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摘要  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越来越丰富,它是沂蒙人鲜明的生命群体厚积薄发出来的精神血脉、精神凝聚力,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力。沂蒙精神,是全党全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要义,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构成成分。沂蒙精神与信仰的教育力量,具有前瞻性、普及性,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休戚相关。沂蒙精神与信仰的研究、学习和推广,万万离不开教育。沂蒙精神与信仰的主题教育渗透到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其中需要红色主题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构建,两个主体的相互作为,即教师作为,学生作为。

关键词  沂蒙精神与信仰的内涵,教育力量,主题教育

正文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

关于沂蒙精神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很多党史研究的专家和记者已经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整理和专著发表。近来最受大众所熟知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论述的《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详尽地指出,沂蒙精神“最早见诸报道的时间是1989年末,首次被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 。随后在山东省委的肯定和支持下,由临沂地区5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沂蒙精神”报告团,奔赴省城济南先后作了7场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致使沂蒙精神真正地走进了齐鲁大地” ,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1997年,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广泛吸纳各界的研究成果,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将沂蒙精神概括为八个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一)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

沂蒙精神有着独特的地域命脉,笔者认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人性光彩。沂蒙精神以沂蒙人民纯洁质朴、忠贞刚烈的秉性为基调,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正如这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读完这句话,内心的激昂愤慨、不卑不亢、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犹在,对生命和沂蒙人群体的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这是我们沂蒙人特有的民族本性,是我们沂蒙人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沂蒙人的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后辈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来之不易”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深刻而沉重的力量!

“一门三英烈”“父送子”“妻送郎”“谁第一个报名俺就嫁谁”这样的事迹在沂蒙山区发生得太多太多,多如繁星数不胜数,沂蒙人民用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这是沂蒙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笔者不禁思考,它的精神来源是什么?是什么致使沂蒙山区人民有着如此雄厚的精神力量?

在沂蒙山区,风靡全国、妇孺皆知的“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等的事迹不计其数,在她们的身上闪现着伟大女性的光辉,作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用着坚毅和善良的宝贵品质,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乐章。同样作为母亲,在深入细致地研读这些伟大女性的事迹后,笔者心中忽然豁然开朗,内心释然: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无声?沂蒙人民的爱,是深刻的,是光明的,是无私的!他们爱的是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爱的是中国共产党至高无上的信仰,爱的是为了驱除外侮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随时牺牲自己性命的革命军人,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底气和实力!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以“厉家寨”为代表的沂蒙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战天斗地,把革命精神转化成改变生存环境、整山治水的强大动力,使沂蒙山区成为上世纪60年代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 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厉家寨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继续敢为人先,“抓住扶贫开发的机遇,把自力更生、苦干实干与扶贫支持紧密结合起来,打响了扶贫攻坚的战役。”“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到1995年底,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这其中有全国熟知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平邑县九间棚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以“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持续发扬革命老区人民朴实无华的干劲,不畏困难的闯劲,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画出浓重墨彩的一笔!

(二)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临沂时曾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沂蒙精神的最高肯定,笔者认为,这也是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文明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沂蒙精神作为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道德品格和品质的一部分,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主会主义对沂蒙精神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和崭新的凝炼。八个字,字字玑珠,蕴含千金,将沂蒙人与党和国家的精神命脉紧紧相连,与全国人民的生死命运紧紧相依。这是全国人民精神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沂蒙精神最核心的内涵,即要始终做到“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还要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要时刻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生死与共、革命到底的精气神!

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2017年11月24日在《学习时报》发表题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典范》的文章,文中将沂蒙精神作了更加具体的概括:

“‘为人民靠人民’,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它赋予沂蒙精神崇高的真理力量,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逻辑起点。”

“忠诚看齐革命到底”是成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精神内涵的最根本的保证,“浓缩的是共产党、八路军一切行动背后的根本精神和品格,它赋予沂蒙精神强大的实践力量,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行动引领。”

“听党话跟党走”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有了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沂蒙群众对‘人民离不开党’这个历史命题的最好回答,它赋予沂蒙精神鲜明的人民性,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信任基石。”

“敢于斗争无私奉献”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提供了可靠的社会精神基础和丰厚的社会道德基础,“它赋予沂蒙精神丰富的人文色彩,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不竭的力量源泉。”

仅用四年的时间,临沂便打响了脱贫攻坚这个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到现在,全市一共实施了3195个产业项目,涉及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不同的扶贫模式,这样覆盖贫困群众达到30万人,人均收益1086元左右。”“临沂商城发展网商商户4.8万户,电商从业者达12万人,今年,临沂商城物流总额预计突破6500亿元,比2013年翻一番。”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还是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等等等等,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使得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越来越丰富,最终融汇为这八个烫金大字,成就沂蒙精神最深刻的时代内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它以沂蒙人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凝聚着,它是沂蒙人鲜明的生命群体厚积薄发出来的精神血脉、精神凝聚力,它不仅随着时代的潮流一起脉动,并不断镌刻新的时代含义,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延展力;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与沂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关系,同生死共进退,紧密相融,生死相依!

二信仰的力量

“信仰之于个人,乃立身处世之指针;信仰之于民族,乃发达奋进之精神。” 关于信仰,历来被众多专家学者所研究,无论是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还是哲学宗教的观点,不尽相同,笔者尝试为其下个定义:信仰,是来源于心灵的产物,带有鲜明的灵魂特质,主观特性,它是人类思想产生以来内心抉择而成就的心理趋向。

(一)信仰的内涵及力量

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信仰诞生的时间。“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它是从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以后,逐渐从思想意识中升华出来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层次的追求。思想意识又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自身对生命本体的思考而存在着。换句话说,只要一个人活着,这个人就有思想,信仰就一直存在。这一点,从古至今,亘古不变。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信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山海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勇猛不死的精神——东晋陶渊明曾作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后来以孔孟为核心的“儒教”信仰,道教、佛教等等儒释道思想,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

同样在西方,围绕耶稣复活的故事而形成的宗教信仰,指引着芸芸众生净化心灵,忏悔并消除罪恶,号召自由、善良、道义,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永生。这些信仰无不寄予着人类思想灵魂深处的追求和生存欲望。

尽管,我们将信仰的内涵说得简单一些,“所谓信仰归根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对道理的崇敬与膜拜。” 信仰的主观性、向心性、追求性等精神特质却不容忽视,并伴随着生命个体的存在而不断地发生着进步,发生着变化,并越发坚韧,越发蓬勃,生生不息。可以说,信仰的力量无穷无尽大,因为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无论面临人生中任何的挫折和困难,都会一一克服,坚定信仰所带来的巨大力量——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二)中国共产党信仰

有一种说法,说“中华民族是这个地球上活得最明白的一个民族,因为数千年的思考、数十亿人的叠加传承,让中国人不信邪了,因此,中华民族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不迷信而已。” 笔者认为这句话,尤其是前半句,说得真好。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之为“地球上活得最明白的民族”,只因为中华民族从不信邪,我们信共产主义,且唯一信仰共产主义。我们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民族最高的、且唯一的政治信仰。

《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这些问题,我们一言难以言尽。概括来说,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这一信仰的本体和本体产生的力量来源,即人民。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为什么能够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关键是我们党弄清楚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一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问题,并实践了“如何为的问题”,即依靠人民群众为自身而谋利益。

再如抗战时期,艰难险阻,我们党建立了正确的党群关系,即与人民群众“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若党是鱼,人民群众便是水,党和人民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相互信任,才使得党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人民能够翻身做主,中华民族能够得到解放独立。党和人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党的力量来源,正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信任,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对党的唯一信仰!

唱唱我们人民群众歌颂党的红歌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等等,我们一直坚信,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爱戴,已然深入骨髓,刻骨铭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深刻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时代力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这是2015年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强调。这一强调,明确并继续赋予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时代内涵:“人民的信仰”就是“民族的希望”,就是“国家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由此可见,在日趋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我们物质财富在不断地积累和丰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修养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步伐。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信仰随之而来也亟需提升。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已经逐渐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人民对更美好的生活追求,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是时代因素,也是现实因素,全国人民内心的需求需要已经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便成为我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因。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自信”概念的内涵。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并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换句话说,坚持文化自信,是在向全国人民提示并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内蕴沉淀而来的,不正是中国人民最初的心性、最本质的精神坚守吗?

三沂蒙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相信信念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灵力量和教育力量的重要的源泉。” 笔者认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信仰所发扬的优秀革命精神,是全党全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要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构成成分。

(一)沂蒙精神与信仰的融合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群体精神,它是沂蒙人民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当下我们认同的说法是,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相比较,它的备受瞩目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精英群体的光辉影响,沂蒙精神凸显的却是人民之魂,是由那些纯朴、善良、正直的沂蒙老百姓创造出来的,它更多地体现了沂蒙人民的主体价值、精神理念。而这种精神产生之初,因为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背景,沂蒙人民的内心是有坚定信仰的,如果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绝对的信仰,那些具有等崇高品质的人民精神也许无法走向全国。正是由于它来源于人民,人民对党的唯一信仰,人民用鲜血和汗水的洗礼,才造就了今天我们研读和学习的精神主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二)沂蒙精神与信仰的时代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句话暗含了沂蒙精神与信仰的时代力量,极其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它不断展现出越来越光彩夺目的伟大光辉。

首先,党和人民军队一直坚持“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的崇高精神品质并付诸实践,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沂蒙人民不管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坚定不移的加强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

其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紧密相连,使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主题,水到渠成,牢不可破。陈毅元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足以见沂蒙人民力量的伟大,足以见党对人民的满怀热爱!

再次,勇于斗争、无私奉献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尤其在改革开放之中,沂蒙人民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这些奇迹笔者不再赘述,但正是沂蒙人民独特的精神品质,使沂蒙精神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升华,绽放华彩;无私奉献更是沂蒙人民的精神核心,沂蒙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价值取向尤为可贵,“为激发人们思想道德精神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 ,临沂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联合临沂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出版《英雄谱》一书,笔者读后深感震撼,诸如15岁为救落水同学而牺牲的田祥雨同学,和共和国同龄、与歹徒殊死搏斗的老人王敬元等等,各种案例不胜枚举,直击内心——沂蒙人民坚定的信仰与独特的精神力量,在时代的背景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辅相成,正映衬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并持续发光发热,名垂青史、熠熠生辉!

(三)沂蒙精神与信仰的教育力量

沂蒙精神与信仰的教育力量,具有前瞻性,普及性,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深刻的,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8日会见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与沂蒙教师张淑琴谈到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的话题。习近平强调,红色文化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不仅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自己也不能迷失。数理化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

沂蒙精神与信仰的教育力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内容和载体。笔者认为,沂蒙精神与信仰的研究、学习和推广,万万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兴国之基,百年大计!“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信仰与哲学的问题。信仰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次才是一个人生的问题。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追求乃是灵魂的需要。”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 “教育的功能何在?还教育至本来。教育就是有教无类,教书育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基业的长远所在。” 

我们不妨通过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甚至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院校和各中小学校,将沂蒙精神与信仰的主题教育,通过不同教育方式的学习、熏陶和感染,渗透到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学校应该是信仰养成的主阵地之一。” 其中,需要红色主题教育与学科之间的构建,两个主体的相互作为,即教师作为,学生作为。

1红色主题教育与学科构建

对于红色主题教育的构建,这一点相对于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我们一直倡导德育,倡导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却缺乏一套全面而完善的主题教育构建系统。笔者的看法是,以沂蒙精神题材为例,构建沂蒙精神与信仰主题教育丛书,进行文本解读,进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规划、研讨、示范,特别重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推广、学习,让孩子真正能够理解精神与信仰的重要性。而且,爱国主义要从小加强,红色基因更要从小传承。

同时,加强各种学科内容构建,将沂蒙精神与信仰的主题教育贯穿于德育之中,尤其拓展到语文教学之中,将精神力量通过学科文化的浸润,传承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精神文明。沂蒙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处处透露着生命群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它的地域特性和群体特性,决定了这些文化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特有精神,一种具有决定力的价值系统,由此价值系统所构成的文化模式在态度、评价及情绪倾向等方面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而语文教育文化精神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语文教育的活动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律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特质”。 

2教师作为

“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因为素质教育讲的是‘育人’,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教师队伍必须实现职业化并从专业水平、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精神境界和职业尊严五个方面要求教师实现职业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沂蒙精神与信仰的力量,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红色主题教育,需要教师的作为,尤其是人格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教育管理层和教师队伍的精神素养和人格塑造。尤其是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等方式,让广大教师深入细致地展开学习和研讨,追寻生命教育的本源,大力发展校本文化,将沂蒙精神与信仰的内涵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沂蒙精神与信仰的主题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动员广大学者教师将其做成一个专题来研究和探索,关于宣扬沂蒙精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学生作为

沂蒙精神与信仰的力量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得深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授的对象,国家的建铸者,是我们从事精神信仰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一切事情的本因和初衷;反之,没有学生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宣扬沂蒙精神,从事思想道德信仰和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渗透,尤其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宣扬学习沂蒙精神和信仰,能够丰富学生个体的生命实践,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层次。“学校教育与其让学生接受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还不如让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实现两者之间有意义的沟通,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人类的生命实践之中,把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把他人的生命实践通过自己的体悟与践行,转化为自己的生命实践。” 以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到北京国家博物馆观览“沂蒙精神展”,或到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去,体验全国首批地方党性教育的特色,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学习革命时期和新的历史时期下,那些彰显沂蒙精神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雄故事、崇高的精神品格、胸怀家国的拳拳之心,感受中国共产党信仰的巨大力量,感受沂蒙人民人性中最纯粹、最唯一的精神坚守和信仰阵地,从而内化为生命个体最执着、最本真的精神品质和民族特性。

另一方面,宣扬学习沂蒙精神和信仰,能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沂蒙精神蕴含着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是我们弘扬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 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沂蒙精神与信仰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正视自我,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具有更深层次的自信心、进取心。” 这一教育思想会贯穿和渗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爱国主义品格,获得理想的学生作为和学习效果、甚至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创造先机。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说明学生作为的最好范本,其中强烈的进取精神喷薄欲出,对少年强国寄予了深切的热爱和期望,文句脍炙人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笔者相信,沂蒙少年的力量,中华少年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知识和人才的力量,崇高精神品格的力量,绵延不绝,经久不衰;胸怀民众厚爱,心必热烈,家国澎湃!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蕴含着历史和时代特色,镌刻着最崇高的中国共产党信仰,它源于沂蒙人民最闪耀的精神光辉,并不断发展壮大,融入精神文明的血液,持续散发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鲜活的力量,推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诚挚的爱与信任。让我们返璞归真,“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胡晓青:《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N],2017-8-24,人民政协报。

[2]《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四周年》,2017-11-26,齐鲁网。

[3]孙中山著:《三民主义》,东方出版社,2014。 

[4]《中华民族不信邪,信道理》,2016-03-20,中国网。

[5]临沂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联合临沂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编:《临沂市见义勇为英雄谱》,红旗出版社,2012年8月。

[6]肖川著:《成为有信念的教师》[M],岳麓书社,2012年9月。

[7]齐涛著:《教育与文化绪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8]石景光等著:《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读本》,新华出版社,2016年6月。

[9]雷振海等著:《问道中国教育追寻教育的幸福》[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

[10]王鹏飞主编:《让每个生命都精彩》[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11]覃光广等:《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2]曹明海著:《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13]朱训林主编:《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14]刘素梅著:《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玉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典范》[N],2017-11-24,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