费县、兰山等县区建立了18个教学点,建成了23个展览馆,成功推出了系列丛书《沂蒙颂歌》、文艺演出《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成为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载体。在青少年中大力实施沂蒙精神传承工程,就是要充分利用丰富厚重的教育资源,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学唱蕴含沂蒙精神的歌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体验教育、举办沂蒙精神讲座、开展 “沂蒙颂”演讲征文比赛、校园文化宣传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感知沂蒙精神的内涵。

2、以讲为促进,主动宣传沂蒙故事

把对外扩大宣传和对内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推广“沂蒙红领巾”小讲解员、微梦想公益协会“沂蒙精神百校行”经验做法,建立“沂蒙青少年宣讲团”,引导青少年讲好“沂蒙故事”,不断提高青少年宣传沂蒙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兰山、沂南、费县、沂水等县区相继成立了“红领巾小讲解团”,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清明节、寒暑假,走进“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校外红色阵地,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 一起讲沂蒙”活动,带动家长走上街头、走进游客中间发放宣传册,讲解“沂蒙故事”。以临沂一小的“红领巾小讲解团”为例,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已近1000名小讲解员加入到了红领巾小讲解员的队伍,有9名红色小讲解员工作后走上了专业讲解员的工作岗位,继续着儿时的梦想。“微梦想公益协会”是由蒙阴籍大学生组成的公益组织,充分利用会员分布在全国上百所本专科院校的特点,于2016年10月启动“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动,截至2017年底,已覆盖包括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50余个城市里的130多所高校,共计发放宣传材料22000份、开展宣讲180多场,听众达17000余人。

3、以做为延伸,积极践行沂蒙精神

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沂蒙精神。结合学雷锋活动、邻里守望活动、全国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工作,鼓励青少年力所能及的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志愿精神。开展“沂蒙红领巾集结号”助力脱贫攻坚行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带动家长共同参与志愿家庭结对帮扶、“情暖童心”暑期送清凉、“针心针意”暖冬行动等城乡青少年“手拉手”活动,传递爱心力量。组织开展大中专院校暑期“三下乡”红色实践团队,在服务基层中磨砺意志、增长本领。

4、以创为关键,构建长效机制

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不是一时一次的单项活动,要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通过创建“四项引领”,构建起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长效机制,让沂蒙红色文化的基因真正融入到青少年心中。要坚持仪式引领。根据不同年龄段,在开学初、小学毕业、14岁生日、18岁成人等重要节点,突出沂蒙精神内涵,在全市继续推广开展以沂蒙开蒙礼、成童礼、成人礼和入队、离队、入团等主题团队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特色“三礼三仪”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覆盖面。要坚持课程引领。充分利用每周1节少先队活动课、中学和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共青团团课将“沂蒙精神”纳入学校德育培养计划,开发“沂蒙精神”校本教材。推进沂蒙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心灵,全面提升“沂蒙精神”系统化宣传。要坚持典型引领。定期选树一批“沂蒙好少年”、“最美中学(职)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传承沂蒙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少年榜样,通过宣讲会、报告会、表彰会及新媒体平台风采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充分发挥身边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要坚持线上引领。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通过制作动漫作品、微视频、在线竞答等新颖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清明、“五四”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网上祭先烈”、“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为沂蒙精神代言”等线上互动活动,号召广大青少年以实际行动传承沂蒙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用沂蒙精神指引共青团改革

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了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具体而生动的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党政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的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卓有成效,对新时期共青团自身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社会基层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强大的政治优势。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的青年工作十分活跃,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团、青年救国会、青年锄奸团、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多种青年组织。青救会的重要工作是组织青年参军参战,被动员起来的青年几乎全部参加了自卫团或自卫队。1944年春,仅滨海地区就有6343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青救会还积极参加了以变工互助为中心的生产运动,如植树、开荒、兴修水利等,以发展经济,支援抗日战争。此外还帮助抗属、烈士家属的生产生活,领导儿童团完成拾柴、放羊等家庭生产计划,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临沂是山东青年团的摇篮,是山东青春火炬的点燃地,在山东青运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坐标和浓重重彩的一笔。1940年、1942年、1945年,山东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第三次青年代表大会均在这里召开。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要求各解放区进行建团试验,作为新时期青年运动的核心。1946年12月24日,山东第一个团支部在莒南县金沟官庄正式成立,首批发展了12名团员[4]。从此,山东各地的青年团组织蓬勃发展起来。

团组织始终高举沂蒙精神的旗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青年需求开展工作。1954年,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就积极行动起来,办起了记工学习班,帮助青年农民学文化、扫文盲,解决了当时合作社缺少会计和记账员的难题。1955年,毛主席为《莒南县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写了按语,称赞“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肯定“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 [5],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到1971年,该村在全国农村青壮年中率先脱盲。到80年代,村团支部开展学科技、扫科盲活动,引导农村青年学习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率先创团办实体,搞活经济[6]。

在团组织的引领下,广大沂蒙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涌现出一大批“新长征突击队”、“新长征突击手”、“青年立功标兵”、“青年创业标兵”,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期,全市各级团组织继续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把实施好“新青年建功乡村振兴”和“新青年建功新旧动能转换”行动作为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主动担当、善于作为,谋划设计好工作载体和项目,带动青年建功大美新临沂建设

2、共青团要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

共产党根植于人民,力量来自于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十分重视群众工作,要求“在目前时期中,共产党认真的研究群众生活、群众情绪、群众要求,根据上述方针,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具体口号之下,一步步的组织他们、教育他们、领导他们改良生活,发动他们的积极性”。根据中央的指示,山东根据地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各级群众组织和团体,到1944年末,山东各群众组织的人数为402.2万人,占根据地人口的四分之一,确立了优势的群众政治基础,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6]。充分体现了党深入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措施。

组织青年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当代青年的社会流动加剧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逐渐从“单位制”中脱离,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大量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一些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团组织基本处于空壳化状态,“有组织无青年,有青年无组织”的现象十分普遍,团组织的有效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青年自组织呈加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和生活领域中,对共青团形成了有力的冲击。

对于当前共青团工作,习近平指出,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而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组织的再造和新的组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共青团要主动破除行政化思维,直接面对社会青年开展工作,要积极加强与“两新”组织和新的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特别要适应青年网络生存的现状,通过“网上共青团”建设,引导服务青年。

下一步,临沂团市委结合以商立市的市情,跟进党建步伐,统筹抓好商城、商圈、商会“三商”团建工作,服务好就业创业青年;同时立足各开发区非公企业中青年相对集中的情况,统筹抓好非公企业青工委工作;扩大青联、青企协等团属青年社团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丰富青年工作的组织体系,以此实现对青年的有效联系,逐步扩大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存在感,打造青年身边的团组织。

2、共青团要增强做青年工作的本领

革命战争年代,各级党组织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作为全民抗战的基础,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中,尤其注意使用群众语言,以及文化娱乐宣传、文字宣传(如小墙报、小标语、小画报等),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宣传效果。冬学、夜校、庄户学、识字班等蓬勃开展,剧团演出和歌咏宣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1946年的《大众日报》报道:“莒南文化翻身秧歌剧普及全县,全县剧团发展到208个”,当时有一首歌谣唱道:“从洙边到大店,村村锣鼓响户户有剧团”[7]。最终形成了党政军民同心同志的良好局面。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青年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对社会潮流比较敏感。同时,当代青年的成才观、职业观、消费观、价值观都发生变化,需求多样化,权利意识增强,如何有效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共青团要研究和破解的课题。共青团要积极学习借鉴根据地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不断增强做好青年工作的本领。

要旗帜鲜明的讲政治。共青团要把宣传党的理论,有效传播党的主张作为主责主业。近期,团中央下发通知部署开展“全团大学习”行动,通过“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通过团干部的学习宣讲等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心,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全团的努力方向。

宣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坚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贴合青年人的喜好与需求,运用青年人的方式与语言,吸引、凝聚青年群体,传导青春正能量。新时期的青年,无论是心理特点还是语言体系都自成风格,非常有性格、有追求、有想法。做青年工作,首先要去行政化,层层布置、下达任务这样的做法在青年群体中是行不通的。

要提升团干部素质能力。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关键在团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的干部必须提高工作能力,勤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青年学习,在同广大青年的密切交往中提高工作本领,在同他们打成一片中找到做好青年工作的有效办法。当前,团干部相对比较年轻,资历浅,阅历不够丰富,缺乏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同样面临着本领恐慌、本领不足、本领落后的问题,面临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情况,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磨砺提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不论时代变迁,沂蒙精神本色不改。现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前进道路上矛盾和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当代青少年传承沂蒙精神,让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担当奉献的社会责任重新激发出来,更加需要共青团发扬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下,带领青年不懈奋斗,使沂蒙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征程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2]  闫方洁.中国青年研究.2018(3).第 82页

[3] 《沂蒙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

[4]李维庆主编:《团旗在这里飘扬》,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5]李维庆主编:《团旗在这里飘扬》,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6]李维庆主编:《团旗在这里飘扬》,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7] 《沂蒙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