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

临沂市委党校 闵锋

【摘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沂蒙精神不断地从实践中吸纳新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体现了一种创新发展的精神状态。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基础是艰苦创业和求真务实,动力是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和开拓进取,精神支柱是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和昂扬奋进,沂蒙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内容,赋予新特色,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与时俱进性。正是沂蒙精神这种内在的随着实践与时俱进的特点,永葆了沂蒙精神的勃勃生机,推动了沂蒙精神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沂蒙精神 创新发展 基础 动力 精神支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沂蒙精神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范,反映了沂蒙人民的政治信仰、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它根植于沂蒙大地,哺育着沂蒙人民,鼓舞着沂蒙人民奋勇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沂蒙精神不断地从实践中吸纳新的内容,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体现了一种创新发展的精神状态,反映了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性,展现了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

一、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也是沂蒙精神的根本。

为了人民,就是要满足群众的需要,想民之所想。我们现在经常讲,要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怎么样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满足群众需要和激发群众自愿两条原则。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历史的经验教已经证明,满足群众需要越多,激发群众自愿越广,群众越愿意跟党走。在当初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沂蒙老区人民为什么能够凝心聚力,不怕流血牺牲舍家支前甚至毁家支前?说到底是因为旧社会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没有切实地尊重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老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全力奉献,艰苦创业,反映了沂蒙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代表了老区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民心、民意。跟着党走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人民自然愿意付出努力和心血,才会出现“不怕严寒风雪天,男女老少齐参战,人人争先进,锄镐飞舞铁锨响,车推人拉如梭穿,肩挑人抬干得欢,汗流浃背不叫苦,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火热的劳动场面和奉献精神。

植根于人民才能站得稳。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凝聚民心,共同创业还需要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实干、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价值导向,在老区全方位的发展过程过程中,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干部和党员发挥了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发现了临沂莒南县厉家寨这个典型以后,欣然作出了光辉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从此,沂蒙老区大山脚下的厉家寨名扬全国,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厉家寨之所以成为一个好例,是与干部的决定因素紧密相连的,正如有的老同志所讲,“如果没有以厉月坤为首的厉家寨领导班子,就不会有厉家寨的辉煌!”深冬严寒里,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战天斗地,正是由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与群众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拧成一股劲,才凝聚了人心,坚定了信心,才把为民的决策变成了利民的千秋功业。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创造辉煌,才能创造“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光辉业绩。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无论何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曾经辉煌的历史不能忘,但不是沉迷于历史。以往的时代,沂蒙人民能够创造辉煌,其中重大的因素是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新的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年在沂蒙精神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血肉相联、亲如鱼水的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是直接反映党的先进性的标尺,而党群关系,又往往体现在干群关系上。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沂蒙老区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用无私无畏的品格带领人民群众建成了沂蒙精神这座历史丰碑,沂蒙人民也在心里为他们建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条,沂蒙老区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最有体会:只要一心为人民,就能赢得万众一条心,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既是沂蒙精神的根本,又是沂蒙精神的主体,是一以贯之的。如果没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个根本和主体,沂蒙精神就成了抽象的空壳,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

二、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基础是艰苦创业和求真务实

任何一种先进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沂蒙精神的产生也是如此。特别是作为一种区域群体意识和区域群体精神的思想,如果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地创业,不能及时吸纳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内容,不能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创新而与时俱进,那它就失去了其作为区域群体意识和区域群体精神的先进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最终就会丧失。沂蒙精神产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之所以久经不衰,就在于它始终保持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

1、艰苦创业。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风貌之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的沂蒙精神,理所当然地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风貌的共性部分。我们之所以说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础,是由沂蒙山区独特的社会历史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之地。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2、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沂蒙精神产生和传播的内在动力。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的杰出代表—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养护伤员,营救伤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军民情歌。沂蒙人民这种对子弟兵的“真”感情、“实”行动,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源泉。在和平建设年代,沂蒙人民就是靠求真务实这种精神,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留下了千古绝唱。以刘加坤为代表的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就是在求真务实这种创业精神指引下,真真实实地研究村情,实实在在地制定发展计划,扎扎实实地办每一件实事。他们修路、架电、通水、绿化荒山,每一件都是实事,每一件实实在在都是难事,他们不怕,实实在在地完成了改变面貌、发展经济的历史重任。今天,他们又深化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推行了农林果专业化、规模化承包经营,办起了企业。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都是求真务实的结果。这也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的真谛。正是因为求真务实,沂蒙山区在全国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三、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和开拓进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任何一种理论以及任何一种精神产生以后,如果不始终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与实践保持同步,一旦落后于时代和实践,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我们的先人早就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说每天都要有新气象。作为一种反映先进时代特征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精神的沂蒙精神,如果不顺应实践变化,不“苟日新,日日新”,就难以与时俱进,就有落伍的可能。沂蒙精神要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就必须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理论品格。

1、坚韧不拔。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沂蒙精神发展前进的韧性。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韧性,就没有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沂蒙人民凭着对党忠诚、对革命忠诚、爱党爱军,追求执着的政治韧性,无私地支援革命,用小车推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年代,沂蒙人民凭着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韧性,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等一批艰苦创业的典范;在改革开放年代,沂蒙人民凭着奋发进取、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韧性,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全国知名的临沂批发城,造就了罗庄新区,在革命老区首先崛起了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城市。正是沂蒙人民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特性,才使沂蒙精神完成了由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嬗变,保持了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性,实现了沂蒙精神的新飞跃。

2、开拓进取。开拓进取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沂蒙精神发展的永恒主题。沂蒙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改变现状的开拓进取精神。开拓进取是沂蒙精神的本质,也是沂蒙精神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的革命开拓精神,使一批批优秀的沂蒙儿女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孕育了沂蒙精神,谱写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颂歌;在和平建设年代,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的开拓进取精神,鼓舞着精神文明建设一代代沂蒙人战天斗地,改变着家乡的旧模样,荒山野岭变成了山青水秀的花果园,孕育了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谱写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沂蒙精神颂;在改革开放年代,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强的开拓进取精神,造就了沂蒙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勇气,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品格,学习外地、自强不息的气概,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同心同德、顾全大局的胸怀,全面清“左”、除旧、破“小”,树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使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纵深发展,民营经济快速崛起,从而奠定了新沂蒙的新形象,孕育了新时期的沂蒙精神。

3、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理论成熟发展的灵魂,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理论永葆生机的源泉。可以这样说,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大胆创新的过程。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体现的是沂蒙人民敢于同旧社会制度、传统的落后社会意识实行最彻底决裂的坚强决心,是一种破坏旧世界威力巨大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向大自然开战,向贫穷宣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生产实践中去,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壮丽凯歌,显示了沂蒙精神的新威力,从而使沂蒙精神由破坏旧世界的威力创新为建设新世界的新威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沂蒙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1995年,临沂在全国重点扶持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4年,临沂市的GDP实现了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历史性跨越,成为老区经济的强力领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沂蒙精神的伟大胜利,是沂蒙精神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沂蒙精神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和昂扬奋进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区域群体意识和区域群体精神,自它产生以来久经不息,除了它的外部环境以外,就是它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昂扬奋进的精神,使沂蒙精神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说,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昂扬奋进就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支柱。

1、无私奉献。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是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奉献,它是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全区42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10万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创新发展。

2、顽强拼搏。顽强拼搏是沂蒙人的底色,是沂蒙人的根基,也是沂蒙精神的底蕴。顽强拼搏说明了沂蒙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前进。正是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的精神底蕴,创造了沂蒙精神的灵魂。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在和平建设年代,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和平建设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沂蒙精神的主调。正是沂蒙人民特有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都奉献了自己的热血,谱写了沂蒙人民的光辉篇章,推动了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

3、昂扬奋进。昂扬奋进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现状、求新求强、生生不息的奋发向上精神。它是民族精神的底色和底蕴,更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屈服,说实话,办实事,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支前,表现了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迈志气,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在改革开放年代,沂蒙人民的昂扬奋进精神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一是强烈的赶超意识。沂蒙人民不等不靠,依靠自力更生,奋发有为,实现超常规发展,努力赶超发达地区,使临沂批发城成为全省最大全国有名的批发市场;二是敢闯、敢冒、敢试的奋进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临沂涌现了一批勇立改革潮头、奋力开拓进取的先进典型,被称作新时期的“沂蒙铁军”。

五、进一步促进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们正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举世瞩目,意义重大。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以沂蒙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正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沂蒙精神,需要着重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以沂蒙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关键在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十八大后,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现在又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沂蒙精神深刻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系统展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生动体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对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即将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就要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建设成为引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另一方面,以沂蒙精神凝聚群众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深刻地诠释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坚持中国道路,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选择。沂蒙精神是革命精神,也是改革精神;沂蒙精神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沂蒙精神属于沂蒙和山东,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我们要将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沂蒙精神、铸造山东精神、丰富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而言之,沂蒙精神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因为有它产生的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土壤。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沂蒙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内容,赋予新特色,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与时俱进性。正是沂蒙精神这种内在的随着实践与时俱进的特点,永葆了沂蒙精神的勃勃生机,推动了沂蒙精神的发展与创新。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和发展沂蒙精神,全面创新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栗战书.《人民日报》.2017.11.9

[7]付然锋.试论沂蒙精神的形成、内涵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8

[8]李洁.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