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沂蒙精神 党群同心筑梦
沂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肖青云
摘 要: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时代意义。“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在沂蒙精神影响下,沂蒙地区党群同心,共同谱写着感人肺腑的时代壮歌! “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一门三忠烈”等无数英雄事迹,至今鼓舞着一代代临沂共产党人“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临沂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寻根沂蒙精神感人事迹、沂蒙精神背后形成原因及其内涵实质,对于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十九大召开后,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唯有继续发扬沂蒙精神, 以党群“六心”,“初心”“爱心”“ 诚心”“ 尽心”“ 恒心”“ 公心”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沂蒙精神;寻根;党群;同心;中国梦
一、沂蒙精神寻根
沂蒙,这里是文人墨客膜拜的“书圣故里”,王侯将相歌颂的“智圣家乡”,更是中国革命家眼里的“小延安”。 革命时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一片赤诚和满腔热血创造了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1]。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强调,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寻根沂蒙精神背后感人事迹,重温革命年代红色故事,有利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寻根沂蒙精神内涵,了解沂蒙特色,有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寻根沂蒙精神背后形成原因,解读群众心理,有利于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群同心戮力早日实现中国梦。
(一)寻根沂蒙精神事迹
沂蒙精神孕育于兵荒马乱、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在沂蒙百姓饱受旧社会日寇蹂躏、地主剥削、兵匪祸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了无希望之时,中国共产党为沂蒙人民带来了建设共产主义新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儿女青壮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老少妇幼捐款捐粮积极支前,党群同心用热血和生命共同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迟浩田上将曾充满感激地说:“沂蒙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沂蒙是我第二故乡。”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沂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据统计,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发生在沂蒙地区的大大小小战斗共计4000余次,在当时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2]。
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全村齐抗日,浴血保家园。1941年12月20日, “渊子崖战役”,渊子崖村村民用土枪、大刀、铁撅、木耙对抗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全村不分男女老少齐上阵对敌,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村民林老七,抡起铡刀连砍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英勇奋战,共计歼灭100多名鬼子兵。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血洒渊子崖,壮烈牺牲。
“一门三英烈”,临沂莒南县普通村民刘永良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1940年,他把长子刘福林送到了抗日战争的战场,成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他又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1946年,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人民解放军急需补充兵源,他的小儿子刘洪林也走上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1947年春,刘永良的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年夏,次子刘孟林也血洒疆场。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儿子刘洪林也壮烈牺牲。
精心护遗孤,不忘党恩情。“沂蒙母亲”王换于,一位受数千年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影响,直到出嫁还没有名字的普通农村妇女,共产党的到来不仅给她起了好听的名字“王换于”,教会了她读书识字,还带给了她对新中国民主解放生活的美好向往。党爱群众深,群众亦不忘党恩情,1939年夏,日军纠集5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为保住革命烈士的根,王换于和她的家人创办了战时托儿所,托儿所的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精心呵护,而她的两个儿媳却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之子胡鲁克表示,"我们出生在山东沂蒙,没有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切的称王换于为“沂蒙母亲”。
乳汁救伤员,党群情意深。“沂蒙红嫂”明德英,数千家“山东抗日堡垒户”之一,用乳汁大义救助重伤八路军小战士。1940年冬,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8岁的庄新民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名卫生员,在“反扫荡”的过程中,庄新民身负重伤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被敌人逼迫到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聋哑人明德英将小战士拉进自家窝棚里,掩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为保护小战士,明德英毫不犹豫地用手比划着引导日本兵向错误方向追去。此时,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多时,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将乳头塞进小战士嘴里,用乳汁将小战士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上世纪50年代的组织审干中,为了帮助庄新民证明负伤2个多月不在部队上的那段历史,明德英毅然支持不识一字的丈夫李开田只身去往上海为其作证。“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不能言语的明德英却用实际行动给了小战士两次生命,一次是健康生命,一次是政治生命。
柔肩架长桥,妇女勇支前。“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以及众多埋没在时间泥河中不曾留下姓名的沂蒙女性,用小脚撑起了沂蒙革命的半边天。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沂蒙山区的成年男子大都随部队到前线了,村里便成了“女人国”。村里妇女同志毅然担起了为抗战部队安排食宿、传达任务、运输粮草、救助伤员的任务。为帮助部队战士迅速渡过汶河,抓取先机,夺取革命胜利,妇救会长李桂芳组织村里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支持前线工作,不让战士们受冷挨饿, “六姐妹”带领乡亲们,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就在沂蒙女人们的日夜奔波马不停蹄地操劳中,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孟良崮一役一举歼灭了当时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
王换于、明德英、李桂芳她们是千万沂蒙儿女中最普通的一员,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共产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据有关资料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她们和沂蒙汉子用独轮车、门板担架队为革命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陈毅元帅曾深情地回忆这片故土:“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二)寻根沂蒙精神形成原因
从“减租减息”看民生保障。1942年,沂蒙革命根据地在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猖狂进攻的两面夹击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刘少奇亲自带领共产党员深入到基层,了解根据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减租减息政策,就是这项政策在减轻了贫雇农负担的同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群众的抗战革命热情,使沂蒙根据地的每座村庄都变成了坚实的抗战堡垒,为山东地区过度最艰苦的抗战阶段提供了坚实保障。1943年,沂蒙革命根据地因天灾人祸,粮食减产严重,物资匮乏,沂蒙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员带领当地群众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导方针,党群一心积极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废除旧制田赋和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推动农业生产,设立北海银行,发行抗币对抗法币,保障供应、发行农、盐、渔业贷款,保护人民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3] 。
从“豆选”看民主保障。“豆选”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建立基层政权的重要民主形式和途径。所谓“豆选”就是选举者用豆子作为选票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选举意愿。由于当时沂蒙地区广大基层群众90%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豆选”就成为革命根据地最重要的选举形式。通过这种最朴实的“豆选”,沂蒙广大贫苦人民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新型基层政权。一粒粒再普通不过的豆子,标志着中国广大贫苦人民在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的根本政治权利。
从“识字班”看教育保障。“识字班”,沂蒙山区老乡们,对尚未出嫁的姑娘的一种昵称,这个奇异的称谓,却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代名词。沂蒙山区长期以来信息闭塞,经济贫穷,文化也落后,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受封建传统束缚,几乎没有读书识字的。抗战时期,共产党八路军为鼓励农村妇女主动学文化、长见识,做自己当家作主的文明新女性,中共沂蒙党组织在发展初、高级小学的同时,还建立起了许多冬学、识字班、夜校等.据1941年3月《大众日报》记载,鲁中沂蒙区已有冬学600处,学员18462人;识字班225处,学员4500人。出现了主动学文化、长见识,妹教嫂、嫂教哥、母教夫的新气象。由于当时识字班中女青年成绩突出,为沂蒙山区乃至全国妇女解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从此,乡亲们干脆把女青年称作“识字班”。“识字班”们通过扫盲学习,觉悟普遍有了很大提高。在抗战后方,她们读书、识字、唱歌、扭秧歌、登台表演,参加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处处走在群众前面。 在抗战前线,她们裹着小脚用小推车为战士们送衣送粮,用门板做担架枪林弹雨中来回抢救伤病员,用识字班中学习的知识救助伤病战士,有的“识字班”甚至脱下红妆换上绿装,同男同志们一样奔向前线,杀敌立功。
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看党的纪律作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出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的革命纪律,是革命时期正确处理军民关系基本要求。从1927年起,根据形势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将“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这通俗明确的语言,却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党群纪律,更易于为干部、战士接受,并付诸行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个近乎严苛的纪律,而在这种“严苛”下,则恰恰体现了至诚之理,也唯有在这种铁的纪律下,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方能战胜自我、保持廉洁、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三)寻根沂蒙精神内涵及其党群建设启示作用
沂蒙精神是沂蒙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为基本特征,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宝贵的革命精神。深入剖析沂蒙精神内涵对于促进新时代党群关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人民靠人民”是党群同心的逻辑起点。“为人民”是沂蒙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价值取向,表明了共产党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从革命战争年代带领饱受战乱之苦的沂蒙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带领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滞后的沂蒙人民富起来,再到如今新时代带领沂蒙人民建设“大美新临沂”,沂蒙共产党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求解放图发展谋幸福。“靠人民”是沂蒙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的方法论,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政治智慧。正如罗荣桓元帅曾经感慨道:“有了群众,就有了粮食,有了战场,有了兵员,就一定能够由弱变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为人民靠人民”是沂蒙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是形成党群同心的的逻辑起点
“忠诚看齐革命到底”是党群同心的行动引领。“忠诚看齐”是沂蒙精神最突出的个性、最宝贵的财富,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规矩,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府——山东省政府能够在沂蒙根据地的莒南大店镇顺利成立并正常运转靠的就是沂蒙共产党人与群众对党忠诚,“一切行动听指挥”。“革命到底”是沂蒙共产党人实现远大理想必备的意志品格。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反动派的镇压,生活作战条件的艰苦,共产党人就是凭着“革命到底”的一股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忠诚看齐革命到底”赋予沂蒙精神强大的实践力量,是形成党群同心的行动引领。
听党话跟党走是党群同心的信任基石。听党话跟党走是沂蒙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有史以来,沂蒙儿女最重情义,战火纷飞年代,中国共产党一心为祖国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久经考验。沂蒙人民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爱护,逐渐形成了坚定的爱党拥军的坚定信仰。正是对党信仰的力量驱动着千千万万的沂蒙儿女踊跃参军,积极支前,为新中国成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听党话跟党走是形成党群同心的信任基石。
“敢于斗争无私奉献”是党群同心的力量源泉。敢于斗争是沂蒙人民创新争先,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敢于斗争,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听党指挥,不畏日本侵略者的精枪利炮,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欺压,创建了沂蒙山根据地,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革命胜利,用小车推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将西郊摆地摊起步的临沂商城,经过30年的浴血奋战,由“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品城”五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市场集群,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物流之都”、“中国市场名城”[4]。
敢于担当,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勇挑重担,男同胞不畏子弹横飞,前线抗敌;女同志敢于担责,做军装、纳鞋底、推推车,积极支前。建国初期,天灾人祸,沂蒙山区百废待兴,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挑起振兴新中国重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沂蒙人民戮力同心下厉家寨、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六十年代的农业先进地区;八十年代,在沂蒙人民积极努力下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小康村万元户,许多新时期沂蒙儿女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带头人。这一切都表明,沂蒙儿女是敢于担当的人民,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认真负责,就没有大美新临沂的今天。
无私奉献,为建立新中国,沂蒙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交军粮,宁可饿死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顾好八路军伤员,宁可卖儿卖女也要捐钱支持前线。为新中国建设,沂蒙人民不居功,不伸手向国家讨福利,自力更生,搭桥修路将大山深处沂蒙儿女的热情与赤诚传播到祖国各地,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贫困地区人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时期,沂蒙人民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公园错落有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辆辆轿车飞驰穿梭。沂蒙人民富裕了,却没有忘却肩上重担, 2003年“非典”期间,沂蒙人民为北京积极献血浆,供蔬菜、食品、药品,金锣集团向北京捐助大豆低聚糖50万瓶,价值2360万元;华盛集团捐助喷雾器1000台,价值30余万元;朱老大食品公司向小汤山医院捐助水饺2500公斤;市血站支援北京新鲜血液8万毫升;市民政局和市防非指挥部共收到各界捐款430万元,收到捐物价值243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山东人民发扬沂蒙精神举全省之力支援汶川和北川灾后重建,3万多名援建大军完成22个乡镇重建后,又用一年时间,重建了一座座现代化新县城,成就了新中国建城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5]。
“敢于斗争无私奉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理论导引下,在共产党人风范感召下,在苦难辉煌历史中的升华,它赋予沂蒙精神丰富的人文色彩,是形成党群同心的力量源泉。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 这首诞生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沂蒙共产党人与沂蒙人民“党群同心”的真实写照。历经风雨,沂蒙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群众靠群众”的价值取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带领人民群众找出路,寻方法。在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守“忠诚看齐”的政治规矩,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始终以“革命到底”的精神和魄力与困难斗争到底,真正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人民始终听党指挥,遵从党的各时期方针政策,遇到困难敢于站出来主动担当,遇到问题主动探寻新方法积极解决,以无私奉献勇敢进取的沂蒙精神不断创造着各种奇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6]。
二、党群同心共筑中国梦
红色年代,“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的沂蒙精神源于陈毅、粟裕等老一批革命家与根据地群众唇齿相依、生死与共,党群一心,形成了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共产党员带领老区人民为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梦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而今,随着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沂蒙要发展,生态要改善,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脱贫,关键在党群同心。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指出“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只有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方能党群一心,共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解奋斗。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与群众紧密联系,就必须做好“六心”建设,即“初心”“爱心”“ 诚心”“ 尽心”“ 恒心”“ 公心”。
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不忘带领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初心,党群一心,小米加步枪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推翻压在人民群众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不忘带领人民群众谋幸福求致富的初心,党群一心,引资金、盖厂房、修公路,将一座座落后老城旧村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城市。新时代,共产党人更应不忘带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百姓脱贫奔小康,党群一心,扶智更要扶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不懈奋斗!
二是心怀爱心,情系百姓。
共产党员好模范孔繁森生前曾留下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焦裕禄正是心怀爱心,将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忧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才一直被群众铭记于心。共产党人只有心系群众,从内心深处爱护群众,在行动上,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才能真正做到与群众水乳交融。
三是诚心待人,打动群众。
毛泽东同志曾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共产党人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只有心怀赤诚才能打动群众,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老百姓是最朴质的,你与他们有多亲,他们就离你有多近。真诚换真心,党员干部多设身处地为群众想法子,群众也会掏心掏肺跟党走!
四是尽心尽职,不负众望。
共产党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带头人”,共产党人的履职尽责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习近平 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 ,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 ,任其发展下去 ,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 、失去血脉 、失去力量。工作作风关系民心所向,关系党的事业。共产党人只有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下功夫察民情,出实招,办实事,将本职工作当事业干,当自己的“日子”过,求上进,有作为,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才能不负百姓重托。
五是恒心不变,愚公移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共产党人唯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方能带领群众不畏艰难向前走。一百多年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找出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涌现,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坚守的马格思主义带领人民群众夺取了最终胜利,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共产党人仍需要恒心不变,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是公心为民,无私奉献。
西晋思想家傅玄说:“有公心必有公道”,公平、正义是共产党人工作的生命线,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要在思想上存公心,不偏袒、不徇私、不舞弊,坚持原则,秉持公道;二要在标准上求公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办事。三要在效果上求公正。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效率促公正,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权利一定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合法诉求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四是要在家风上下功夫,树立廉洁家风,以廉养德,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谨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系”。
走进新时期,迎来新时代,沂蒙共产党人必将守着“初心”“爱心”“ 诚心”“ 尽心”“ 恒心”“ 公心”六心,带领沂蒙人民继续发扬 “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群同心共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参考文献:
[1]王玉君.“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典范[N]. 学习时报,2017-11-24.
[2]李锦.从沂蒙精神的起源与提出看其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N].临沂日报,2014-6-18.
[3]高继文.沂蒙精神视阈下党群关系的建设[J].临沂大学学报,2014,(01).
[4]王志东,杨金卫.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N].人民日报,2011-9-6.
[5]张少军.弘扬沂蒙精神 践行群众路线[J]。求是,2014,(23).
[6]刘长飞,李洪彦.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临沂大学学报,2004,26(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