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沂蒙精神创造主体的双重向度及启示
临沂市委党校 王成娟
[摘 要] 沂蒙精神既具有人民性,又具有鲜明的党性,是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结晶。沂蒙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的价值目标、全新秩序、制度保障,以及特色经验等,都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沂蒙精神的这一本质内涵,对于新时代条件下下继续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而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沂蒙精神;党性;人民性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一语道破了沂蒙精神的实质,即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铸就沂蒙精神。这是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也是沂蒙精神的根脉和精髓。本文拟就沂蒙精神形成的关键期——革命战争时期为考察重点,从党群关系的视角,探讨“党性与人民性”是沂蒙精神本质内涵的双重向度。
一、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光辉典范
沂蒙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历经革命战争的锻造和淬炼,是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座彪炳千秋的精神丰碑,是党群关系建设的经典范例。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群关系建设的价值目标
毛泽东在领导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运用到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明确提出了“群众是真正英雄” [1]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中央正确思想的指导下,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到达沂蒙山区之后,山东党、政、军机关,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相继建立;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黎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过。这些革命前辈在沂蒙地区抗御外患、救人民于水火的同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开展政治工作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群众利益。1944年4月,黎玉同志在军区政工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爱护群众利益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要尽我们的可能的力量,处处为了群众打算。”“一切战时、平时环境要处处爱护群众利益,严格遵守群众纪律。”[2]正是由于革命前辈的努力,沂蒙人民接受了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新的理想和信念,进而激发了支持、拥护革命事业的热情。
虽然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先进理念的影响下,沂蒙抗战有着良好的开局,但在日军大举入侵、各种伪组织纷纷建立的复杂环境下,沂蒙党组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对党的依靠力量主观上认识不清,客观上轻视群众工作,致使党群关系很不稳固。当时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抗战初期忽视群众工作,尤其是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等中心工作尚未真正开展起来,致使群众生活没有较大改善,基本群众未能普遍组织发动,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其次,山东领导机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有一部分因缺乏群众观点而脱离群众的同志,工作不深入,领导不民主,干部流动过大,党支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再次,中共共产党大量吸收了农民、小资产阶级分子等到党内来,他们的到来虽然在数量上壮大了党的队伍,也带来了一些自由主义、宗法观念、小农意识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党在沂蒙山区加强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教育,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措施,并在根据地内深入贯彻实施,从而成功确立了党群血肉相连、骨肉相亲的密切关系。特别是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后,统一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以群众工作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根据刘少奇指示,山东分局于4月25日召开扩大干部会议,朱瑞在会上作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的报告,朱瑞在报告中指出“山东党在领导上缺乏灵活的马列主义的战略眼光,严重存在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党八股、清谈主义的作风”,并提出要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普遍动员组织基本群众,真正地依靠群众,反对脱离群众的一切官僚主义错误倾向。”[3]
1943年8月,山东分局在《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中,对理想信念和党群关系建设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思考,指出“群众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故斗争的胜利,取决于群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基本群众的动员与组织工作,必须把我们的抗战事业放在千百万有了觉悟,有了优势的群众政治基础上,我们才有了依靠,我党我军才有战斗力,根据地才能巩固,我们才能胜利。”[4]这实际上为共产党人正确建立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确定了基调,我们党只要一直与自己的母亲——那生育、抚养和教导他们成人的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就能众志成城、无往不胜。这说明,沂蒙地区党的领导干部开始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真正“为了群众”作为党群关系建设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刘少奇来山东后的系列讲话及《四年总结》、《五年总结》的形成,具体而又生动地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树立代表沂蒙人民利益的价值目标,在群众工作上从相对幼稚到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沂蒙党群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沂蒙党组织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定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将党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捍卫人民利益,营造党群关系建设的全新秩序
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军队横征暴敛、屠戮掠夺和日军惨绝人寰政策的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下,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开天辟地地加强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并发展文化教育,建立了代表老百姓利益的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
沂蒙是山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6年沂蒙山区开展建党活动,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于1927年4月成立了中共沂水支部委员会,是沂蒙山区最早的党组织。1929年10月,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建立。1932年6月,中共临郯县委建立。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率八路军山东部队主力进驻沂蒙。徐向前、罗荣桓、刘少奇等到达沂蒙后,更是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到1943年,沂蒙地区基本实现了山东省的党的一元化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地区不断加强政权建设,成就斐然。按照“三三制”原则,陆续建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领导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1940年7月至8月间,山东根据地召开有300名山东各地各界代表参加的联合大会,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权力机关——负责立法的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负责行政的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后改为山东省政府),开始领导各级政权的正规建设。1943年山东分局制定和颁布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以法的形式规定在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1944年和1945年,中共山东分局、省政委会分别作出了关于开展民主运动的决定和训令,明确提出:争取和欢迎各党派、各阶层拥护抗战及赞成民主的人士参加政权工作,坚持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制度,不把持包办,尊重党外人士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在1944年和1945年两个年度的7到9月,全省各地普遍开展了民主运动,按照“三三制”原则由下而上地举行民选,改造、充实了各级参议会和政府。
在加强政权建设的同时,沂蒙党组织在经济上通过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措施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1940年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审议通过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确定了“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11月,山东根据地公布实施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但“双减”政策在沂蒙落实不够,力度不强,效果并不明显。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后,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 [5],并对运动开展的方法、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办法就是“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经过一系列工作,减租减息取得了巨大成绩,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抗战中期,山东根据地遭受了天灾敌祸的双重侵袭,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齐动手,从事生产劳动,夏天开荒种地,冬天挑担贩盐,白天养猪种菜,夜间纺线织布,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彻底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从1941年到1942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和部队机关先后进行了3次精简,共减少3万余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为沂蒙根据地渡过危机,保障了供给,加快了根据地的建设。
在进行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沂蒙的党政军还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文化教育活动。1938年后,在沂蒙各抗日根据地内,陆续开展了以冬学(夜校)、识字班(午校)、常年民校为主要形式的民众教育。1940年,省战工会颁行《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对群众教育作了具体规定,《大众日报》亦发表了《普遍开展冬学运动》的社论。据此,沂蒙根据地各县、区、村建立了冬学运动委员会,成立冬学,时间一般从11月至翌年2月。冬学的组织形式以夜校和认字班为主,上夜校者多为男性青壮年农民,中午到识字班学习者多是青年姑娘,久而久之,“识字班”便成了沂蒙山区根据地内青年姑娘的代名词。鉴于冬学有冬办春停的缺点,根据地内不少地方在推行“庄户学”的基础上,开始举办村学,将村中干部、青少年、妇女等分别编成学习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学习和开展政治工作。到1944年底,沂蒙专区参加学习的总人数达254495人,是该区上年学习人数的5倍。沂蒙专区还将1798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学员124910人。庄户学、村学的推广普及,把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推向了高潮,在沂蒙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重视作风建设,强化党群关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严明纪律,清正廉洁,率先垂范,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动了沂蒙人民。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先后有近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有几十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这里奋斗,他们和沂蒙当地的老百姓一样,穿农家衣,吃百家饭。在生活和物质条件上,从来不搞特殊化。1939年6月徐向前刚到山东时,7万大军的物资供给极为匮乏。当时的沂蒙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筹粮、筹款,支援八路军。当徐向前亲眼看到人民群众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保证部队供应时,他号召部队:不能与民争食,部队所需的粮食、物资,尽可能自力更生,开源节流。他常和战士们一起到野外找树叶和野菜。1946年,新四军进驻前河湾村,陈毅住在钟恩章家里。那时军部伙房需要人帮忙,老百姓都非常自愿地去干一些活。陈毅知道后,告诉部队相关同志说,村里来干活的民工,要每人每天十斤小米作为用工费,当天干当天结清。就这样,每人每天十斤小米的用工费成了惯例。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以自己的行动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言行,如1940年10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达《关于公布各级政府用费开支标准的通知》;1942年2月,又作出《关于招待会餐等费之决定》,倡导艰苦奋斗,严惩贪污浪费。1943年6月,山东军区、115师作出《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要求军队必须严格执行政府法令,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定》非常具体,甚至连“不让马啃树皮”这样的细节也做了明确规定。八路军每到一地,都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铁的纪律,优良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欢迎。
(四)掌握工作方法,丰富党群关系建设的特色经验。
列宁曾经讲,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党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并把它作为取得革命胜利的“独门绝技”,形成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经验。
一是和群众沟通时,注重使用群众语言。黎玉在1943年10月山东分局群工会上,提倡宣传语言群众化,他说:“不要学驴叫,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切实执行毛泽东同志‘学习言语’的指示,学习各种语言中,特别是人民的语言,要用功;学习人民的语言中,又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语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宣传教育群众。”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山东党组织在口头宣传上,创造出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等群众语言的口号;在报刊宣传上,“恣得不得了”、“干就好上干”等地道沂蒙土话比比皆是。
二是利用剧团演出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宣传方式,深入群众中进行大规模的抗战宣传活动。据统计,1944年,仅莒南县农村剧团就达110个,演员达3000余人,排演了2000多个节目,观众达10万余人。当时,有一首在莒南颇为流行的歌谣唱到:“从洙边到大店,村村锣鼓响,庄庄有剧团。”
三是利用沂蒙当地的民俗礼节,和群众打成一片。曾任沭水县民主政府县长的王子虹,在1944年沭水县各区掀起参军热潮时,冒着大雪亲自为入伍青年抬花轿。新抗属也受到特别待遇和尊重,或骑毛驴或坐小车紧跟其后。欢送会上,新战士、新抗属坐主席台,鸣炮、鼓掌、全体起立,向他们鞠躬致敬,妇女、识字班跳舞献花,献慰劳品。这种过去只用于迎送达官贵人的民俗礼节,瞬间发生在贫苦群众身上,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参军热情。类似的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在沂蒙抗日根据地数不胜数,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从中切实感受到只有党领导的军队才是人民自己的军队。在反复的对比抉择中,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认同,继而转化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全民支前抗战的极大热情。
二、融沂蒙精神的双重向度于新时代条件下党群关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都是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两者在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中共同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把握了沂蒙精神的这一核心要义,也就获得了新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的真谛,从而为获得群众的可持续性认同与党群关系的稳定性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是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历经千锤百炼得出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迫切需要突破利益格局藩篱,迫切需要唤起民众广泛参与改革事业,迫切需要政令通畅,深化改革,在这种情势之下,只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把握践行之要,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旗帜,不仅仅是单纯的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是最具体的。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及临沂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在创新弘扬沂蒙精神过程中,找到社会政治生态变化、价值系统调整的内生逻辑,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自觉地维护核心、看齐追随,从而大大提升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社会价值。
其次,要全面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既是对加强党的领导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的执政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的新要求。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中,要把弘扬沂蒙精神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等密切结合起来,把握好向、时、度、效。最重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践行沂蒙精神的表率,以沂蒙精神为准绳,加强道德修养,做信念、尽责、服务、纪律的表率,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同时,要充分利用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沂蒙精神教育、党性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树立起为党立命、为民立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担当的形象。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正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新的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镜鉴,是使中共共产党自身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
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沂蒙精神,首先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利益目标上,要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不与民争利;在评判标准上,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在制定政策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重要依据;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弘扬沂蒙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础打牢固。
其次要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群众工作比过去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既给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就必须积极探索和创造新的形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积极探索更丰富、更有效的群众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必须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基于对党的无比信任、对人民军队的一往情深,沂蒙人民才发自内心地信任和拥护共产党,坚定不移跟党走,用小车推动了历史、用乳汁养育了革命、用血肉之躯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等不靠,战天斗地,改造河山,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毛主席曾作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重要批示。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艰苦创业、苦干实干,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革命老区的生动实践推向前进,沂蒙老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沂蒙人民也从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创造出新的业绩。
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首先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党说什么就是什么,党叫干啥就干啥是沂蒙百姓在政治上的显著特征。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坚定不移跟党走,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倾向、不仅仅是一般的跟从、追随、举手或者投票表示拥护,而是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沂蒙人民从朴素的阶级感情中所升华出来的一种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条件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则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表现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的向往,更表现为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在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拒腐防变的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次要正确看待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动荡频发。从国情看,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压力;从党情看,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这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相关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和谈论的焦点。对此,要加强引导,正确看待,要认识到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妥善解决的,从而自觉维护大局,巩固发展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另外,要引导群众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得失。现在社会上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有所蔓延,有的人不讲道德讲金钱,不重奉献重索取;有的人一事当前,不是考虑党和人民利益,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唯事,以个人得失评判组织的公正;有的人得到组织的好处,就说组织的好话,一旦遇到名利得失的考验,就动摇对组织的信任。对此,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引导群众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担当,才能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必须传承、弘扬好沂蒙精神,每个人都要做战士,不要做绅士;要做搏击者,不要做畏难者、懈怠者;要做推动事业的推进派,不要做旁观者。
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今天,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既是历史对时代的昭示,也是时代对历史的呼唤。正是因为相信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正是因为相信共产党人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我们才能够始终理想不死信念不灭,在新时代的长征中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2]《拥军爱民与军队群众工作的建设——一九四四年黎玉同志在军区政工会议上的报告》,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1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 120.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5]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沂蒙革命根据地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