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大青山地处山东省费县东北部,是今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最高峰,抗日战争时期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这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抗大一分校长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对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马列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党中央、毛主席对沂蒙根据地的重视,是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形成的思想政治基础。经历了孕育产生、继承发展、深化提升3个阶段,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革命纪念地是以承载革命历史活动的一定地形地物及遗址、原址、纪念设施和所反映的革命精神为依托,组织接待参观游览,实现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革命精神的场所。是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的结合体。大青山革命纪念地,是展现大青山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进行长期革命斗争活动情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即沂蒙精神、抗大精神。本文主要就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形成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基础和发展阶段作一简述。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形成的历史渊源

大青山位于山东省费县东北部,蒙山主峰东麓,海拔686.2米,是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的最高峰,抗日战争时期,大青山一带属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这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些因素都对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独特的地理环境  费县地势北部高,其山脉,岗峦峥嵘,群峰连亘,呈马鞍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岭连绵,沟壑纵横,大小山头1400余座。蒙山于费县北境横贯东西,其第二、三高峰挂心崛子、望海楼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大青山地区山势陡峭,气势磅礴,历来交通闭塞,商贾不通。历朝历代居民“面朝深谷背朝山,头上顶着一线天”,终日为养家糊口、繁衍生息而辛勤劳作。但艰苦的自然环境,长年累月的磨炼,培养了大青山地区人民群众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品质。勤劳智慧的人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用自己的双手和穷山恶水博志,与艰难困苦奋斗,在荒山野岭,不毛之地中改变着生存环境,憧景着美好的未来。

大青山地区山峰连绵起伏,河流逶迤蜿蜒,崖壁峭立,沟壑深险。山区内、峰崖侧各种花草树木丛生,为这一带山区增添秀美的景色,山间冲积平滩土质肥沃,粮草丰满,盛产板栗、山楂、柿子等干鲜果。深谷险壑之间,天然洞穴居多,战争年代,为抗日健儿良好的隐身之地,也是伤病员理想的“医疗所”,辛锐养伤的山洞就在大青山下的火红峪,大青山西侧的黄草关、紫荆关都是历代著名关卡、军事要冲。1941年冬,罗荣桓就曾在黄草关下的石岚附近设伏,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歼日伪军300多人,成功地将日军主力“调”出根据地中心地带。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费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素享“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美誉。境内150余处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4000多年前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即有先民在此活动。有利的地势,良好的天候,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物产,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哺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足智多谋的军事良才,叱咤风云的英雄模范和志士仁人。三国时期魏国大将“扬威将军”琅琊相臧霸,多年领兵征战,屡建战功,多次受封领赏;唐朝著名的“忠节公”颜杲卿和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颜真卿兄弟,面对叛臣奸佞,尽显忠烈正气;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九山王”王俊率众造反,杀得官军大败;清末进士刘淑愈、“七十二寨主”孙化祥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聚众数万,创立岐山幅军,屡败清兵,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者;中日甲午战争中,奉命增援朝鲜反击日本侵略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左宝贵,屹立平壤城头,血染战袍,壮烈殉国,为世代颂扬;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和风起云涌的反洋教斗争,狠狠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响应辛亥革命,费城殷澄吉等人也曾秘密组织革命团体筹备武装起义。这些都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费县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绘制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费城抗日武装起义的枪声,东流村民浴血阻击日寇的壮举,边联人民武装讨伐反动县长李长胜的怒吼,大青山胜利突围的滚滚洪流,以及无数的“爆破大王”、“战斗英雄”、“支前模范”、“沂蒙红嫂”等英模群体,更使这1800多平方公里的地土熠熠生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染着烈土的鲜血,镌刻着英雄们的丰功伟绩,记载着广大军民生死相依、水乳交融的动人故事。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大青山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这里的人民群众提供了衣食之源和发展条件。灿烂的历史文化促生和培养了人民群众的淳朴忠诚、勤劳智慧、仁义守信、克已助人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光荣的革命传统,哺育了人们的不甘忍辱屈从,敢于斗争的群体意识和顽强拼搏、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境界。这些正是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形成的历史渊源。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形成的思想政治条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中共党组织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建成与发展,是革命纪念地形成思想政治基础。千百年来,这里虽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因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革命思想的萌芽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1929年,费县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32年建立了临时县委、1936年成立了县工委,党组织的活动遍布全县。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沂蒙山区人民才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将他们救出苦难深渊,只有听党的话,跟党走才有出路。抗大一分校在这里所创作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道出了沂蒙山区人民群众的心声:你是灯塔,你是舵手……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1938年1月,党中央指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毛泽东指示“山东要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并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先后派干部、派军队来到沂蒙山区。沂蒙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发展起来,山东党政军机关先后来沂蒙山区驻扎,领导指挥山东的抗日斗争。1940年冬,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在费县聂家庄(今属费县薛庄镇)等地,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山东纵队被服厂、医疗所等也在这里工作、战斗。消灭反动道会门黄沙会的战斗,石岚伏击战、大古台突围,特别是著名的大青山突围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抗战初期的我党统战对象,国民党临沂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部,地下党员万毅任团长的国民党第112师667团也曾驻扎这一地区。

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锻铸、丰富了大青山革命纪念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我人民军队为了国家利益、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沂蒙人民豪无保留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真诚地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从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坚决的拥护和支持,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壮丽之歌。

大青山突围战斗主战场李行沟村民戚兰陈大娘,冒着危险将4名抗大学员接进家里,当作自己的孩子,躲过敌人搜查,使4名抗大学员安然脱险。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九班副班长杨雷负伤后,沙沟峪、南涝坑等村的王立德、孙兴林、高义平、高义峰等配合掩护照料了30多天,躲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搜捕与偷袭。

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负伤后,被送到大青山下的火红峪村,聂凤立兄弟将其掩藏在附近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精心护理,伤口恢复很快。但此后因遭遇搜山的敌人而壮烈牺牲,聂氏兄弟又冒着危险将其遗体掩埋,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照顾八路军伤员的事迹流传至今。

61岁的费东县白埠区中队副中队长孙隆三,主动要求到大青山下的火红峪、李行沟一带寻找战斗中负伤的八路军伤员,他带领两名战士背着沉重的药品、食物,趁夜深人静,便于隐蔽潜行,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涉水攀崖,巧妙避开敌人封锁区,当夜跋涉七八十里路,终于找到了那些濒临绝境中的伤病员。此后,他们连续3次送来伤员急需的物品,保证了伤病员的生活和治疗需要。

大青山突围那天,大众日报印刷厂怀孕女工隐藏在枝子沟村,后来分娩。在当地干部群众掩护下母子平安。村长被敌人抓去逼问她们的下落,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始终没吐露一个字。

大青山突围战斗中,山东党政军机关和抗大一分校近6000人,与敌展开殊死博斗。仅靠几百人的低劣武装,抗击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以较小代价成功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等领导同志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沉着指挥军事大队和警卫连,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担任掩护任务的分队奋不顾身,坚守阵地,英勇拼杀,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阵地前敌人尸体成堆,血迹遍地。弹尽后,用刺刀枪托、石块阻击敌人。五大队二中队中队长邱则民指挥学员阻击敌人,机枪手牺牲后,他端起机枪扫射敌人,弹尽后为不当俘虏,毅然砸毁机枪跳崖殉国。指导员程克带领导学员坚守阵地,最后赤手空拳与敌博斗,牺牲后程克还衔着敌人的半只耳朵。司号员齐德腹部负伤,肠子流出,他以惊人的意志,把肠子塞回肚子,用手捂住伤口,吹响震撼敌胆的冲锋号。这些革命历史事件和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鲜活故事,大大丰富了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内容。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发展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形成,由于受时代、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影响,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孕育产生阶段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这里地处齐鲁故地,群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强烈的同情心和互助精神,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吃大苦、耐大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为这一地区成为著名革命纪念地积聚了精神基础。在这一精神基础上,人民群众不断自发起来进行反抗压迫剥削的抗暴斗争、反洋教斗争。革命战争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真理广泛传播,人民群众感情、品质升华,这一地区成为我党的根据地。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事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早在1944年,费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将散葬在全县各地的抗日烈士,迁葬到该县盆泉区东梭庄,建立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其中,著名烈士辛锐之墓就是当时由薛庄区火红峪村迁葬的。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这里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没有忘记这里养育、救护过他们的群众,以及浴血杀敌而长眠于此的战友,多次回来看望老房东,祭奠老战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告别了繁忙的工作,有时间静下心来回忆自己的战斗、工作历程。他们撰写回忆录、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大批以革命回忆录为内容的著作和革命斗争史料。如《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八路军山东纵队史》、《八路军第115师及山东军区战史》,以及《忆沂蒙》等许多回忆录文集。这些珍贵的史料,为革命纪念地建设提供了有力充实的依据。

1992年,费县县委、县政府,根据革命历史资料和老同志提议,在马头崖乡李行沟村建立了“大青山突围战斗旧址”纪念碑。同年秋,抗大一分校校史审稿会与会校友来此瞻仰纪念碑,凭吊祭奠烈士。

继承发展阶段  “大青山突围战斗旧址”纪念碑建立后,许多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一些机关领导组织工作人员来到大青山瞻仰纪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993年春,费县马头崖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又分别在程克、辛锐烈士牺牲地,山东纵队医疗所、被服厂旧址等建立了多处永久性纪念设施。同年,在临沂地区交通委支持下,马头崖乡在这些纪念设施之间修通了硬化路,大大方便了来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和纪念活动的开展。

1997年11月,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中共费县县委、县政府,山东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大青山突围旧址建起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及碑亭。同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辛锐烈士牺牲地建立“辛锐烈士纪念碑”及碑亭,整修辛锐烈士墓、墓碑及辛锐养伤处的山路。

1999年9月,费县县委、县政府为纪念建国50周年,在大青山以西的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地原址),建立了“沂蒙小调诞生地”纪念碑、纪念亭。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题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镌刻在纪念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同时,在全县各地建立了“抗大一分校驻地旧址”、“天井汪战役纪念碑”、“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驻地旧址”、“击毙汉奸巨匪刘黑七”的柱子战役、临费县委及费县第二抗日游击大队驻地旧址等10多处纪念设施。

深化提升阶段  2001年5月,费县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多年来征集、积累的历史资料,邀请、采访了大量参加大青山突围的抗大老学员,八路军一一五师老领导老干部、各方面干部群众写出了许多真实、动人的回忆录。对大青山突围战斗的始末进行专题研究,编辑出版了《巍巍大青山》。该书分为“综述”、“青山碧血”、“英名千秋”、“赋诗抒怀”和“文献资料”等部分。主要收录党史工作者研究成果,参加1941年冬季反“扫荡”,特别是参加大青山突围战斗的同志撰写的回忆突围战斗情况,回忆与大青山突围有关的领导人和在战斗中牺牲烈士的纪念文章,赞颂大青山突围战斗中英烈们的光辉形象和动人事迹、沂蒙人民无私奉献伟大情怀的诗词。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看了书稿后,欣然命笔题写书名。在此基础上,费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着手建设大青山纪念广场。到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建成。广场位于大青山西侧,占地210多亩。广场东端矗立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将军题写碑名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广场两侧矗立八尊在大青山突围战斗中主要指挥员周纯全上将等英雄人物雕塑。

2011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大青山纪念广场建立“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馆内以图片、文字、实物展出,场景复原,幻影成像,声、光、电等手段再现大青山突围战斗的壮烈场面,使观众切实感受到那场战斗的激烈残酷,我抗日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誓死抗击敌人、以血肉之躯掩护突围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建成后,又相继建设了抗大碑林、大青山突围战遗址保护区,沂蒙山小调生态博物馆、纪念馆等纪念设施。使观众在参观体验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

在大力进行纪念场馆建设的同时,还根据各地抗大研究会的提议,于1998年,将大青山下的马头崖乡3所中、小学命名为“抗大中、小学”。建立了抗大人助学基金,各地抗大老学员及其家属子女、各级干部群众等400余人次 ,为基金捐款30余万元。2005年,费县县委、上海抗大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抗大旗帜在沂蒙大青山飘扬》一书。抗大中学为不负抗大老前辈的嘱托,将学校建成“不走的抗大”,在校园内以抗大精神为主题进行文化建设。建立了抗大图书馆、荣誉室、抗大历史为主题的浮雕墙,抗大人助学纪念亭。编写了校本教材《铭记抗大》。使抗大中学成为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的特点及作用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由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亭、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抗大林、抗大碑林、辛锐烈土墓、纪念碑(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永久性纪念设施组成。纪念地具有以下特点:

主题突出  费县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以大青山胜利突围战为主题,通过突围战中山东党政军机关人员和抗大一分校学员不畏强暴、舍生忘死、逆境奋起、顾全大局、英勇奋战的革命英雄事迹,诠释了英烈们“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对于深入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军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容独特  它以民族战争为题材,相较于其他国内战争题材更具时代色彩和生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其二,大青山胜利突围战还是以抗大学员为主体、以少胜多的生动战例。作为军校学员参加一场战斗,无论规模还是战绩,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三,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一国际主义战士壮烈牺牲,他就是汉斯·希伯。其四,在纪念地几十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可以体验到当年突围战斗的艰难、悲壮、惨烈程度。这些独有的内容成为大青山革命纪念地突出的亮点和特色。

纪念馆布展手段先进  作为大青山革命纪念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采取“两馆一轴”的布局结构,成为有别于其它展馆的一个特色。同时,整个展览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充分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精心打造了“大青山突围体验通道”、“多媒体沙盘”、“血染李行沟”幼影成像等,构造大气磅礴、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空间,还展示了大量相关珍贵历史文物。

历史文化厚重  费县有以闵子骞为代表的“孝文化”,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忠文化”,以王雅量为代表的“廉文化”,以费县奇石为代表的“石文化”以及大青山胜利突围和《沂蒙山小调》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费县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就是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它的建立又进一步推动“青山红歌”经典“红色文化”与“孝文化”、“忠文化”、“廉文化”、“石文化”等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发展。

对外影响广泛  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空前惨烈悲壮的一次重要战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地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抗战纪念设施”。2015年,国防大学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纪念馆定为抗大精神教育传承基地。

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曾先后举办了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建党90周年——“忆党史、唱红歌、温誓词、展风采”、创先争优成果展示擂台赛等一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相约费县”、“走进费县”等大型文艺演出也先后在这里举办,并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播出、刊载。2015年,国防大学抗大研究中心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第四届研讨会也在大青山纪念馆举行。2017年,纪念建军90周年期间山东卫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血染大青山》、临沂市文化局编演的舞台剧《巍巍大青山》等文艺作品均以大青山突围战为内容,在各级各界均获广泛好评。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组部干部学院、国防大学等军内外大专院校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培训班共4300多班次,20余万人,人民群众80余万人。费县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已日益发挥出其党性教育、沂蒙精神教育、爱国主义和抗大精神传统教育的作用。正如观众所说:“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这里对沂蒙精神、抗大精神做了最完整的诠释,让我们全面领会了它的精神实质,受到了深刻教育”

大青山革命纪念地作为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基地,必将成为立足沂蒙、面向山东、影响全国的红色景观和红色教育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