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沂蒙精神科学内涵 铸新时代党群关系
——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研究
摘要: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圣地、形成于革命烽火之中,它的产生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和升华。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沂蒙精神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因此,我们应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弘扬沂蒙精神,使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塑造新时代党群关系持续释放光和热。本文在深入分析沂蒙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一步挖掘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以新的角度探索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时代特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铸就新时代党群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沂蒙精神 时代价值 群众路线 党群关系
一、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渊源
文化是精神的渊源,精神是文化的精华。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儒家文化、鲁文化的“仁爱诚信”、 “崇德重礼”,齐文化的开放进取、求真务实,催生了齐鲁儿女忠诚厚道、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变革图强的精神品质。沂蒙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沂蒙人民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道义、崇气节、颂正直、贵诚实、求和气,并不断完善和升华,形成了纯朴、善良、诚实、勤劳、自强不息等高尚品质。沂蒙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坚守道义,耿直忠贞,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宁愿把困难留给自己,也要把方便让给别人。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贵、以艰苦奋斗为乐的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品质,凝聚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是目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沂蒙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明成果,已经渗透在了沂蒙地区的各个角落,并通过沂蒙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社会文化、群众文化显现出来,是沂蒙文化的灵魂。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沂蒙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反映的是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要求翻身得解放、建立新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其精神实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相一致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在沂蒙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一大批优秀沂蒙儿女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先后在沂蒙地区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使沂蒙军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沂蒙山区有“小延安”之称,是我党华东和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广大的沂蒙人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固有的优秀品德和朴素的革命热情就会转化为无尽的革命力量,从而激发起为翻身解放、实现当家作主的理想而勇于奉献、不怕流血牺牲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人民面对经济社会不发达的现状,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
沂蒙精神启示我们,伟大的事业,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伟大的精神,也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沂蒙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战争年代的革命斗争是沂蒙精神产生的现实基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沂蒙精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军民所共同创造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当今中国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完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以血肉之躯,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数百万优秀的沂蒙儿女,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同敌人进行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斗争。在这里,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沂蒙儿女的烈火;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过沂蒙儿女的鲜血。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持了战争,涌现出数不清的“沂蒙红嫂”,创造了数不清的的“抗日模范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奋发进取、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的不断努力,使临沂率先在全国整体脱贫,并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使得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商品批发城。同时,沂蒙人民不断更新观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使临沂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旅游和教育基地。
二、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喋血苦战,用生命保卫群众利益;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拥护、支持党和人民军队,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成为了当年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才能真正把握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发扬光大,并为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党为人民谋福利
沂蒙精神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奋勇抗敌,血战沙场。他们视百姓为亲人,爱护群众,联系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愿意为群众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陈毅在鲁南期间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就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主动帮村民打水、扫院子、干农活,即使在部队准备离开的时候也不忘关爱百姓。有一次部队准备离开晁村,陈毅司令员刚要走却突然停下脚步,把马缰绳一拴,拿起一块坯朝房东老大爷的新房走去,帮老大爷砌好后窗防寒过冬。陈司令员垒的是窗户,垒出的更是民心。正是这无数的小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对老百姓贴心的关怀和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的高尚道德情操,也正是这无数的小事决定了民心的向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沂蒙人民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困落后宣战。当时受多年战争的摧残,沂蒙地区河道失修,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水旱交替,地瘠民贫,粮食产量极低。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寒暑四季、风餐露宿,始终坚持把革命精神转化成改变生存环境、整山治水的强大动力。共产党人一身正气、带头实干,他们几乎是天天送走星光迎太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下,沂蒙山区大变样,造就了厉家寨整山治水的典范和导沭整沂工程的巨大成功,一举成为上世纪60年代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实施富民惠民政策,带领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以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临沂地区发展的新突破。沂蒙九间棚村9名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闻名全国,9名共产党员撑起了九间棚的天,关键时刻不退缩,吃亏的事情他们做,最累的活他们干,正是这种付出与模范作用,凝聚了全村人的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并最终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精神品格,形象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全部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路线的宝贵经验。
(二)人民坚定跟党走
在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被一个洪亮的声音震撼着:“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中国共产党对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关爱呵护,沂蒙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更加淳朴的感情涌泉相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就是当时沂蒙地区拥军支前最真实的写照。从抗战时期开始,沂蒙人民就积极拥护党的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量沂蒙山人参军作战、拥军支前、血染疆场。那时候敌我双方都在敌占区来回拉锯,没有正地方,沂蒙老区民兵就抬着担架、推着小车跟着部队走,部队走到哪,民兵、民工就跟到哪。老百姓一心一意向着八路军。他们这样评价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队伍拼着命地打鬼子,不要家,不顾口,有不少人都是打老远来,为啥?为咱山东老百姓能过上安生的日子。这样的队伍就是自家的队伍,自家的队伍咱不帮谁帮?咱不帮自家的队伍帮谁?”多么古朴的话语却倒出了沂蒙人民对党的赤诚之心和爱戴之情。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众多的拥军支前模范人物和英雄团体。有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有办地下托儿所抚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还有积极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沂蒙人民用参军参战表达了对党的忠诚,诠释了普通民众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向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穷山恶水的环境,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和战略胆识的带动下,沂蒙人民靠肩挑、人抬、手推的劳作方式,主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在1958年至1960年的很短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凯歌。在战与火的年代,沂蒙精神表现为党和人民戮力同心、浴血奋战、生死相依,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斗不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穷山恶水前不低头、不气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豪情壮志。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沂蒙人民依然在深刻阐释着拥军爱军的光荣传统。
沂蒙精神的本质是保持党和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爱民,民拥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协同共进,齐心合力,共同铸就沂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三、为什么要研究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
为什么要研究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呢?答案和理由归结起来就是需要,因为新时代党群关系需要新时代党沂蒙精神的指引。
(一)党的事业发展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成绩是显著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时代越发展,人民生活条件越好,精神懈怠的问题越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目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蛀虫”问题,“大老虎”和“小苍蝇”的问题依然凸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工作作风依然时不时浮出水面,因此我们党必须适时化解精神懈怠危险,要把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穿于构建新时期党群关系之中,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重大契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狠抓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科学创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破解时代问题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逐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社情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特别是当下人民群众热议关心的“七个怎么看”(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不公平 、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和“六个为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等重大问题,需要党在继承沂蒙精神基础上在实践中作出进一步回答,全面经受住来自长期执政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验,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人民追求精神的需要
沂蒙精神在实践中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成为引领民族精神的时代之魂。新时代党群关系同样需要精神的指引。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全国人民仍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阐明了政治标准。党的十九大中适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对新时期新建设、新任务的开展,人民对时代精神的再呼唤、再追求,客观上要求沂蒙精神提供精神指引。
(四)沂蒙精神传承发展的需要
沂蒙精神不仅体现对党的历史理解,而且要为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为中国共产党指引未来,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继续提供更伟大、更崇高的精神人格塑造。正是基于这个需要,沂蒙精神自身必须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再传承、再弘扬,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沂蒙精神才能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四、沂蒙精神对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
要知道一种精神成果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关键看其作用发挥。讲沂蒙精神对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就是要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发挥什么作用,让大家真切感受沂蒙精神所带来的精神好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那样“全面从严治党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力量”。沂蒙精神对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沂蒙精神为党的执政价值时刻提供道德指引
中国共产党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历史定论理解可以说超出了任何一个历史王朝与执政党,她站在“为什么人”的高度把自己的价值深深扎根于人民,从“水可以离开鱼,鱼离不开水”的辩证关系中提出了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在沂蒙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
1、践行群众路线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战争年代群众是革命事业最坚强的依靠,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决定力量。总结各国曾经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失去政权的教训,大都是在取得政权之前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贴得紧,执政之后却脱离甚至背离群众,失去了对群众的敬畏之心。在当前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党更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张依靠群众推动政治改革,实现经济发展。
2、践行群众路线要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战争年代,共产党能在沂蒙地区扎根并发展壮大靠的是宣传、团结、组织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不仅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突出问题。当前社会,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格局复杂化,各种矛盾集中凸显,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增大,只有立足基层和实际,不断探索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和考评机制,接受群众监督,才能真正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3、践行群众路线要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沂蒙精神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产物,坚持沂蒙精神就要坚持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但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收入差距大、同工不同酬、物价房价飞涨、医疗教育、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等问题,都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要解决的,只有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来谋划改革,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只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民,任凭时代变迁,党的执政价值基石都不会丢,人民对党的拥护也都不会丢。
(二)沂蒙精神为新时期党群关系提供典型范例
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学习沂蒙精神,对信念坚定不移、对事业顾全大局、对国家公而忘私、对人民亲如家人,强化宗旨意识和奉献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拉近党群关系。
1、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党员干部要起到表率作用。一是要讲实话、干实事,放下官架子下基层,体验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利益诉求,多做惠及群众的“实事”、“小事”赢得他们的心。二是要形成正确的政绩观,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三是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将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部署、措施要求贯彻到实践中,贯彻到基层中,雷厉风行、一抓到底,才能见到成效。
2、畅通党群沟通渠道,消除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感情隔阂。当前,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干部在社会关系、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党群感情渐渐疏远;基层干部在落实各项工作时直接面对群众,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矛盾,既让群众产生信任危机,也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由于党群干群沟通渠道不畅,长期积压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给党群干群双方相互解释和沟通的机会,让群众话有处说、难有处诉,让干部真正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消除干部与群众的思想和感情隔阂。
3、反对“四风”、清正廉洁,密切党员干部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必须清正廉洁,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员干部必须坚决反对“四风”,一是要自觉做到清正廉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谨记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坚决抵制挥霍公款、公车私用、贪污受贿、假公济私的行为。二是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可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切实用在服务人民上,是密切党员干部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有力保障。
(三)沂蒙精神为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构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也是沂蒙精神的特色和特质。伟大的实践表明,沂蒙精神不但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即为民谋福祉、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且也为推动新时期党群关系构建的提供重要精神动力。
沂蒙山区的发展成就之所以颠覆很多人的想象,成为所有革命老区中发展成果较突出者,与沂蒙精神的独特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已然成为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精神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源泉。构建新时期党群关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困难和挑战也会层出不穷。但是时代困难与问题也必然会孕育出新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汲取力量支点,就是汲取奋斗的力量,引领我们在新的道路上去战胜更多的“娄山关”“大渡河”“大雪山”和“腊子口”。所以,沂蒙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在新的时代任务面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当前“四风”问题正以另一种形式悄然兴起,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问题,新时期的党群关系的构建更需要沂蒙精神为之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让我们时刻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使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能够团结一心以更加饱满的斗志和昂扬的姿态谋求新的发展,破解新的难题,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守光.弘扬沂蒙精神时代价值的新篇章——评《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甘肃理论学刊》. 2013 (1):59-60
[2]徐莹.沂蒙精神的价值纬度研究. 《临沂大学学报》. 2015 (4):15-18
[3]李纪岩.张传民.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N].北京:人民日报,2013-05-08
[4]刘银萍.沂蒙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及其路径研究. 《海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