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时光和思想:沂蒙精神的源流脉络和时代价值

中共兰陵县委党校  任传玲

【关键词】沂蒙精神;源流脉络;时代价值

【内容提要】沂蒙精神言简意赅,滴水藏海,包涵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丰富内涵,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风范气象,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宝贵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道德滋养,越来越需要发扬光大这一创造临沂奇迹的精神密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沂蒙精神转化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对沂蒙精神的源流脉络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度认知和深入研究,使之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正文】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长达12年的革命岁月里,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共产党人根植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同战斗,共同锻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时对沂蒙精神作出了高度评价:“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既是对沂蒙精神的高度评价,也是给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如何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需要我们从山东根据地革命史全面回顾中,对沂蒙精神的源流脉络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度认知和深入研究,诠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行动,增强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自觉,再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新时代党群关系,从而凝聚起新时代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一、以本原视角探寻沂蒙精神的源流脉络

任何能够传世的精神,都是优秀的历史文化的精髓和时代脉动相碰撞结合的产物。沂蒙精神也不例外。寻找沂蒙精神的脉络和源流,需要从“生命源头”和“核心价值点”上去探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沂蒙精神就是以沂蒙山为标志的地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革命战争锻造形成的红色文化、以实践工作的创新为主导的时代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融合、积淀、凝练、升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内核和精神气质。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文化血脉,它不仅是红色沂蒙积淀下来的精神气质,而且已经渗透辐射到其它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地域文化的传承为沂蒙精神打下文化底色

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把沂蒙山区作为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有关。开辟、建立根据地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伟大创举,这些根据地是我们党和人民武装赖以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在克敌制胜、夺取革命胜利的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使根据地人民认识了共产党,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唯一以省为建制的根据地,它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武装力量最强、贡献也最为卓著。沂蒙山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东,可扼守石臼、岚山等港口;向南,可控制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路东段,直出华中,窥视江南;向西,可钳制南北交通要道津浦路中段,威胁中原,问鼎天下;向北,可直取胶济路中段,进逼华北,遏制东北。自古就有“南北襟喉,兵防綦重”的说法。

沂蒙山区地理概貌,山区丘陵和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大大小小的山10000余座,河流15000多条,乾隆年间《沂蒙志》有这样的记载:“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形容这里艰苦闭塞的地理环境。一方山水一方人,沂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同自然环境搏斗的过程中,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文化性格。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打下文化底色。2017年9月16号,《光明日报》头版刊发了《山东:让沂蒙精神闪耀时代之光》的文章,再次聚焦沂蒙精神,同时刊发了一则短评:《沂蒙山上好风光》,文中说,“沂蒙山上有青山绿水,有高粱红、豆花香,更有数十年来传承不辍的沂蒙精神。”这都充分彰显出沂蒙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和红色沃土的重要。这也是沂蒙精神特有的地域文化底色。

历史文化的渗透为沂蒙精神涵养精神气质

沂蒙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受齐鲁楚文化的浸润,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这里不得不谈谈兰陵和兰陵文化。兰陵文化作为沂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楚文化的结晶品,兰陵曾经纳入楚国版图,受楚文化的影响深远,比如“兰陵”地名就是纳入楚国版图之后而得名的。兰陵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后圣荀子在兰陵十八年间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这里著书讲学、终老兰陵,他的学生非常多,对整个沂蒙地区的儒学思想的传播具有带动性的影响。古兰陵或鲁或齐,或楚或越,泇河似带,文峰若砺,河山带砺的地理环境,水土丰美的物产特点,涵养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也让沂蒙精神在这里找到许许多多的生发点,对于沂蒙精神形成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荀子当年曾在文峰山银杏树下开坛讲学,弟子众多,在兰陵营造了多善为学的氛围。汉代刘向评价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荀子影响下,出现了以兰陵为依托的儒家经学大师群落,出名的有,贾谊、后苍、孟卿、孟喜父子,萧望之,匡衡,疏广、疏受等,这些都是荀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有的成为治世能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儒家经典也因此在兰陵得以保存并传播影响整个沂蒙。在荀子的影响下,沂蒙地区形成了多个儒学家族文化,如琅琊王氏、匡衡儒学传家、兰陵萧氏等。从重视家教家学,到治理国家,由家国情怀到爱党爱家,是一脉相承的。兰陵的历史文化给沂蒙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背景上的文化基因。

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沂蒙人民形成了“仁,义,忠,勇,孝,直”的文化品格,造就了沂蒙人公忠体国、厚道善良、吃苦耐劳、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勇敢坚韧,而且能接受新事物的一种民风,一种精神气质。沂蒙精神就是植根于这样一片丰厚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

革命战争的锻造为沂蒙精神孕育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检索沂蒙精神孕育、形成的历程,重温习总书记视察临沂的重要讲话,从本原角度去认知沂蒙精神形成的脉络和源流时,我们可以看到,沂蒙人民之所以坚定跟党走,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为人民靠人民”,为人民谋解放、谋利益的英雄壮举和牺牲精神,感动了人民,才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拥戴,从而“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沂蒙精神的力量基点之所在。

探寻沂蒙精神的脉络和源流,需要我们把视角放在具体的史料和实践。党中央之所以把根据地建在沂蒙山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党组织早。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出生在原临沂地区莒县的北杏村。继王尽美之后,沂蒙山区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利用在外地求学、务工的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蒙阴县垛庄镇垛庄村大户“燕翼堂”的后代刘晓浦,1922年就由王尽美介绍入党,他的侄子刘一梦也紧随其后入党。叔侄二人在上海上学,假期回到家乡,向家乡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1927年成立了党组织,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苍山暴动”、“沂水暴动”等革命事迹,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派兵去山东”,大批共产党员和干部从革命圣地延安来到山东,八路军115师挺近沂蒙山区,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进驻沂蒙,这里成为长达12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华东野战军总部等都曾经长期驻扎在这里。当时沂蒙根据地史420万人口,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展,10万革命先烈血洒疆场,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沂蒙山区英雄辈出,沂蒙人民前赴后继,革命事迹可歌可泣,谱写了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红色革命文化,也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孕育了红色基因。

兰陵是沂蒙红色文化的组成篇章,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留下过很多革命足迹。1939年3月,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八路军第115师在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的率领下,毅然挺近山东,英勇转战,6月进驻沂蒙山区,9月插入抱犊崮山区,创建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铁流东进”。115师到鲁南抱犊崮山区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南至郯马,北达滋临公路的南北狭长的山区内,建立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实现了罗荣桓在挺进鲁南之初提出的“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构想,不仅使鲁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大发展的局面,而且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或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这源于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党的主张,所以才出现了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人民群众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的壮举。习总书记的论述,充分诠释了沂蒙精神由情及理、由单一到双向、由表面到深层的内在逻辑关系,也诠释了沂蒙精神形成的最深层的基因,就是来自于我们党的信仰的红色基因。

很多故事印证了这一红色基因。比如万春圃,“从万三爷到副司令”的故事。1939年 10月26日,罗荣桓来到大炉村,住在万春圃的家里,当时有一句话叫做,“万三爷跺跺脚,抱犊崮要颤三颤”,万春圃是地方大户,开明绅士,自己还有个民团,他这支武装当时有机关枪还有迫击炮,万春圃常常看到罗荣桓教战士、勤务员和炊事员们认字写字,和他们同吃同住,亲如兄弟,万春圃耳闻目睹,感到这支部队和别的部队不一样。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怀孕后,万春圃看营养跟不上,让夫人炖了一只老母鸡送过去补身子,罗荣桓讲“我们有纪律,坚决不能要,实在推脱不了,我们就给你钱”。这让万春圃觉得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他说:“俺活了五十多岁了,还没见过这样的官长、这样的军队,真正是仁义之师、王者之师啊!有了八路军,国家就有了希望。”在万春圃的带动下,许多地方势力派武装纷纷向我军靠拢,不到半年时间,115师不但在鲁南站稳脚跟,建立了一块战略价值极高的抗日根据地,而且收编了不少地方抗日团体,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万春圃的边区游记支队也与鲁南支队合并,编为鲁南军区五团,他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万春圃60寿辰,这时罗荣桓已经转到了滨海区,但他发来了诚挚贺电,贺电内容是简洁有力的八个字:“宏达志远,日月昌明”。万春圃字“鸿源”,“宏达志远”中的“宏”、“远”与“鸿源”同音,“达”、“志”指的是革命志向。万春圃热泪盈眶表示:“一定要抗战到底,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1946年2月,万春圃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万春圃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15师主力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以抱犊崮抗日根据地为核心,立足鲁南,驰骋沂蒙,开辟滨海,支援苏北,抱犊崮区成为115师到东腹地后最先建立的立足点,这一华北连接华中根据地的枢纽,似一把插在日本侵略者脊梁上的钢刀,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山东的战略部署。

在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的今天,我们要深入挖掘鲜活的史料和具体的实践,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不辜负习总书记的嘱托。习总书记来临沂看望老支前王克昌时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

实践工作的创新为沂蒙精神赋予时代内涵

沂蒙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实践和创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劈岭、整山治水,改变了穷山恶水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沂蒙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创造了“临沂奇迹”。在八百里沂蒙的穷山僻壤,崛起一座货通全国、物流世界的国际化现代商贸城,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30多处,经营商品多达6万多品种,每天有数10万人、数万车辆出入批发市场。9月23号临沂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并为此为契机推进临沂商贸多元化发展。而今,临沂创新发展的“临沂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革命老区特色发展的成功范例,也谱写中国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亮丽篇章。

在临沂市各个县区都涌现出成功发展的典范,这些典范都充分诠释了特色发展的实践创新。比如兰陵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 、“中国大蒜之乡”,被称为“山东南菜园”。兰陵县的大棚菜种植始于一个叫苏圈的村子。苏圈,一个迦河边上的小村庄,因为村内苏姓较多,村周围又都是河圈地,所以叫苏圈村。先是一个叫孙尽红的村民到贩大姜到东北辽宁,把大姜寄放在老乡的大棚里,结果大姜坏掉了,这个老乡就把大棚的黄瓜赔给他,他带着黄瓜回家,结果还没到家黄瓜就卖光了。村党支部得知这一信息后,就组织村里代表去辽宁,背着煎饼乘车坐船一路奔波到辽宁,请回两个早年“闯关东”的老乡兄弟俩回村当技术员,引入了深冬大棚黄瓜种植技术。经过艰难创业,摸索,找到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发展之路。现在向城镇的小郭西村,张庄等很多村庄,都成为蔬菜生产基地,村里有规范化销往外地的市场,外地车辆直接到市场,村里人收了蔬菜直接送到市场,销往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兰陵镇利源、向城镇家瑞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列入上海市首批10个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兰陵县的农业增加值稳居全市第1位。再比如代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几年前代村是一个穷村,村支部书记王传喜上任后,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一心为公,不循私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带领班子一步步开启了代村发展的成功之路。现任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的王传喜,于2018年1月21日、24日两度登上了《新闻联播》,被成为“最美基层干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纷纷对王传喜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现在代村已成为具有全国闻名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模范村,展现出了现代农村崭新的精神风貌。

一个地方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临沂的发展靠的是沂蒙精神的引领,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为沂蒙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苏圈、代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典范,成功经验独到在哪里呢?主要得益于沂蒙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也得益于有一个能吃苦、想干事的好带头人和一个精诚团结的村班子,这也充分诠释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苏圈,在代村,在基层的很多地方,我们发现能够凝聚力量实现率先发展最根本、最有力的力量,是党的力量,是基层党组织的团结凝聚和服务群众的力量。正是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人民爱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才会“听党话跟党走,斗争到底无私奉献”,回答了“相信谁、支持谁、维护谁”的问题,同心合力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沂蒙精神根植蒙山沂水,根植沂蒙大地,根植沂蒙人民的心里,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中流砥柱和精神动力。这种接地气的精神,成为山东人民在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精神标识,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之一。

二、从实践角度深化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弘扬

《大众日报》刊登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文章,这样定位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灯塔和旗帜,是党的革命传统精神,更是全体山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刘家义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沂蒙革命老区所蕴含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这是我们的重大政治和历史责任。”而今,红色征程的岁月渐行渐远,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风范气象却在不变的传承中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当今时代,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地位、条件、环境、人民群众的要求,以及我们面临的矛盾、问题、情况、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越来越需要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宝贵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道德滋养,越来越需要发扬光大这一创造临沂奇迹的精神密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砥砺奋进、走在前列,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沂蒙精神转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加大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力度,使沂蒙精神研究系统化理论化

沂蒙精神言简意赅,滴水藏海,却包涵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深挖这些史料原材料,进一步丰富地方史、革命史,让沂蒙精神更加血肉丰满,是我们目前要做的工作。

弘扬沂蒙精神要注重充分挖掘史料。挖掘史料要把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以及重大战役史、拥军支前史放在基础地位。通过访谈、制作影像资料等方式抢救性收集老党员、老干部、老支前、老战士以及革命先辈的口述历史和回忆录,挖掘其中的生动故事和感人事迹。

弘扬沂蒙精神要注重整合研究力量。通过成立沂蒙精神研究会或分会,加强协同攻关,形成研究合力。各地方要深入研究沂蒙精神具体史料,研究沂蒙根据地史脉络,研究当地红色革命史脉络,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生动实践,编撰成书。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召开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征集研究成果,开展研讨交流,使沂蒙精神的研究在社会上拓宽渠道,提高认知,扩大影响,多层面、多视角、多领域对沂蒙精神展开全方位的深度研究,不仅要研究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也要研究沂蒙精神的和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不仅要研究沂蒙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实践,也要研究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不仅要研究如何让沂蒙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也要研究如何让沂蒙精神进社会、进学校、进农村、进网络。也可以组织编写“沂蒙精神”系列通俗读物、拍摄沂蒙精神微电影、制作沂蒙精神动漫等,使人们能经常性感受沂蒙精神,形成沂蒙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感召力。

弘扬沂蒙精神要注重结合本地特点打造沂蒙精神系列精品课程。兰陵县正在探索沂蒙精神系列精品课打造工作,“信仰的力量: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这些精品课已经成熟,并结合“习总书记讲话学起来”活动到基层开展了多次巡回宣讲。结合兰陵的红色革命史,现正着手打造“风烟兰陵:兰陵红色革命史脉络”、“铁流东进:115师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鲁南战役及其历史意义”、“赵博烈士精神传承”等红色课程,争取形成一批沂蒙精神系列精品课程,为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对沂蒙精神的宣传普及,使沂蒙精神弘扬立体化大众化

沂蒙精神的弘扬和传承需要有外在的有形文化资源的支撑,在沂蒙精神的宣传普及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使沂蒙精神的弘扬实现立体化大众化的特点。

用好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精神教育资源丰富厚重,独具特色。从2011年起,临沂市委组织部、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委党校、沂蒙干部党校教育基地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沂蒙精神宣讲、编撰学习读本等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等方式,在全市层面普及沂蒙精神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运用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对沂蒙精神进行全国层面的宣传学习。现在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已在蒙阴、沂南、莒南、兰陵、费县等县区建立了18个教学点,建设了23个展览馆,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展览群,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培训班次3500多个逾21万人,中央党校把临沂作为继延安、井冈山之后的第三个教研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在这里建立了公仆意识培训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分校、42个部委分校、国防大学,北京、上海、天津等160多个省市级党校,在临沂设立了教学基地。下一步要继续用好党性教育基地,一方面做好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这篇文章,通过这个载体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一方面向前来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展现新时期临沂发展新貌,为形成“立足临沂,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服务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大格局发挥作用。

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报纸开辟专栏,通过通讯报道、评论言论、专家访谈的形势,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宣传沂蒙精神,反映践行沂蒙精神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组建沂蒙精神宣讲团,组织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开展沂蒙宣讲,并组织形式多样的百姓宣讲,推动沂蒙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探索创建“指尖上的沂蒙精神”类的网络平台,打造沂蒙品牌,把沂蒙精神融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

用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式做好宣传。如可利用歌曲传唱、红歌比赛、广场舞音乐、健步走团队音乐等融入沂蒙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红色歌曲潜移默化影响人们,让沂蒙精神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和精神信仰。评选沂蒙精神的践行者,如沂蒙先模人物、新时期的沂蒙红嫂等,在全社会形成氛围,真正让沂蒙精神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成为行动自觉和精神信仰,并形成社会风气,让沂蒙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推进对沂蒙精神的党建传承,使沂蒙精神弘扬时代化持久化

沂蒙精神在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先进性的红色基因,充分诠释了党作为沂蒙精神的引领者、主导者和组织创造者的党性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坚守初心,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决战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坚定信仰结合起来。党的任何一种精神,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形成的,在革命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凭着“忠诚看齐”这一政治灵魂,践行着党的宗旨和信仰。新时期不管历史方位如何变化,外部环境多么复杂,我们都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向党中央看齐,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开展沂蒙地区党的建设,矢志不渝地践行理想信念。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时也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结合起来,实现沂蒙精神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创造。

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结合起来。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利益、阶层多元化的社会之中,与之相对应,人们的价值观也是多样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要注重对于价值取向的引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把群众意见和主张变成党的决策。

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党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学习借鉴革命时期沂蒙老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主题党日”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把自觉践行沂蒙精神、宗旨意识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以沂蒙精神促工作作风的转变,以沂蒙精神促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以沂蒙精神促调查研究制度的完善,以沂蒙精神深化提升第一书记工作,充分诠释“为人民靠人民”的新时代内涵和行动自觉,保持党同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持久永续。

参考文献

[1] 王玉君.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典范[N]. 学习时报. 2017.11.24.

[2] 《沂蒙精神学习读本》编写组. 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 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1

[3]《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

[4] 赵秋丽 李志臣.山东:让沂蒙精神闪耀时代之光.《光明日报》[N],2017.09.16

[5]何中华.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临沂大学学报》[J],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