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对党的建设的启示作用研究

王晓(平邑县委党校 

摘要: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党政军一切为人民,沂蒙人民铁心跟党走,一起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深入弘扬沂蒙精神,以对党忠诚为根本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严的要求,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对于打造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5,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定位、历史作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阐述了沂蒙精神本身蕴涵着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肯定了沂蒙精神过去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的已有作用,并强调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加强党的建设仍然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重视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是形成沂蒙精神的重要因素。处在新时代、面临新使命,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以对党忠诚为根本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一)革命战争年代,大义忠诚是沂蒙精神重要的红色基因,是沂蒙儿女坚定跟党走,铁心向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千万万的沂蒙人民,积极参军支前,以实际行动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正是临沂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据统计,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战火,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过热血。老百姓为什么会全心全意地拥护共产党、保护共产党?为什么会尽心尽力地支持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因为老百姓相信共产党,知道共产党的军队是老百姓的队伍。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革命事业,是沂蒙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真实写照。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就在沂蒙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115师肩负着民族解放的使命,挺进山东,来到沂蒙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革命的火种成为燎原之势。沂蒙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对日本鬼子,韩复渠跑了,八路军来了,救人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大批久经考验、信仰坚定、大义忠诚的共产党人以他们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深深影响感动着沂蒙儿女。罗荣桓元帅以及他带领的115师许多将士历经秋收起义、井冈山、长征到延安,可以说历经曲折而革命的痴心不改。罗荣桓元帅被誉为“对党忠诚的政治元帅”,“忠诚”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毛主席评价罗荣桓: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就活了。罗荣桓元帅去世后,毛主席说:“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从不背后议论人,有话讲在当面。”邓小平同志在给《罗荣桓传》题词的时候,曾经饱含深情地说道:“罗荣桓同志是做老实人,干老实事,一生光明磊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人民群众着想,这样的同志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才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些评价高度概括了罗荣桓元帅大义忠诚的高贵品质。一部沂蒙革命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正是有了党政军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大义忠诚,才形成了沂蒙儿女排山倒海的力量、坚不可推的钢铁长城,才使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对党忠诚是根本政治要求

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共产党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胸有忠心,就能入火海而不退缩、遇烟雾而不迷失、出淤泥而不沾染、临诱惑而不动摇。对党忠诚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党的事业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1、对党忠诚,首要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达8944.7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数量达451.8万个。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执政的大党来说,讲对党忠诚,首先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离开了这一点,一切政治目标、政治使命都无从谈起。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归根结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政治上的坚强领导。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领导一切,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

2、对党忠诚,根本遵循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政党命运,政治方向上走偏了,就可能犯灾难性、颠覆性错误。毛泽东同志强调:军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错了,全军覆灭;方向对了,全军得胜。今天,在和平建设时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凝聚思想、激发士气、统一行动,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正确政治方向是原则的、也是具体的,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这些根本政治原则作为谋划一切工作的坐标,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反对一切同以人民为中心相背离的现象。衡量党的建设成效,最重要的也是看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些根本政治原则,做到不为任何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任何干扰所迷惑,确保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3、对党忠诚,基本保障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①一个政党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保持步调一致和赢得胜利,如果像俱乐部那样,就会一盘散沙,失去政治组织的应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抓住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能带动党内其他方面的纪律规矩都严起来。”②近年来,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现象突出,比如:有的政治野心膨胀,背着党组织搞政治阴谋活动,搞破坏分裂党的政治勾当;有的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把党派他去主政的地方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有的乱评乱议、口无遮拦,一些所谓“铁杆朋友”聚在一起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耍滑头;有的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习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时谈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诉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代,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一)革命时期,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地区,当时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有国民党及其军队,还有日伪军等,在多种政治和军事力量角逐中,为什么最终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及其他势力,为什么沂蒙人民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 对当时每个老百姓来说,可能背景是具体的、丰富的,但概括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党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如,经济上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使农民从中获得了实际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权,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文化上兴办庄户学校,开展扫盲运动,倡导妇女解放,根据地出现社会新风尚等;二是从严治党治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开展“满缸运动”。良好的纪律和作风,让老百姓看到了与以往旧军队不同的人民军队,从而发自内心地信赖党和人民军队;三是卓有成效地开展群众工作,深入到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用群众的语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让群众看到:任何党派都标榜代表群众,而只有中国共产党说到做到,站在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沂蒙人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先进的组织,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组织,他们有理想、有担当、有魄力,代表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正是基于党和人民军队这种一心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和实际行动,才让沂蒙人民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山区420万人,其中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人壮烈捐躯③,沂蒙地区的党政军民经过血与火的革命洗礼, 形成了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底色。

1、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马克思说:“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腥风血雨弥漫的沂蒙山区,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都盼望着过上“人人有饭吃, 人人有地种”的生活。沂蒙根据地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始终把保障人民权益、改善民生作为施政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劳苦大众得到了翻身解放。政治上,根据地破天荒地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权组织——各级抗日民主政府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经济上,实行“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以高粱为例,“双减”后根据地平均每亩交11斤,国统区每亩交84斤,敌占区每亩交100斤以上。抗战胜利后,沂蒙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让人民群众梦想成真。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是人民群众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的滋味,也进一步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和决心。当时参与沂南县依汶庄土改的李子超同志曾写了一首《土改有感》:铁树开花明了天,农奴奋起把身翻;印章到手抓枪杆,土地还家焚债券;重铐长镣全打碎,陈规旧制尽更弦;红旗指引光明路,团结一心永向前。这样以来,人心向背的问题就出来了,这就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上,兴办学校,让老百姓识字明理,提高觉悟。打破历代王朝对老百姓采取的愚民政策,结束广大穷苦百姓没机会读书,成睁眼瞎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底,沂蒙山区有小学598处,学生18873人,教师742人;沂水县一县冬学即发展到382处,学生12323人,其中女生6095人,沂南县有夜校325处,学生8260人,识字班81处,学生923人。”⑤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沂蒙人民,发自内心地唱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生动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政策,必须以群众利益为本位,让群众得最大的实惠,因为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翻了身的根据地群众坚信党的领导,一心一意跟党走,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地投身到抗战斗争中,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既有对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的现实警醒,也有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考量。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各种物资包括粮食极度匮乏,军民甚至还经常以树皮等充饥。在此情况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吃草根、啃树皮,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又与沂蒙人民一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脱贫致富。“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新中国成立后,厉家寨人面对穷山恶水,发起了整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岭填沟、修筑梯田,在全国农业战线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党支部书记刘加坤领导九间棚村村民几十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架电、修路、引水、植树,用勤劳的双手,把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全国小康示范村,创造了人间奇迹。“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沂蒙人民的精神风貌,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了沂蒙人民把革命建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沂蒙山区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在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这些典型身上显得极为突出。

艰苦奋斗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改善了、各方面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决不能丢。新时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要靠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和自觉。党员领导干部不要忘记1948年3月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警示,不要忘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至理名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认识到不计成本与后果而片面追求政绩和公款大吃大喝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争做勤俭节约的表率,保持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形象;二要靠他律和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明显改变,党的面貌明显焕新,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改变了多年不能解决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党中央的权威性和领导力。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采取超常措施,拿出过硬办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摸清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的底数,明确责任,精准发力,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防风险,关键在未雨绸缪,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通过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高息揽储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遏制金融市场高杠杆投机炒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在我省进入“倒计时”阶段。越往后,越要直面深贫、返贫问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要扭住产业脱贫这个关键,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开辟农村公路养护、乡村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拓展困难群众就业渠道。要合理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坚持成熟一个摘帽一个,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以及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的人和事,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洁地、造林绿化”四大工程,让空气常新、碧水常流、蓝天常在。二是深入推进正风反腐,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党风政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是,全面从严治党正处在“推车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治标上取得明显成效,但治本措施还不够完善;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但又出现了一些变异和花样翻新的问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还未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就是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知道人民群众期待什么、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找准“正风反腐”与“造福人民”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拿出过硬措施,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红利”。三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更”做概括,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二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满足这类需要,就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以严的要求,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一)革命时期,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在沂蒙革命老区,根据地十分重视加强纪律建设,视纪律为生命,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

1、制定文件和条例,规范党员干部和八路军的言行。如《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关于严禁贿赂的决定》、《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等等。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了党政军的行为,党领导下的军队纪律严明,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让老百姓看到了与以往旧军队不同的人民军队,从而发自内心地信赖党和人民军队;

2、严格执法、军纪如山。依法依纪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1940年4月,郯城县县长翟新亚(原系八路军东进支队科长)因犯错误被撤职。同年11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就这个问题召开了政府会议,规定工作人员凡贪污500元者即处以死刑。1942年6月,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王俊德,因贪污田赋税收公款1250元被鲁南专署判处死刑。严明的军纪,待百姓如家人的作风,迅速让八路军成了深受沂蒙老区人民拥戴的“子弟兵”;

3、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115师到鲁南后,罗荣桓提出“建设铁的模范党军”,要求指战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次,115师某部到达抱犊崮山区的一个村庄时,已是傍晚,老百姓弄不清是什么队伍,立即惊慌地关紧寨门。八路军队伍就在村外露天宿营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百姓看见黑压压一片人坐卧在村外,亲眼目睹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八路军,非常受感动,热情地将部队迎进村里。战士们进村后,热情的与老乡们拉家常、做宣传,帮助群众挑水、扫地、干农活……爱憎分明的村民们见八路军指战员和蔼可亲,与以往的“兵”截然不同,便主动为八路军腾房子、烧开水,亲如一家。司徒雷登就断言共 产党人将全面获胜。他曾经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说:“共产党人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用廉洁换得的人心。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共同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体现了党的建设一以贯之的历史传承和管党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的新鲜经验,对于我们党在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为补充,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彻底改变过去“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不良后果;

2、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形成“破窗效应”。因此,我们要下大气力建制度、立规矩,更要下大气力抓落实、抓执行。要坚持无条件的遵守党的纪律,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老虎”、“苍蝇”一起打,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3、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习近平同志指出:越是领导干部,越是主要领导干部,越要自觉增强法规制度意识,尤其要善于依法规制度谋事、依法规制度管人、依法规制度用权,自觉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要让干部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作表率。全党看着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要带好头、作好表率。

总之,不忘本来,方有未来。在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弘扬沂蒙精神,它一定会再次焕发光彩,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提供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

[2]《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1.

[3]韩延明.沂蒙精神的血脉与真谛[J].高校辅导员,2011,10.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2页.

[5]李佩芝.王冠卿.沂蒙革命斗争史略.【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