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五师在沂蒙对沂蒙精神形成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一一五师挺进沂蒙意味着沂蒙精神创造主体全部到位。一一五师在沂蒙的活动过程是沂蒙精神之魂凝聚的过程。一一五师经历初步赢得民心、挫折后的反思与总结、党政军民密切联系常态化、军民关系空前密切等阶段,推动了沂蒙精神逐步形成。历史启示我们,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要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基础,以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关键,以有效的实践载体为保障。

    沂蒙精神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但是沂蒙精神的形成却要追溯到革命战争时期,追溯到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开辟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岁月。毋庸置疑,一一五师在沂蒙的战斗经历和革命活动对沂蒙精神的孕育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一一五师在党的指挥下跨越大山大河从山西转战山东的革命斗争实践,就不可能凝聚起沂蒙精神“爱党爱军”的精神和灵魂。我们有必要从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去探寻沂蒙精神强大生命力的密码,去找寻在新时代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结合点和推动力。

    一、一一五师挺进沂蒙——沂蒙精神创造主体全部到位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基础看,沂蒙地区人民淳朴善良、大义忠诚的传统历史文化基因是其形成的厚重文化积淀,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备受欺凌现实是其形成的广阔时代背景,而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及沂蒙人民则是其形成的直接创造主体。正是在党和人民军队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为人民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在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破家卫国的积极参与中,山东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沂蒙精神。

    沂蒙山区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1年春天,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枳沟镇)王尽美就和邓恩铭一起组织成立了山东的第一个党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此后,沂水县下胡同峪村的李清漪、李清潍兄弟以及沂水县西南乡垛庄(今属蒙阴)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等相继用不同的方式传播革命的种子,为中共临沂地方早期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在沂水县城成立,这是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此后,日照、临沂、郯城等县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并在曲折磨难中开展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时。1937年冬,日军大举进攻山东。1938年2月侵占莒县,4月占领临沂城。在中共山东省委的统一领导下,沂蒙党组织响应“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抗战主张,组建抗战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创建根据地奠定了良好基础。1938年3月初,中共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不久,省委书记黎玉专程去延安向中央汇报山东工作,请求派干部和主力部队到山东帮助抗战。5月,中央派50余名干部和两部电台到达山东省委驻地,并把山东省委改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月,根据形势需要又改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山东分局。同时将分散各地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

    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做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此后不久,一一五师奉命陆续开赴山东。1939年5月下旬,一一五师师直机关大部和部分部队进入费县西北地区,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参谋长陈士榘也相继到达鲁南地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一五师师部先后活动于鲁南、鲁中、滨海地区,始终没有离开过沂蒙根据地。它与山东纵队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成为山东敌后战场的两支劲旅,大大加强了山东抗日武装力量。 

    应该说,通过沂蒙地区早期党组织的活动,沂蒙人民开始初步了解革命。但是,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还处于懵懂时期,并不是那么普及和深入。一一五师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一支队伍,更是思想的启迪和革命的实践。沂蒙人民在和一一五师革命、抗战、保家卫国的共同战斗中了解党、了解党的军队、了解党和军队坚定的信仰。从此,沂蒙人民不仅为个人利益而斗争,而且将自己的命运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一一五师在沂蒙地区的活动——沂蒙精神之魂的凝聚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沂蒙精神之魂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军民关系。一一五师挺进沂蒙之际,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加紧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以主要兵力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国民党顽固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摩擦的时候。一一五师来沂蒙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打开新局面,推动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进而使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活了。在这个过程中,党群、军民关系并非一帆风顺的发展,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沂蒙精神之魂就是在一一五师的革命实践中历经曲折逐渐凝聚起来的。

    1、共同的敌人——在斗争和发展中初步赢得民心

    全面抗战爆发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沂蒙人民,为了改变生存现状,保家卫国,积极开展针对日伪军的斗争,人民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力量薄弱,经验不足,急需正规部队的支持和配合。一一五师从山西转战山东,进军沂蒙,既是根据全国战场形势做出的战略安排,也为沂蒙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大大支援了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华民族的利益与沂蒙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面对共同的敌人,一一五师和沂蒙人民团结战斗、共同发展,在战斗中互相了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纵队是山东土生土长的年轻队伍,部队发展异常迅猛,导致各级军政干部十分缺乏,在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组织纪律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按照中央要求,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通过交流干部、建立联系、划拨部队等具体工作,巩固和加强了山东纵队的正规化建设。一一五师与山东纵队领导经常交流思想,主动介绍部队作战、建设方面的情况,山东纵队所属部队也经常组织指战员到邻近的一一五师部队参观学习、接受轮训和参加活动,或者邀请一一五师帮助指导工作,罗荣桓等领导还多次接见山东纵队派来的干部并做辅导讲话。1940年秋,一一五师按照八路军总部指示,提出开展建设模范党军的活动。山东纵队学习一一五师做法,以整军运动形式,开展建设青年模范党军活动,有效促进了纵队的正规化建设。

    一一五师的大部分干部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军政素质、管理教育、战斗作风等方面继承了红军的光荣传统,但也存在工农干部多、知识分子少,以及新成分加入、兵员不足等实际问题。为提高干部队伍全面素质,实现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山东纵队相继抽调大批知识分子干部到一一五师。为满足抗战形势发展和频繁战斗需求,山东纵队按照中央军委和山东军政委员会的部署,抽调大批建制部队拨归一一五师,许多地方武装也升级补充到一一五师部队。同时,山东纵队还在自身后勤保障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帮助一一五师度过经费物资匮乏的难关。

一一五师与山东纵队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在应对“太河惨案”、共同粉碎日伪军50多天的大“扫荡”、进行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等斗争中,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抗强敌,迅速壮大了山东抗战力量。

山东纵队作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地方人民武装,和山东人民有着特殊的血肉联系。一一五师在与山东纵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带来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播了老八路的建军和作战经验,以自身行动得到山东纵队广大官兵的充分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通过山东纵队在山东人民尤其是山东纵队主要活动地带沂蒙地区人民中得到传播,老百姓都知道一一五师是中央派来和自己的游击队一起打鬼子、保护老百姓利益的部队,自然就从心里升起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2、刘少奇来山东——挫折之后的反思与总结   

    一一五师是一支革命的部队,来到沂蒙山区之后,在打击日伪顽反动气焰、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自身军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于如何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如何与当地武装配合作战、如何更好的树立自身形象等问题的认识,却是在曲折中慢慢成熟的。

    1940年9月,一一五师在天宝山区桃峪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在肯定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后取得的成绩、总结开辟根据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一五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点。比如军事的发展和党的群众工作配合不好的问题;不善于团结地方干部,求得地方党的配合的问题;部队长期分散活动,缺少必要的整顿,导致纪律松懈,存在破坏党的政策、损害党的传统的现象的问题等等。八路军总部也来电批评了一一五师在执行纪律和干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桃峪会议做出了认真落实八路军总部号召,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决定,并制定了铁的模范党军的五项条件,对部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桃峪会议后,一一五师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加强根据地建设。但是,由于沂蒙根据地长期遭受日伪军摧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加上当时根据地的“三三制”和减租减息运动尚处于初级阶段,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和生产节约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1941年春到1943年底,沂蒙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斗争中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针对反“扫荡”斗争中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困难,陈光、罗荣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分析主观上的失误。认为在领导上对此次“扫荡”的规模及长期性、反复性、残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部队中还存在群众工作薄弱、机关过于庞大、领导作风不够深入等问题。一一五师将总结情况上报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并建议中央派比较了解山东工作的刘少奇同志就近参加山东分局的扩大会议,指导山东工作。

    1942年4月,根据毛泽东指示,刘少奇抵达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驻地。在深入调查研究座谈的基础上,刘少奇指出,山东领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完成中央39年11月提出的“应争取我们力量在各方面的优势”的任务,群众工作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薄弱的环节。在刘少奇的指导帮助下,山东分局认真总结经验,尤其是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了《抗战四年来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并在4月25日有部分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的干部会议上进行传达。

    在山东期间,刘少奇多次强调群众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依靠群众,树立群众观点,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如果我们不帮助群众解决急迫的日常问题,那么,谁还会真心实意地跟随我们参加敌后游击战争呢?”对于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刘少奇主张把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作为发动群众的中心环节,作为带动根据地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并在接下来的“双减”运动中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强调“既要掌握方针政策,又不容许挫伤群众的斗志,不容许向群众泼冷水”“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农救会壮大起来,巩固起来,让农民真正把农救会当成自己的组织”。他教育干部:群众运动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切不可包办代替或存有恩赐观点;更不能乞求地主让步;如果地主敢于抗拒,就要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刘少奇的山东之行,使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整个工作大为改观,对扭转山东工作被动局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刘少奇同志对于群众问题的意见和指导,从思想上加强了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各级领导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此后,山东根据地特别是沂蒙地区的“双减”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共产党同老百姓心连心,人民军队是老百姓的亲人,从而带动了根据地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群众组织和民兵组织有了很大发展,为根据地度过难关和新的恢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党的一元化领导——党政军民密切联系常态化 

1938年12月上旬,根据中央指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各庄正式成立。1939年,一一五师部队相继入鲁。由于各方之间相对独立,在一段时期内,山东抗日根据地曾一度处于多头领导的状态。

为统一并加强对山东党政军领导,1939年8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各部队。 8月9日,中共北方局批准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朱瑞任书记。山东军政委员会为统一山东党政军工作的领导机关。1940年6月,徐向前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第一纵队随后撤销,朱瑞不再担任军内职务,军队指挥由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各自的首长负责,这样就在军事上形成了两个指挥中心,山东敌后抗战再次面临组织领导问题。

42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与山东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山东分局、山东纵队主要领导人均驻第115师师部,与115师领导合署办公;建立山东政治、军事的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权集中于中共山东分局,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8月1日,山东纵队实行地方化,正式改编为山东军区。至此,陈光、罗荣桓开始统一指挥山东八路军部队的统一行动。由于朱瑞不是军政委员会成员,不便过问军事,导致党和军队领导体制的不协调。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敌后抗战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根据地党政军民领导指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指出:为适应根据地日益缩小和分割的严重形势,发挥党政军民的共同力量,更好地进行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各根据地必须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这个《决定》及时解决了根据地党政军指挥系统长期存在而未很好解决的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的绝对领导。

根据中央精神,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山东分局是最高领导机关,朱瑞仍任书记。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政委兼代师长,黎玉任副政委,陈光奉命去延安学习。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中心,解决了山东军事上的统一指挥问题。9月,朱瑞奉命去延安,由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至此,罗荣桓集五个职务于一身,山东抗日根据地真正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

党政军民组织领导上的一元化,使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和军事建设上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彻底克服了过去在军事指挥上、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关系上存在的不够协调的问题,保证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以及组织上的集中,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了山东党政军民统一对敌的力量。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大地上依靠沂蒙人民团结奋战,共同应对面临困难、为未来美好生活而努力。在沂蒙人民的心理上,逐渐形成了党、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了党、军、民是一家的认识,使党政军民的密切联系常态化。

    4、“双减”、生产、拥政爱民——军民关系空前密切

    1942到1944年,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对敌斗争、拥政爱民、发展生产、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一一五师认真执行各项政策,加强根据地和部队的全面建设。尤其是通过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生产节约和拥政爱民运动,大大加强了和沂蒙百姓之间的感情,使军民关系空前密切。

1941年以来,残酷的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日伪军残酷频繁的“扫荡”“蚕食”和分割封锁,使沂蒙根据地的财力物力和粮食极为短缺,财政经济发生极端困难。1943年,山东军区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号召各部队努力发展生产,厉行节约,除粮食、被服外,尽量做到菜肉经费自给,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生产节约运动。在生产节约运动中,坚持部队各级领导走在前、干在先,黎玉、萧华、罗荣桓等都亲自下田劳动,极大鼓舞了官兵的积极性,推进了运动的持久深入开展,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各部队还大力支援和协助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每年都组织部队和民兵保卫夏收和秋收,打击日伪军的抢掠活动。各部队还充分利用战斗间隙,积极帮助群众兴修水利、耕种收割,促进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山东军区在运动中坚持军民兼顾、让利于民原则。比如实行支差条例,规定15公里内柴粮自运,不用民力;无偿进行季节性助民劳动和日常助民生产,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实行军民变工,以部队人力换民之牲力和农具等。    

通过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部队除特殊经费由政府供给外,经常费用自给率不断提高,有些部队甚至达到了自给有余。同时,还增强了官兵的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密切了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极大地减轻了群众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各部队还积极支持和参加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1944年春,山东军区政治部在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走一村做一村,住一户做一户”的口号,同年秋又发出《关于部队协助地方群众斗争的指示》,强调对一切群众的斗争,部队均有协助的责任,不得袖手旁观。根据这一指示,各部队每到一处,都认真调查当地情况并指定专人协助地方进行工作,宣传减租减息的意义。在宣传和协助的过程中,广大干部战士受到教育,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阶级觉悟,同时也增强了广大群众对人民军队的认同感。

1943年3月,山东军区做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通过围绕“为谁当兵,为谁打仗”“谁养活谁”“抗日民主政权与国民党政权有何区别”“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有何区别”等问题开展讨论,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召开拥政爱民模范大会,宣扬拥政爱民先进事迹,介绍人民群众和地方干部支援战争支援军队的情况,树立群众观念;通过纪律大检查,到驻地和活动过的主要地区进行群众纪律回访,认真清理旧案,赢得群众支持。

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拥军、劳军、支前和优属运动。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互相促进,使军政军民关系空前密切。在部队中,防止和纠正了军队老大思想和军阀主义行为,从根本上强化了部队的阶级观念、群众观念、政权观念;在群众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军队的认识,真实感受到人民军队根本不同于国民党军队、日伪军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这种感情的产生和真实流露,才是沂蒙精神之魂能够凝聚的核心。

    三、一一五师在沂蒙的历史对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启示

从1939年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到1945年一一五师番号正式撤销,一一五师和沂蒙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一一五师在沂蒙山区的群众工作经历及成绩,进一步证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也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岁月里,不管是在解放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沂蒙人民始终把党和人民军队作为自己的亲人,根据时代要求开拓奋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完成时代使命而不懈奋斗。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唏嘘感叹,更多的是对今天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启示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在风雨飘摇中成立,到在血雨腥风中长大,到在疾风劲雨中成熟,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一五师作为一支战功卓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从首战告捷平型关,大力创建抗日根据地,到转战山东,开辟新的敌后战场,无数先烈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仍然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就是因为始终有着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战斗的信念在支撑吗?在国难当头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老百姓所热切盼望的正是这样一个勇于担当的党、这样一支勇于奉献的军队。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奠定了军民团结的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中国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迎难而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历史方位的变化,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和党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只有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抱定初心,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牢记使命,才能在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才能在惊涛骇浪中把稳航向。

沂蒙精神不仅仅属于临沂和齐鲁大地,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一方面,要结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坚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公民的言行中统一起来。这两方面体现的是价值取向的统一,是国家、民族、个人利益的统一。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将全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进而迸发出无穷的磅礴力量。

2、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关键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一五师在沂蒙的历史,是党的众多宝贵实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一五师在沂蒙的成长发展,以生动的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就能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更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削弱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会滋生一些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想,影响中心工作的完成,甚至导致挫折和失败。正是因为1943年沂蒙抗日根据地真正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才保证了党政军各方面的行动一致,才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各项措施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才使沂蒙精神的形成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才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最终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

坚持和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离开了党的领导这个核心,沂蒙精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沂蒙精神是面对新的困难新的环境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为了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能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在意识形态斗争仍旧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沂蒙精神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更需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坚定立场、站稳脚跟,同甘共苦、共赴辉煌。

在坚持和弘扬沂蒙精神的过程中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就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理论上保持高度的清醒和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树立党员威信,赢得群众信赖,担当起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共建和谐的神圣职责。

3、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的实践载体是保障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是什么?采取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上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一一五师在沂蒙期间,封建租佃制度和借贷、雇佣关系是套在沂蒙老百姓身上的沉重枷锁,土地问题是沂蒙老百姓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有效地发动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党和军队的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甚至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减租减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牛鼻子。1942年以后,正是通过“减租减息”这个实践载体,让沂蒙人民在经济上翻了身,享受到了民主政权的最大实惠,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进而带动了沂蒙地区在政治、文化上的进步和发展。发动起来的群众反过来拥军参战,“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成为沂蒙精神鲜明的写照。

进入新时代,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利益问题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有经验可循的。不管具体利益如何变化,我们都要通过一定的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人民这个阅卷人才能给答卷人一个满意的成绩。也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继续支持、拥护党的领导。

当前,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综合利益诉求能力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有效载体。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当前各级都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全面小康能不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同时,各地方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在教育、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人民合理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大限度和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编辑室.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

[2]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材编审委员会.根脉——沂蒙根据地十五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3]王启云.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王成娟.党的群众路线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与经验[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5,1.

[5]于学强.论沂蒙精神创造主体的双重向度[J].临沂大学学报.2014,4.

[6]李锦.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延续与升华----从沂蒙精神起源与提出过程看其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