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中共临沂市河东区委党校 付冉冉
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并在会上作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而他真正享誉全国,则是因为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这是一次我军以少胜多取胜的著名战役,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才得以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计划。直到现在仍然有“巍巍沂蒙山,英雄孟良崮”的民谣在传唱。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掀起学习沂蒙精神的高潮,则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临沂视察时讲到:“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应该说总书记从新的高度定位了沂蒙精神,将沂蒙精神从原来的区域精神、山东精神一下子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国家精神,使沂蒙精神的地位上升了一个大大的台阶。
一、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以及特征
(一)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
1997年,沂蒙精神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确定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内涵的沂蒙精神,自此这16个大字成为沂蒙精神的官方主流版本。直到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他讲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习总书记讲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关键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段话为沂蒙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
很明显,原来的沂蒙精神还有很大的挖掘完善的空间。原来的16个字,主要讲的是具体的历史体现,是行为,主体是沂蒙人民。但是我们说,沂蒙人民为什么这么好?习总书记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道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链条,那就是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然后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支持和信任。
因此,我认为沂蒙精神更全面的内涵所包含的元素应该是: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然后才有了人民坚定地跟党走,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
(二)沂蒙精神的特征
1.群体性特征
从内涵来看,“沂蒙精神”的精神内核,就是党群之间、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血肉关系,党群军民高度一致、浑然一体,同仇敌忾、共同奋斗;其根本特征是“水乳交融、生死相依”。实际上我们从一组数字可以清晰的看出来。让我们从两场战役说起。这两场战役都已过去将近70年的时间,相信不会再有人仅从这组数字就判断战役的胜负,理性的人更看到了这组数字:孟良崮战役中,在27万解放军战士背后,是92万支前大军:临时民工69万,二线常备民工15.4万,随军常备民工7.66万;淮海战役中,在60万解放军战士背后,也是百万支前民工。这是一组反映民心所向的数字,这是一组最终决定战役胜负的数字。美国记者赫伯特•安布德看懂了。他在观察孟良崮战役之后说:我预言共产党将要取得胜利。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看明白了。他在淮海战役被俘后,对我军将领感慨道:都说淮海战役是共产党60万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的80万。你们何止60万,光支前民工就上百万啊!这就是战争的规律,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因此,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群体性特征,人心向背,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2.政治性特征
沂蒙精神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的提出来是在1989年12月12日,原临沂市宣传部部长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九间棚通讯时配发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总结了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沂蒙风范和精神。1989年这个时间节点应该说他的政治性非常强的,在当时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处于风雨飘摇中,苏联有马上解体的危险。应该说苏联是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老大哥,大哥马上就要轰然倒塌,我们作为小弟又跟如何自处。因此,在当时我们国内爆发了广泛的讨论,让社会主义进历史博物馆的声音甚嚣尘上。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国家共产党统治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让很多西方人兴高采烈,他们希望中国的民主派也能让共产党的统治寿终正寝。中国领导层则竭力稳住国内,但媒体向民众所作的正面报道,又时常被那些发生在东欧和苏联的出人预料的事件所干扰,一次又一次令人尴尬。与此同时,西方高官停止了访华,并限制对华贸易尤其是军事技术出口,中国的外贸和旅游业都蒙受了损失。舟至中流,突遇漩涡;改革之路,荆棘丛生。在这一年6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赵紫阳被免,党中央常委会增添了三位新成员:江泽民、宋平、李瑞环。风波刚刚过去,全国上下都在反思,也在翘首以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将以怎样的举动引导中国继续前行?我们党有个怎样安全度过政治危机,走上坦途的问题。当时,整个国家都在等待新一届领导拿出办法来,到底社会主义的路该怎样走下去?执政党怎样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重新凝聚人心。
这个问题,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在思考。一位叫做李锦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讲到:“苏联在动荡,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中,中华民族急需一种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需要弘扬一种天塌下来撑得起的气概。我隐约从九间棚看到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如此坚如磐石的大工程背后,党组织是怎样把大家聚在一起的,能否从中找到解答国家难题的思路?”于是李锦就来到了临沂市平邑县的九间棚村,在那里一呆就是52天,这个小山村坐落在山顶,四周是悬崖峭壁,当时只有54户人家,非常的贫穷落后,但是这个村子在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修路、架电、治水,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看过的人都说了不起。九间棚最终成为了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政治地位之后,在全国树立的一个典型。而九间棚村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党群干群关系并不是一直都是和谐的,期间也出现过一些矛盾冲突,比较典型的是“大洼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李锦找到了治疗当时中国病症的药方。
就是通过这次事件李锦写出了“九个共产党员九根擎天柱”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他写道: “大洼风波”昭示出一个真理:共产党人能够坚持群众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关键是要改善自身领导,保持先进性。这是一种“好换好”的关系,首先是党员有先进性,与群众甘苦与共,群众才能跟党走,做到水乳交融。” 1990年2月份姜春阳同志在济南召开沂蒙精神报告会,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后来李锦的调查报告被当时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看到后,专门写信给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同志,赞扬了九间棚,他在信中讲到“共产党的威信是干出来的”。因此从沂蒙精神的提出过程来看,她的诞生是带有强烈的政治符号,是带着历史使命而来的,自此掀起了学习沂蒙精神的第一次高潮,据统计从1990年-1992年,到九间棚学习的党员领导干部人数达到186万,九间棚也成为当时在农村树立的最大的典型。
此外,沂蒙精神在新时期的政治性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临沂视察时对沂蒙精神的高度定位上。实际上,总书记自上任以来,应该说踏遍了红色足迹,比如他曾经去到河北阜平、西柏坡、福建古田、陕西、贵州、山东,但是唯有在山东临沂这个地方把沂蒙精神给点了出来,前边讲到沂蒙精神最核心的要义就是党群干群的水乳交融,而2013年我们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总书记之所以首抓作风建设,是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而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因此,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的看重也是很强的政治性的。
(三)时代性特征
应该说沂蒙精神在贯穿在整个沂蒙革命老区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具有时代性。以临沂为例,革命战争时期沂蒙精神更多的体现为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作出最后一碗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感人壮举。建设改革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艰苦创业、开拓奋进。自古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十年九灾,人民深受其害。沂蒙人民发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军支前的那种热情和干劲,组织起上百万治淮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治淮战场。1956年临沂大兴水利建设,共修建上千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万多处蓄水塘坝,沂蒙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为修建这些水库,总共搬迁村庄527个,移民40余万人,拆毁房屋27万间,这些移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搬到土地贫瘠的山岗上,有的人几次搬迁,生活一下子跌入赤贫,但是库区群众对此都没有怨言,他们识大体,顾大局,完全听从党和政府的安排,默默承受了抛家舍业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们利用这些建成的水利设施和配套工程,在南部平原开展了大规模的稻改运动,把原本南国水乡才能种植的水稻移植到山地居多的沂蒙大地,创造出巨大的农业效益。一穷二白的临沂慢慢的在改革开放春风下,开始发展市场经济,有了自己的优势产业,比如商贸物流,到1995年底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的贫困地区中脱贫。
二、沂蒙精神诞生的原因
沂蒙精神的诞生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能够传世的精神的诞生,都不是单个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
1.抗日战争形势所需
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在行政规划上具体是指:北至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西至津浦铁路,东临黄海,南北贯穿800华里。我们沂蒙山这个地方正好在当时的三大铁路动脉上。而日军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于12月24日和27日占领杭州和济南。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日军决心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延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徐州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又紧靠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如果中国军队能控制住徐州,不仅可将日军隔绝与津浦路的南北两端,北可威胁济南,南可逼近南京,而且还可以保住横贯东西的军事大动脉——陇海路,相反一旦日军夺取徐州,便可延陇海路西进,利用平坦地势,发挥其机械化部队的威力,直扑平汉路,歼灭郑州、武汉之间中国军队的主力,一举占领武汉。既然徐州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蒋介石于南京失守后亲临津浦前线督战和召开军事会议,下令拘捕了防守山东一溃千里的著名逃将韩复榘,然后在武昌不经审判对其枪决。任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驻守徐州,具体指挥这次会战。徐州会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从战略和战役上积极配合友军作战,八路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就是党中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定后开始着手建的,当时毛泽东同志讲到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也就活了。并写信给山西的八路军115师,以淮河以北为宜。就这样八路军115师师部、六八六团和六八五团在代市长陈光、政委罗荣的率领下进驻沂蒙山,在这里奋战了将近7个春秋。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对全国的战略部署进行了调整。山东八路军主力出兵东北,新四军主力北上山东,新四军在陈毅的率领下来到山东,并在这里组建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正是两支英雄部队的到来,让广大沂蒙山的老百姓有机会认识八路军,认识党,并通过所见所闻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这就为沂蒙精神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再一个就是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军铁蹄残害百姓。20世纪20年代,齐鲁大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深受大小军阀的肆虐和蹂躏。山东地处北方的京津和南方的沪宁之间,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穿境而过,同时又有青岛和烟台等优良海港,海陆交通极为便利,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山东都是必争之地。因此山东一直是各派军阀虎视眈眈的“肥肉”,一幕幕规模不等的军阀混战丑剧在此地上演。由于鲁南苏北这个地方山地众多,比较适宜土匪生存,因此鲁南苏北匪患尤其严重,大小土匪2000多股。这些土匪凶狠狡诈,抢劫绑票,杀人越货,敲诈乡邻,鱼肉百姓。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山东沦陷,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帅10万大军不顾3800万山东同胞的安危不战而逃。尤其是在徐州会战后,大量日军攻陷临沂城,并在临沂城内制造了临沂惨案,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军在临沂城内进行了残忍的堵门杀,得了天花的婴孩被活活烧死。此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日军对广大的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采取了三光政策,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成了无人区。不可否认,国民党部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抗击,一寸山河一寸血绝不是妄言。但是之所以被日军一溃千里,与国民党内部的主要干部将领为了保存实力在抗日时束手束脚不无关系。比如,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捕枪毙后,又选了沈鸿烈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但是他却推行了“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的反动政策,要知道共产党从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直秉持与日抗战到底的决心,而沈鸿烈不去打日本,却来围剿抗战到底的八路军,这是与民心严重背离的。此外,临沂本地的王洪九部以及地主还乡团的所作所为也让民心渐行渐远。日军得势时,王洪九就与日军订立“互相联防,共同防共”的政策,国军得势时,在国民政府支持下,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基层干部和群众。其残暴程度与日军不相上下。就是这样,国民党一次次丧失了赢得民心的机会,最后逐渐被老百姓所抛弃。
(二)地利
1.独特的地理环境
蒙阴旧志曾记载:“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这应该是沂蒙山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最深刻的总结。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河道纵横,地形复杂、地理单元独立,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商品经济观念相对落后。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民风非常的纯朴,感情也都很单纯。
2.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个地方接近曲阜,历史上就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弟子贤人七十二个,其中属于临沂籍的13个,比如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曲阜人,但研究下,琅琊临沂孝悌里,颜真卿是临沂人,他是爱国典范,他的弟子再传弟子在这个地方分之散叶。而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孔子的思想适合在山区发展,因此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你对我不好,那我不跟你走,你对我好一分,我还你一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想这也是沂蒙精神之所以诞生的最关键的文化基因。大家看沂蒙精神有句话,爱党爱家,儒家文化里有忠君爱国,沂蒙精神讲无私奉献,儒家文化讲先以厚利重义轻利。乳汁救伤员不就是孔子说的仁吗,仁就是爱。什么叫仁,什么叫爱,内心世界油然生发没有道理原因的高贵情感,同情、帮助、支持、爱护别人的情感,那就是爱。
(三)人和
抗日战争爆发时,山东根据地还没有党直接领导的一兵一卒,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基干武装已经发展到27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它是联结华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解放战争时期,它是争夺东北的跳板。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完整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沂蒙人民最后抛弃了国民党,选择了共产党?而且一心向党,或破家支前,或参军参战,其自觉意识来源于哪里?
总体来说,就是因为我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广大的中国民众的家国情怀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成为抵抗敌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是日军没有预料到的,也是蒋介石没有预料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只能驻在安徽阜阳接受日军投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党的干部战士在沂蒙山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看到了党的真心,看到了党确确实实是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然后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这首诞生在沂蒙山的红歌,就是人和的真实写照。
1.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我们不仅将党的理论晓瑜大众,而且在说的同时,关键还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1939年,八路军115师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率领下进入鲁南地区抱犊崮山区,进驻兰陵县大炉村时,一些老百姓因为不了解八路军而心存疑虑,关闭寨门。八路军就在寨门外休息,老百姓在围墙上观察这些兵,他们怎么不砸门?有大胆的农民看到战士干裂的嘴唇,就用绳子把水桶递下去,让他们喝。他们发现这些兵不是“老总”,慢慢地,他们把门打开了。刚开始指战员帮农民收庄稼,群众害怕抢占粮食而婉言谢绝。后来,群众看到八路军收完庄稼不但不要,还捆好送到家里,渐渐地就消除了疑虑。当地百姓说:“自古以来没见过这样的队伍。”
再比如,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党的内部,不管职位高低,几乎都和老乡一起劳动过。当时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就讲到:“帮助群众劳动是爱民的具体表现,是军民感情打成一片最有效的行动,……一种是帮助群众季节性生产劳动,如春耕、夏收、秋收,在边沿区并配合抢收、抢耕、抢打场;一种是帮助群众日常劳动,如捣粪、抬粪、推粪、挑水、铡草、推磨、抬土、推碾、托坯、打炕、挖水沟、搬草、钻磨、摘花生、切瓜干、起地瓜、抓蝗虫、盖房、剃头、劈柴、打场、喂猪、拦鸡、垫牛栏、喂牛等家务劳动,……要尽我们的力量,处处为群众打算。”陈毅老总有一次为老乡收庄稼,老乡说:“您年纪大了,别干了。”陈毅将军,怎么回答的呢?他讲到:“共产党是儿子,老百姓是老子,老子哪有不为儿子干活的道理?”因此,在沂蒙山,对党的干部战士来说满缸运动、为老百姓扫院子、挑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2.发展群团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会员,大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小儿子是青救会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各自分工合作,为抗日救亡努力。上至白发苍苍的的老人,下至刚刚懂事的儿童,都积极投身到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体系中来。这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景象。曾在中国尝尽甜头的侵略者跌入它们最大的战略失算:完全没有想到面前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力量。由中国共产党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民众,为侵略者垒砌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山。
到1944年末,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各群众组织的人数为农救会 133.6万人、工救会 15万人、青救会 36万人、妇救会 131万人、 儿童团 88.7万人。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红哥、红嫂他们都是群团组织里的人,正是他们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先进性和率先垂范作用,才让身边的村民纷纷效仿,踊跃参军,支援革命。因此,沂蒙精神中先进性的红色基因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比如,“一门五英的”王步荣,她是沂水县沂水镇小滑石沟村妇救会长,第一个喊出“谁第一个参军我就嫁给谁”的红色娘子梁怀玉,是莒南县洙边镇洙边村识字班班长,“三英烈之父”的刘永良,先后把自己唯一的三个儿子送上战场,最后的小儿子是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而他是农救会成员。还有我们熟知的王换于、方兰亭、李桂芳、沂蒙六姐妹,他们要么是妇救会成员、要么是识字班成员,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中共党员。除了这些村民党员之外,我们党的干部更是让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蒙阴县垛庄镇垛庄村大户燕冀堂的后代刘晓浦,1922年就由王尽美介绍入党,他的侄子刘一梦(蒙阴县垛庄村人,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也紧随其后入党,叔侄二人在上海上学,假期回乡,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他们像盗火者虔诚的,不遗余力的播撒着微弱的火种,让党的亮光在血雨腥风中一点点蔓延着。1929年3月,省委遭破坏,刘一梦被捕入狱,屡遭酷刑 ,坚贞不屈。刘晓浦的二哥刘云浦携巨款到济南狱中向他说明要花钱赎他出狱时,刘晓浦坚决地说:“二哥,不要花钱了,只有自首才能出去,是永远办不到的。” 1931年4月5日,被国民党反动军阀韩复榘枪杀于济南,刘云浦含泪并发誓,共产党不取得胜利,我决不出殡。直至烈士63周年忌辰时,也就是1994年4月5日,刘一梦、刘晓浦的遗体才正式出殡,安葬在孟良崮烈士陵园。
在沂蒙大地,拥护党的主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不仅仅是燕冀堂的优秀儿女,还有牺牲在沂蒙山的朱瑞的妻子陈若克烈士,她的不屈更是感天动地。当她被日军逮捕后,威逼利诱都没有让她屈服,在日军的残忍折磨下甚至早产,暴戾的日军把早产的她放在马背上、把幼小的婴孩放在放满马草的框里,孩子被马草扎的哇哇大哭,最后日军实在没辙了,用刺刀把母女两个乱刀刺死。
应该说他们的赤子之心,让广大的老百姓深受感召。王换于大娘为陈若克母女处理后事,银厂村村民捐献铜钱为赵镈墓铸了铜像。就这样,成百上千的普通大众逐渐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而在沂蒙山发展了一个党员就等于发展了一个钉子,发展了一个支部就等于发展了一个坚强的堡垒,千千万万的党员,千千万万的支部建立起来了,共产党就在沂蒙山站稳了脚跟。
3.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
(1)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深受战火蹂躏的沂蒙山人,朝不保夕,随时都有可能人头落地。在这样的处境下,为了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八路军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枪声就是命令,只要群众有危险,部队就要立即出动前去解救,做好随时把自己当炸弹使的准备。比如,1944年1月24日(农历大年除夕),500余名日伪军对我沭河西岸抗日堡垒村——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敌人扑进村子,顿时枪声大作,驻守在沭河东岸的115师教导二旅四团三营八连连长鄢思甲立即命令全连紧急集合,他果断说枪声就是命令,我们不能让老百姓过鬼门关。他随即带队赶至朱村投入战斗,经过近一天的激战,救下了朱村。朱村战斗共击毙敌伪40余人,八连24位同志英勇牺牲。战役结束后,乡亲们回到村里,看见家里的年货、家什样样完好无损,个个百感交集,热烈盈眶。第二天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乡亲们不约而同的手捧热腾腾的饺子,怀揣着祭天祭祖用的纸香,不敬天不拜祖,祭奠为保卫朱村牺牲的24名烈士。后来,很多村民每逢春节都到烈士牺牲的地方送饺子,悼念先烈,纪念英雄的钢八连。1983年,鄢思甲司令员病逝,按照老人的遗愿,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在了他和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朱村。2012年,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60余万元,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 开展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实现农民最大经济利益
革命战争时期,山东的地租剥削普遍较重,租率平均在50%以上,这就意味着农民要把一半以上的劳动收入交给地主。而有的地方租率高达70%-80%,群众的负担可想而知。老百姓悲叹地说:“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毛。穷人出路有三条,要饭、上吊、坐监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42年中共山东分局就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其中就规定:“认真实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和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山东党政军民的一切工作,今后均须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减租减息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由于地主的强势阻拦——“你不给我交租子,明年就没有地种”、再一个就是乡邻之间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但是,我们通过发展党员、教老百姓算账等方法将这一政策很好的推行了下去。应该说这一政策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照顾到地主的利益,是一种具有改良意义的土地政策。
抗战时国统区征兵普遍受抵制而只好抓壮丁,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却能动员群众为保卫自身利益戴着大红花自愿参军。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看重实际的中国老百姓通过得到物质利益,才衷心地拥护共产党的军队。以高粱为例,双减后平均每亩交租的情况是:根据地每亩交11斤,国统区每亩交84斤,敌占区每亩交100斤以上。这样一来,人心向背的问题就出来了,这就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共双方军队在敌后的不同结局,其根源就在于此。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我们又采取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应该说此时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程度达到了顶点,也为之后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开展国民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前边讲到实行减租减息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那么如何才能转变?这就体现在我们党的又一重大政策:让农民学文化。我们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举办了庄户学、文化夜校、识字班等学习班,应该说通过这些学习班的举办,老百姓开始读书认字,认识到了自己的利益,明白了造成自己苦难的原因。临沂老乡,著名的军旅作家苗长水曾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沂蒙山人的影响很大,他使沂蒙山人见到了外面的世界,改变了很多沂蒙山人的命运,战争对沂蒙山人实际上是一次解放。”
改善民生、土地改革、民主建设、文化教育、倾听群众呼声这一列的举措,使老百姓从我们党这里看到,什么叫光明,什么叫正义,什么叫做希望,从我们党这里感觉到新型的、人人平等的关系,体会翻身做主人的滋味。就这样,我们党和老百姓逐渐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沂蒙精神也如润物细无声般诞生了。实际上一句话,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沂蒙精神。
三、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告诫全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今天,我们重温沂蒙精神,踏上先辈奋斗过的这片土地,就是为了探寻我们党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而沂蒙精神又生动诠释了这一密码,那就是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然后民心向背,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不断蓬勃发展。
如今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峥嵘岁月,这其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将近40年以来,我们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上最大的贫困之国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康之国,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贫富不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全球性问题挑战多发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就会影响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就会影响党群干群之间信任的纽带。自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人心,而对于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如何把这些好的战略思想理念落地、贯彻落实到实处的问题。而具体怎么要求自己,怎么做,我们今天可以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养分,而这也是新的形势下学习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具体来说:
(一)在弘扬沂蒙精神中实现党员领导干部主流价值观的回归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比如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再比如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都是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对旅游的看法。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当央视记者问道他:你做事难道不考虑后果吗?林森浩讲到我这人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正是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的同学在医院里躺了16天,他都没有主动告知黄洋中的什么毒,从而使他的同学由于不能及时解毒而导致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普通人错误的价值观往往不仅仅能够影响自己,同样也会影响他人的一生。同样,对于服务于一方发展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社稷民生。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单纯追求权力和职位的晋升,将人民抛之脑后,那么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而对于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则要执行比这个核心价值观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时间,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而来,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对我们党的肌体有所侵蚀。比如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就在攀比中丧失了初心,走上了歧路。35岁就当上河北省国税局局长的李真,就是其中的典型。他讲到,当他看到个别高干子女吃、抽、穿、用极为豪奢,时间一长,就知道了其中的“秘密”——这些钱是依靠父母的权力和影响,开公司、做生意牟取的暴利;而那些廉洁的人,不仅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工作上得不到重用,反而还遭到有些人的奚落、责难、孤立和排挤。这样的“领悟”,让一些人的心态发生变化,以至于胆子变大、行为出轨。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从轻车简从到前呼后拥,从谨小慎微到挥霍放纵,起初的不安很快被利益带来的满足、特权带来的虚荣所取代,最终难以抑制地滑向深渊。十八大以来落马的老虎苍蝇,翻翻他们的忏悔录,无一例外的讲到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他们走上歧路的根本原因。
再看看我们的沂蒙精神。成百上千的红哥红嫂为为支援革命秣马厉兵,而且不求回报。这其中尤其表现的明显的就是沂蒙母亲。沂蒙母亲王换于,宁可自己的孩子没有奶水吃活活饿死,也要保证革命后代有饭吃。从我们常人的角度来看,现在觉得无法理解。但是如果从王换于大娘是中共党员、妇救会会长的组织身份来看,她的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作为一名党员,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那肯定是集体利益至上的。实际上,《党章》中讲的非常清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的党有了自己的党派私利,那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不需要向革命战争时期那样经历生死的考验,现在的考验更多的是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责任担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可能付出的是自己某些方面的自由,某些方面的个人利益,比如陪伴家人的时间,比如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等等这些,但是我们说这些和生命的代价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我们的革命志士为了坚守信仰死都不怕,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又算什么,因此既然在过去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坚定政治立场,我们现在同样也能做到。
(二)在弘扬沂蒙精神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同志讲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而习近平同志从上任之初就发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宣誓。而沂蒙精神最核心的内核就是党群干群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以人民为中心是沂蒙精神力量迸发的源头。
国民党著名军官阎锡山曾给部队发过这样一封电报:各部队:将本部参谋张象山与新泽乡北董村村民电示如下:“问:你很年轻,为何不当兵?答:我打算当八路军。你为何要当八路军?八路军好。八路军什么地方好?从前八路军驻在我们村中,给我们磨面、扫院、喂牲口、抱小孩,就好像一家人一样……”老百姓把八路军当亲人,人心向背,八路军受难,亲人哪有不帮的道理。时光回到1941年的11月6日,一位被日军残忍刺杀的八路军战士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嫁到沂水桃棵子村的祖秀莲看到后立马把他救了起来,为了躲避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把他藏到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加之山洞潮湿,数天后,郭伍士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大便也不能自理。祖透莲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郭擦洗伤口。为了使郭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郭吃。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郭伍士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7年,郭伍士复员,他没有返回家乡山西,而是走上了寻找沂蒙母亲的感恩之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8年后,当年救助他的沂蒙大娘终于找到了,他正式认祖秀莲为母亲,并同她住在一起,为她养老送终。
这种军民的鱼水深情不正是我们现在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的初心吗,不正是走好新的长征路最需要的力量源泉吗?
应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他的为民情怀早在他陕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就有了。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文章中讲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在这样的执政理念引领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集体发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筑起了四梁八柱。
当前,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热播,电视剧中被达康书记批评的光明区信访局低矮的窗口引起了广大网友共鸣。今天,有网友称电视剧里让办事群众叫苦不迭的小窗口上演现实版,出现在郑州市社保局办事大厅。这里的窗口都是不高不低,站也不是,蹲也不是,和《人民的名义》演的一样一样的,在曝光之后,不到一周就进行了整改。应该说当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生态已经形成强势舆论氛围,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已经逐渐从解决温饱问题向让老百姓过上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感受到公平正义、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转变。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新时期的红哥、红嫂,在为人民服务中为作出自己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