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思想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沂蒙精神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源泉

刘志强  杨俊英

    内容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沂蒙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思想源泉。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生命内核。全面从严治党理论,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沂蒙精神的发扬光大注入了生命内核,促进沂蒙精神固本培元。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思想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及“精准扶贫”,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共产主义价值取向,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实践基因。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沂蒙精神驰而不息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沂蒙精神熠熠生辉。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指明了光明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沂蒙精神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的的思想引领和指路灯塔。新时期沂蒙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沂蒙精神;思想源泉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意识,是沂蒙人民具体实践的创造,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精神。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坚定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到山东视察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富贵精神财富”。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沂蒙精神进行了新的定位,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新的动力。

沂蒙精神从诞生自今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以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催生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扎根、开花、结果。忠诚于党,坚定跟党走,爱党爱军,艰苦创业,开拓奋进,无私奉献,已成为传承的基因注入了沂蒙人民的血脉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拼搏奋进,努力实践,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时代呼焕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引领新的精神,新时期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思想源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生命内核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党的先进性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是沂蒙精神发扬广大的生命内核。

1、全面从严治党,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创造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是传播并实践马克思义的先进组织,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实践、创造无产阶级民族精神的领路人。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强调要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吸收党员时“首先就要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产阶级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 ” 1859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无产阶级运动的规律显然是,到处都有一部分工人领袖必然要蜕化。”马克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开创了从严治党的先河。1939年10月,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毛泽东同志着重从思想上从严治党,与非无产阶级思想做斗争,高度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建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作出了第一次创造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第二次创造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理论上实现了从严治党思想的新发展,在实践上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第三次创造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时期沂蒙精神的精髓所在,是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强大动力。从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党的领导贯穿于沂蒙精神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党的自身建设在沂蒙精神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沂蒙精神是在党的精心培育下萌芽、发展的。沂蒙精神在当前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推动“四个全面”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沂蒙精神是党领导创造的诸多精神之一,是支撑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意识。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仍然需要从全面从严治党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永续发展,也需要通过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来矫正其发展的方向,更需要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来不断验证沂蒙精神的基因密码,并以此来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沂蒙精神持续发展的领航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2、“打铁还需自身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论,为沂蒙精神的发扬光大注入了生命内核。

2012年11月15日,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彰显了共产党人从严治党的英雄豪气和自信精神,也为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注入了最强音,沂蒙精神的发展和弘扬,就是要靠“自身硬”来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习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沂蒙精神做为一个地域性的精神意识,很好地秉承了党的理想信念,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坚定性、正确性就来自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滋养。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就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就能不断增强共产党人的精神意志,就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沂蒙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将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让理想信念的灯塔永远在心中闪亮。

沂蒙精神蕴含的党性,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习总书记的思想理论为沂蒙精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密码,是沂蒙精神发展、发扬的源泉活水和持久动力,是永葆沂蒙精神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基因。

3、“底线思维”、“铁的纪律”、 “零容忍惩治腐败”理论为沂蒙精神的发扬光大注入了底线意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促进沂蒙精神固本培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沂蒙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有其底线的,如果不坚守这个底线,沂蒙精神就会成为一种杂乱无序的社会意识,也就失去了其精神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习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给沂蒙精神注入了新的血脉,赋予了新时期沂蒙精神新的实质内涵,那就是一要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二要不触碰法律红线,这样的精神意识才能正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克己奉公。

2015年1月13日,习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沂蒙精神自诞生到现在长久不衰、历久弥新,就是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严明纪律的保证,习总书记的严守纪律和规矩的理论,为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上了“金钟罩”、“铁步衫”,从内在实质上为沂蒙精神强筋壮骨、固本扶元,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是党所创造的精神意识,党的肌体健康决定着沂蒙精神意识的价值。2014年1月14日,习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党的肌体的健康有力地支撑着党的意识健康发展,沂蒙精神也必将在从严惩治腐败的斗争中更加巩固、成熟和发展,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思想活力

沂蒙精神是在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民族精神,人民群众是精神意识的主体。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始终是我们党领导创造民族精神的主体。

1、“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注入生命的血脉,推动着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创立了科学的人民群众观。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重大发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核心组成部分,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取得群众的拥护,就要关心群众生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我们一切工作,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群众观,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未来走向的深刻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他指出“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等等,这些讲话和论述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作风的行动指南,也为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和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群众是精神意识的实践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创造,就谈不上精神的价值作用,沂蒙精神只所以成为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很重要的就是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习总书记的群众观为沂蒙精神持续发展和弘扬注入了根本的基因。

2、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理论,既是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价值追求,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全面发展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番讲话立场鲜明地宣誓了执政为民的决心。习总书记质朴的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也为沂蒙精神下一步如何发展、如何传承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也是对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诠释,为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血脉。沂蒙精神的最大特色就是党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依,鱼水情长、血肉联系。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只有源源不断培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基因,才不会内部腐败、变质,才会有蓬勃昂扬的生命力,才会让沂蒙精神吐故纳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3、“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理论,进一步夯实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扎根、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2年12月,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强调:“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 2012年11月15日,习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时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指明了主攻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沂蒙精神的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共产党人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群众,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沂蒙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其实质内涵融入到了意识之中,始终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聚集在党的旗帜之下,推动着沂蒙精神持续发展。习总书记心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观点,为沂蒙精神的发扬光大增添了新的价值内涵,在这种精神意识的感召下,就会有更多的干部沉到生产一线,蹲在困难多的地方,处在问题成堆的环境,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找准症结,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沂蒙精神在这片土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并持续发扬光大。

4、“精准扶贫”理论,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共产主义价值取向,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拓展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准扶贫”是当代中国最宏伟的一面旗帜,是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价值意识。马克思提出了消除贫困的理论,“实现剥夺者被剥夺” 。毛泽东同志关于解决贫困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中国的贫农,约占农村人口的70℅”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通过人民公社的形式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毛泽东同志首提“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贫困治理的新思想,将共同富裕理论具体化、步骤化,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习总书记指出:要“扶真贫”、“真脱贫”。2015年6月18日,习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14年11月1日至2日,习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的指出:“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不让一个掉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理论的重大突破和贡献,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习总书记曾深情地说 “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展现了作为党的领袖的高尚人文情怀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意志。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就是要拔穷根、摘穷帽,让老区人民过好幸福美好的生活,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生命源泉和动力,是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思想宝库,其对沂蒙精神的影响是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必将促进沂蒙精神在方向上明确、在道路上奋进。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实践基因

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线,事关民心向背。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注入了最强的实践新基因,为沂蒙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精神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马克思、恩格斯为研究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列宁同志明确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集大成者,非常重视作风建设,强调公仆意识,密切干群关系,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将作风建设与探索、确立、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他强调世界上的事情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的口号是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我们的工作要扎实,要实实在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2012年11月15日,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时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即“八项规定”,习总书记明确要求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2013年1月22日,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沂蒙精神是时代精神,新时代的党的作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沂蒙精神的外在体现。

2、“纠正四风不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沂蒙精神驰而不息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强调群众路线是作风建设的核心,认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最近,又做出重要指示“纠正四风不止步”。

2014年1月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个重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创新和贡献,同时也说明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告戒全体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的路上要永远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也是对沂蒙精神的鞭策,作风建设不是一时一阵,而是持续持久,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现的是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固步自封、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沂蒙精神,也必须持之以恒,始终不渝,不停步、不懈怠、不松劲,以党的作风建设来促进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和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在基层,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树倒根存,值得全党上下警惕。最近,习总书记针对“四风问题”的新表现作出了“纠正‘四风’不止步”的重要批示,可以说一针见血、切中时弊,深刻说明中央对于“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的“四风”问题的高度警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沂蒙精神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精神,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作风建设来树立精神意识的良好形象,来巩固沂蒙精神的实质内涵,来拓展沂蒙精神的时代外延,只有这样才能让沂蒙精神与党的作风一样永远在路上,永不停歇,沂蒙精神与党的作风建设相伴相生,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3、“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教育及其常态化活动,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卓有成效,促进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对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是是提高干部素质、促进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突出日常教育,把“四个合格”党员标尺立起来,领导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重拳整治党的作风,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赢得了党心、民心,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沂蒙精神在作风整治的活动中,融入了党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理论内涵,促进了沂蒙精神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论述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指明了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的论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绘就了无比灿烂的光明愿景,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发展和弘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党所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为沂蒙精神的发展绘就了一个宏伟的蓝图。

小康社会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小康社会”的理念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包含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论述实现“大同”的途径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灭亡和世界的大同。” 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作了具体描述,他1979年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是“小康之家”。1984年,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并对“三步走”战略进行了发展创新,提出“新三步走”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首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联系起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依靠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了我们党的小康社会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美好的社会构想变成鲜活的政治实践,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为国家现实的重大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这个目标是可行的、现实的,符合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造,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的旗帜,也是促进沂蒙精神新陈代谢的基因。理论是一面旗帜,精神是凝聚在旗帜下的先进意识,先进的理论必将引领精神的发展,精神的价值取向必将推动理论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发展绘就了宏伟的蓝图和广阔的空间。

2、“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的理论,高瞻远瞩,为新时期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和思想源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公开谈论中国梦这一思想。2013年3月23日,习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显然中国梦不是空想社会主义,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梦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规划与远景,是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意识。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在党的领导下,需要不断传承弘扬,就必须高举中国梦的大旗,把中国梦的精髓作为根本,不断丰富沂蒙精神的实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广大的力量,才能让沂蒙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想,习总书记以其博大的胸怀,为世界的和平、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2013年5月,习总书记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习总书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世界的具体体现,也为沂蒙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观点。

 思想超越国度,精神穿越时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指路灯塔,也是沂蒙精神的指路人。新时期沂蒙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