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视阈下新时代党的基本方略的认识和思考
左守兵 平邑县委党校
【内容提要】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是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沂蒙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他们是共同的创造主体,党的基本方略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主体也是党和人民群众,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党的基本方略的鲜明特征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从沂蒙精神的所反映的党和群众的关系的角度在对党的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前两条进行阐释和认识,这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基本方略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沂蒙精神 党的基本方略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党领导沂蒙人民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光照千秋的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推动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胜利的巨大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深入研究与弘扬沂蒙精神,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研究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揭示沂蒙精神特有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沂蒙精神的所揭示的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中来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基本方略,这也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党的基本方略的鲜明特征与沂蒙精神的实质特征
党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基本方略表述高度凝练、内涵十分丰富,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基本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十四条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两条是党的基本方略的最鲜明的特征,是党的基本方略的引领。这彰显了坚定政治定力和人民立场。基本方略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将偏离发展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得不到贯彻,就会失去发展主体、失去发展价值,这充分体现了党始终致力于领导和依靠人民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如磐政治定力和鲜明人民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成就伟大事业需要强有力的伟大领导,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伟大的人民进行许多极不平凡的伟大斗争,以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而且蕴藏在工作部署的方方面面。党的建设被作为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人民的中心主体地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既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也是沂蒙精神的特质。沂蒙精神的历史形成过程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具有一致性,折射和展现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优良作风。革命战争年代,“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够不怕牺牲、参军参战、奋力支前、无私奉献,就在于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让老百姓充分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为人民谋福祉,才能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从而发自内心地信赖党、信赖人民军队,义无反顾地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支持革命、投身革命。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质与核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党群关系理念。
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所以沂蒙精神的实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会见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革命政权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而领导人民展开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真正跟党走,相信我们的党,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这种精神在你们身上得到了体现。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
党的基本方略彰显了党和人民群众在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密切的统一关系。放眼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孕育产生、内涵特质、作用价值等方面研究沂蒙精神,我们感到,沂蒙精神具有的党性主导、人民性主体的核心特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基本方略的最鲜明的特征,和沂蒙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
二、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沂蒙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精神,党叫干啥就干啥,是沂蒙百姓在政治上的显著特征。坚定不移听党话,是沂蒙人民经过战争洗礼和历史积淀后的政治信念,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信任根基。
(一)革命年代: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永远跟党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山东根据地,党的组织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和广大共产党员全心全意、舍生忘死践行党的宗旨,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政治前提。
毛泽东曾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共产党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切实改善老百姓生活,人民群众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永远跟党走。
开展减租减息。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一项特殊政策。1940年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审议通过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确定“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做。” 根据这一指示,制定了具体的办法,就是“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当时的选取临沭、莒南为试点,试行后辐射到整个山东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蓬勃开展,改善了山东人民的生活,激发了山东人民的革命热情。
实行土地革命。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中旬到6月初,华东局根据“五四指示”召开会议制定土改工作方案,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9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历史性任务,在山东历史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伟大转变。
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旧社会广大穷苦大众没有机会读书,成了睁眼瞎。我们党高度重视国民教育,让老百姓识字,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1940年12月,山东省战工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以村为主体的冬学运动在沂蒙根据地蓬勃展开,开办了民众学校、夜校、识字班等。呈现出了“村村办夜校,家家读书声”、“白天划地皮,晚上划肚皮”的学习文化的高潮。
当年山东根据地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鱼靠水来箭靠弓,抗日要靠毛泽东。船靠舵来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紧紧追随着党,是沂蒙百姓对党无比信任、对人民军队一往情深的行动自觉。一句“只要跟党走,就能得胜利”,充分体现了历史进步中政党主导作用和人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可靠基石。
(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党领导沂蒙人民整山治水,改造自然,让沂蒙人民彻底摆脱了水患害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河道治理,并统筹规划,蓄泄兼治,除害兴利。导沭整沂工程彻底根除了沂河、沭河水患,使苏北、鲁南人民不在遭受水灾之苦。上世纪50年代末,治淮委员会拟定沂、沭、泗洪水治理战略,区内掀起了修水库、建塘坝的热潮。临沂全区共建有大型水库11座,至1985年底,国家累计投资1.64亿元。
在临沂市委领导下实施脱贫攻坚战,以一定的资金物资扶持为“引子”增强其“造血”功能,引导探索创造脱贫致富的措施与办法,至1995年底,临沂市在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实现了沂蒙人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丰衣足食的愿望。在全国的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后,临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真正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沂蒙老区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使昔日的战场变成了今天的大美临沂;是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让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成为今天的商贸物流名城。
(三)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孕育形成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为人民解放、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与沂蒙地区固有的淳朴善良、深明大义、追求光明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有机融合,从而逐步培育成沂蒙人民对党所坚持的目标自觉认同、对党所领导的事业自觉参与,听党指挥、坚信不移,紧跟党走、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优秀精神品质,渗透于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的精神世界,贯穿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共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使得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特别是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变革,习总书记强调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显示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负起强烈的责任担当。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全党上下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党的领导是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的奋斗目标的逐步实现、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进,根本动力就是人民听党指挥、紧跟党走,对党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事业的自觉认同和自觉参与。党的领导与人民的高度契合,在今天集中表现为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集中表现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认同和自觉参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开辟新境界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切感悟到沂蒙精神所蕴涵的巨大时代价值。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地看,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是在党的领袖和领导集体直接主导下创造的,而沂蒙精神则是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指导下,主要由山东地方党政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鲜明群众性,自然也就成了沂蒙精神和其他精神的不同所在。所以沂蒙精神是人民的精神是他的突出特征,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哺育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精神。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沂蒙精神是人民的精神,才能真正把握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理解弘扬沂蒙精神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革命年代:人民群众是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据统计,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临沂人民用参军参战表达了对党的忠诚,诠释了普通民众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向往。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不仅用红薯、煎饼、小米、甚至奶水养育了几十万人民军队,而且为人民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红嫂”、“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战役”等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所展示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正是对党、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敢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是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奉献,它是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战争年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涌现出了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和掩护解放军战士的“沂蒙红嫂”。沂蒙人民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当时的沂蒙几乎“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嫂”,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沂蒙人民用小米供养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
(二)建设时期:人民群众丰富和发展了沂蒙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丰富和发展了“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沂蒙精神。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沂蒙山区40多万库区农民舍弃了世代经营的田园,先后建起了总库容达30多亿立方米的44座大中型水库。沂蒙山人以自己的巨大牺牲,使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的鲁南、苏北地区解除了水患,沂、沭河下游300多万亩土地尽得灌溉,成为稻花飘香的“山东江南”。靠艰苦奋斗,临沂人民修建了被称为艰苦奋斗丰碑的沂蒙公路,建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改变了“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历史。平邑县九间棚村民在海拔600余米、四面皆悬崖的龙顶山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修公路、架电线,筑“天池”,植果树,创造了被中央领导誉为“九间棚精神”的奇迹,使这个昔日被称为“山顶洞人”的小山村成为新时期艰苦创业的典型。创建、崛起于80年代,发展、繁荣于90年代,年成交额达2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三大批发市场的临沂批发城,使临沂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临沂因此赢得了华东地区“商城”的美誉。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三)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如何密切党群关系,确保党始终不脱离人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党的最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始终聚焦的核心问题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进一步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就是以人民需求变化为主要依据,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已经不能全部反映人民意愿和需要,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之后,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是要对症下药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更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这一观点落实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中,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在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利益的社保民生以及社会治理方面作出详细工作部署和安排。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对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坚守“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沂蒙精神“精髓”,无疑是在把握“主题”、坚定自信的基点上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要深入解决的核心问题。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要求深刻告诉我们,抓住沂蒙精神的“精髓”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弘扬人民主体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权益问题、
永远牢记人民是主人、党员干部是公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权力观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错误地认为手中的权力是领导给的、上级给的。深刻认识权为民所赋,是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前提和保障。离开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可能落空,弘扬沂蒙精神、坚持群众路线更无从谈起。
永远牢记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就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群众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拓展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永远牢记一切为了人民,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群众第一,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永远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永远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场站对了,感情深厚了,才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把弘扬沂蒙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打牢固。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光荣传统,始终把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贯穿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结语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体现,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而党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行动纲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它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反应了党和人民的高度统一。所以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党的基本方略鲜明特征是相统一的,是一致的,这也是从沂蒙精神的视阈下对党的基本方略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在新时代党的基本方略指导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在前列奔小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