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民众动员机制研究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何非
摘要: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召下,在“以文化人、以命相守、以心换心、以诚相交”的民众动员工作机制指引下,沂蒙人民独有的“铁心向党,坚决听党话,一心跟党走,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逐渐孕育、发展并壮大起来,有力的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新的历史时期,沂蒙人正根据时代需求,不断为沂蒙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探寻党的民众动员工作发展规律,进一步将“文化宣传、利益捍卫、施政为民、严明纪律、真挚相待”的民众动员工作经验发扬传承,是做好新时代民众动员,确保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沂蒙精神;民众动员;机制研究;一心为民;铁心向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并赢得了高度信任和支持。诞生于沂蒙大地、源远流长的沂蒙精神即是这一理论最好的诠释。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沂蒙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粒米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架桥铺路、支前埋雷,军民一心共同谱写出一篇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壮丽诗章。回望历史,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感召了人民,使他们愿意为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军队做出如此伟大的奉献?睿智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实现群众对党的理论、党的事业如此高度的认同,使之不畏艰险始终追随的?
拨开历史烟云,不难发现: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和干部“一心为民,不怕牺牲”的牢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得益于我们高效、务实、扎实、深入的民众动员机制,筑起了党同人民群众坚实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促成了沂蒙群众“一心听党话,坚决跟党走”的品质。如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进入新时代、关键期,需要党和人民更加紧密团结、齐心协力再创辉煌。历史经验昭示:党在民众动员机制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不仅极大地促成了沂蒙精神诞生和发展,其中很多做法对当前党的事业发展也将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既已取得的成就,并不断再创佳绩。为此进一步探索、总结革命战争年代,党在沂蒙地区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的相关机制和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文化人 唤醒民众
就旧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当时救国救民的理论、实践很多,但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落地开花的却不多。马克思主义虽伟大、正确、实用,但对于中国的劳苦大众而言,她毕竟是陌生的舶来品。如何使民众迅速的了解和接受,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最首要的任务。
(一)播种革命思想
沂蒙地区早期的党组织和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长期深入群众,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教育、思想宣传活动,探索出一套启蒙、动员群众的多元化工作方法,开辟了一条党的群众工作的文化战线,使得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得以在民众中迅速、准确的传播。同时我们党通过领导群众运动、建立党组织等方式,极为有效地教育、组织、动员了全体人民群众,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和革命热情,在沂蒙大地上播撒下珍贵的革命火种。
我们看到当时一大批率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沂蒙地区先进知识分子,如王尽美、李清漪、李清潍、刘晓浦、刘一梦、刘之言、孙善师、孙善帅、王任之、薛汉鼎等,在群众中积极进行革命真理宣传,并相继在沂水、郯城、莒南等地建立起沂蒙早期党组织,把更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先进阶层吸纳到我们的组织中来,这也为日后群众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27年4月,沂蒙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成立,后来在郯城、莒南等地又相继成立了多个我们党的组织。这些早期沂蒙党组织的建立,为进一步宣传马列主义、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革命真理、发展党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成立后它们深入到群众中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沂水暴动、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等,大力撼动了反动政府的统治,也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反抗的精神和力量,促使民众进一步觉醒,起到了良好的民众动员效果。
(二)建立群众组织
抗战爆发后,沂蒙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及北方局号召,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使人民群众在残酷的现实中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虽然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日军的疯狂侵袭下,沂蒙地区党组织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严重破坏,但党的革命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却从未被摧垮,而且还在艰苦的环境中变得愈来愈坚定,党员数量也随之迅速攀升,由抗战初期的1300人迅速上升到了6万余人。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党民众动员机关的成立和其所做出的大量努力。1938年12月,山东分局设立民运部,由李竹如任部长;1939年10月,山东分局设立群工委,先后由李竹如、黎玉任书记,负责民众动员工作。期间在党的动员和组织下,社会各阶层纷纷觉醒和行动起来,涌现出大量民众团体,如沂水西北乡抗日救国协会、沂水县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省队临沂总队部、沂水县西南乡抗日救国联庄会、郯城儿童抗敌后援会、马头抗日民族解放促进会、临郯抗日民族解放促进会、临郯青年救国团、大鲁南区妇女联合会等。这些民众团体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各年龄段,其涵盖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多、取得的工作成果之广,以及对革命事业起到的推动力度之大,都是外界难以想象的。为此,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间,《大众日报》先后专门刊载了众多有关山东民众动员工作的社论,期间谈到了民众发动工作的注意事项、工作经验、取得的成绩等大量相关问题。
(三)进行文化宣传
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民众动员机构,惯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形式,鼓舞人民群众斗志,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受到启迪的人民群众则纷纷投身抗战洪流。其间采取的具体方式有:
1.张贴绘画标语
针对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识字量不大等现实状况,我们党在宣传中尽量采取了简单、形象、易懂的方式,以大量张贴、发放宣传画为主,其内容多涉及“民众武装,保卫家乡”、“送朗参军”、“群众运动”、“军民总动员打鬼子”、“全体民众动员支前”等,以实现参战动员。
2.举行文艺演出
在政策宣传中,我们党十分注意寓教于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鲁迅艺术宣传大队、战士剧社、山东军区文工团、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第115师战士剧社、抗协宣传大队、抗敌宣传队、山东实验剧团等近20个文艺团体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以宣传抗战、反压迫反剥削、积极参军支前为主题,通过戏剧、小品、话剧、快板、歌唱、朗诵等形式进行演出宣传。
3.推进文化出版
在群众动员工作中,文化出版业亦贡献突出。在党的指导下先后创办了《大众日报》、《山东画报》、《斗争生活》、《战士报》、《时事通讯》、《前卫报》、《鲁南时报》、《群众文化》、《大众画刊》、《教师之友》、《前哨妇女》、《青运通讯》、《农村生活》等20多种刊物,有效提升了群众政治觉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开展群众教育
沂蒙根据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首先,是恢复和开展了小学教育,以“建立抗战中儿童的乐园”为目标,“动员千万儿童入学校”,在沂蒙地区先后创建了多所抗战小学、中学,直至今日莒南县石门涧山东抗日实验小学、莒南县石门涧滨海中学、莒南县后净埠子抗日军政小学遗址犹存。其次,是根据实际需要,面向成年人,在根据地各地兴办了大量民校、夜校、识字班、庄户学等,病积极开展群众性冬学运动,以教文化、讲知识、明道理……深受民众欢迎。此外,针对党政军机关,则创办了干部学校、干部训练班,如岸堤干校、抗大一分校、滨海建国学院等,由苏鲁豫皖边区的领导亲自为这些干校的学员上课,传授党的政治主张、相关抗战理论、作战经验、党和军队的各项纪律规定等。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群众性国民教育运动,我们党既宣传了抗战救国道理,又提升了群众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更进一步夯实了与群众间的密切联系,群众动员工作效果显著。
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我们党及时有效的在沂蒙人民群众中间讲清、讲透了党的理论,播撒了革命的思想火种,使得全党全民在思想上得以高度统一,力量上得以高度凝聚。期间大规模建立群众组织、以朴实大众的方式进行思想宣传、全方位发动群众教育、大兴学习之风等,均是非常有效的理论宣传手段,直至今日,对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而言,依然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价值。
二、以命相守 捍卫民利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以切实行动和巨大付出证实了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党,党领导下的军队确实是人民的军队。期间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武装视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捍卫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十万将士血洒疆场,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家园。我们的党和军队以大无畏的牺牲和鲜活的生命付出做了最生动、最有效的民众动员,同时也赢得了人群民众的高度认同和无私回报。
(一)抗日战争 为人民生存而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日军南渡黄河进犯山东。1938年3月,在夺取青岛、济宁后,日军直逼临沂。由于临沂所处战略位置特殊,关系到陇海、津浦两路安危,是日军能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关键。于是日军组织优势兵力三攻临沂,遭到临沂军民的顽强抵抗,致使双方伤亡惨重。直至1938年4月21日,日军攻占临沂,入城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临沂大屠杀,3000多无辜平民遭受残害,烧杀抢“三光”政策导致沂源、临朐、蒙阴、沂水等多地出现“无人区”。沂蒙根据地军民同心、奋起抵抗与日寇开始了长期的殊死搏斗、浴血奋战。
为最大限度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党积极着手创建抗日武装。卢沟桥事变后,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迅速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和建军规划,成立了山东纵队,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罗荣桓、陈光即率东进纵队5000余人挺进山东,开辟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各类抗日武装的成立和根据地的建设对有效牵制敌军兵力、打击敌方势力、推进全国抗日形势启动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毛泽东不无感慨的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沂蒙地区军民同心抗击日伪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年抗战,沂蒙军民共计作战4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5万人,缴获各种枪支20余万支,缴获火炮500余门。据统计仅1939-1942年面临日军组织的11次万人以上“扫荡”和95次千人以上“扫荡”,我军歼敌2200余人,攻克据点160余处,先后取得孙祖大捷、保卫天宝山等胜利。同时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渊子崖村民自卫战、大青山突围、柳红峪阻击战牺牲了大量党政干部、军民和国际友好人士。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三次反顽战役、赣榆战役、沂水城战役、临沂战役等,我军陆续收复失地,群众亦得以解救。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一年间就解救群众1.9万人。 期间群众动员工作效果显著,至抗战胜利,沂蒙根据地范围内,党领导的武装队伍得到极大扩展,实现了正规军10余万人,民兵30余万人,自卫团70余万人的突破。
(二)解放战争 为人民利益而战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大肆抓壮丁、抢夺人民财产,甚至杀害群众,百姓苦不堪言。
华东野战军先后发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等,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至1948年11月,沂蒙全境基本解放。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地区军民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党政群机关人员共伤亡11万人(其中牺牲4万余人);人民群众被杀害或迫害致死20余万人,伤残60余万人,被抓走40余万人。加之八年抗战中,那些英勇参战、血洒疆场的无数将士(仅华东革命烈士纪念堂内的石碑上就镌刻着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达372名),那些彪炳史册的英模,如罗炳辉、赵镈、王麓水、符竹庭、陈明、辛锐、李竹如、王立人、刘子超、陈若克,汉斯·希伯等,使得沂蒙百姓在血雨腥风的洗礼中越来越认清了我们党一心为民的本质,与党和军队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
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这份初心与使命,无数共产党人“以命相守”,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也恰是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这般不顾一切的付出才换来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无私相助。这种生死相依、一心为民的情怀,甘舍一切、不辱使命的信念,依然是今天做好群众动员工作的最根本保障。
三、以心换心 施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不变的宗旨和价值追求。战争年代,我们党创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把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群众运动,施政为民,造福沂蒙,实现了人民群众政治与经济的翻身。由此最大限度的动员和团结了沂蒙根据地各阶层群众,赢得了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
起初沂蒙根据地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工作推进最困难的时刻,刘少奇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到山东指导工作。他深入调研,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总结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巩固抗日政权、加强统一战线、争取党在山东优势的战略方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势。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党的倡导下,沂蒙地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方针。1940年3月到7月间《大众日报》刊发多篇文章论述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吸引了苍山爱国绅士万春圃、鲁南著名抗日民主人士孔昭、国民党苏鲁战区司令长官于学忠、国民党111师长常恩多、范明枢、刘民生等一大批爱国志士、社会名流参与其中;同时还积极组织成立群众团体,截至1944年底,山东根据地农救会发展到133.6万人、工救会15万人、青救会36万人、妇救会131万人、儿童团88.7万人, 极大限度的动员了沂蒙地区社会各界力量投身抗战。
(二)建立各级民主政权
党在沂蒙地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第一次通过“豆选”这种最直接的民主形式,让一批庄户县长、牛倌区长、长工村长登上历史舞台, 并领导建立了行政区、专区、县、区、乡、村等各级民主政权,成为施政沂蒙的政治基础和开展群众动员工作的组织基础。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11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公布实行《山东省战时县、区、乡、村各级政府组织条例》,根据条例基层政权及其群众工作有序开展,村政委员会执掌村政及区、乡所办事项,组织本村选举、生产建设、实行合理负担、征收公粮、动员参战、村办教育、拥军优属、救济难民、组织警戒、锄奸、调解民事争议等项工作。期间对何如广泛开展动员工作及动员方式方法、相关经验、改造村政权等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三)颁布政纲法令
沂蒙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沂蒙人民真正实现了翻身解放和当家作主。通过党的群众工作,施政沂蒙的政策、措施、法令、条例得以有效推行和深入贯彻,有力推动了沂蒙根据地群众运动高潮形成。自1940年起先后颁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山东省战时县区乡村各级政府组织条例》、《关于统一财政之决定》、《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人权保障条例》等将党在人权、土地、教育、税收等方面的主张落实到根据地具体实际工作中,并通过各级及各类参议会设立积极推行社会全体成员参政议政。
(四)减轻群众负担
根据地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颁布了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等政策和法令,推行了累进税制,实行精兵简政等措施,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改善了群众生活,调动了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1.减租减息
为调动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决定实施减租减息土地政策。1942年4月,刘少奇来到山东,确立了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彻底发动群众的中心任务。其中《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规定成年男工最低工资不少于通用食粮300斤,成年女工不低于150斤,童工不低于100斤;《山东省租佃暂行条例》规定实行二五减租(即减租25%),禁止无偿劳役、奴役、份子粮等额外剥削。仅1942年滨海区4个县减租减息过程中,就涉及减租佃户1990户,减租土地3.12万亩,减租额10.9万斤,民众生活负担大大减轻,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
2.精兵简政
为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负担,1942至1943年山东根据地实行了三次精兵简政。第一次山东分局、山纵、115师师部合署办公,由1万人缩减为3500人,115师机关干部减少66%,勤杂人员减少44%,连队由70人充实到130人;第二次山东分局机关,由180人减到不足50人,山东战工会、滨海专署合署人员缩减1/4,鲁中、鲁南军区机关精简2/3;第三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力部队整编为13个主力团,其余改为地方武装,精简3万余人(不包括冀鲁边、鲁南)党机关精简约52%,政府机关精简约46%。
(五)领导军民生产
根据地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机关和部队指战员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减轻了群众负担。部队官兵利用作战训练间歇,积极开荒、开挖盐田、参加农业生产;广大农民在农救会的支持下,组成开荒队、变工队、互助组和消费合作社;妇女在妇救会组织下加入纺织生产合作社,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支援抗战。仅1945年就成立变工互助组10.8万个,参加人数达103万人;成立各类合作社4926个,参加人数达144万人,入股资金6942万元,民众动员工作力度、成效之大可以想见。
(六)推行土地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抗战结束后,沂蒙根据地贯彻中央《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人民群众成为土地的主人,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最有效、最深刻、最根本的动员了群众。1946年6月,华东局在临沂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土改工作方案,陈毅在会上作了《如何正确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报告。此后沂蒙各县区经过宣传教育、打通思想,调查摸底、清算账目,处理斗争果实、分配土地等环节,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领到了土地证,翻身做主、扬眉吐气,生产热情高涨。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始终关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在政治上“施政为民、还政于民”,在经济上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并紧抓“土地”这个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让人民正真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心换心”,也得到了群众最真切、最坚决的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人民群众最关心、需要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获得感,值得我们深思。
四、以诚相交 情动沂蒙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各级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纪律严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以实际行动、真情实感来影响和动员沂蒙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无限爱戴,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纪律严明
党政军领导机关制定了一系列纪律法规,维护群众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1940年9月,八路军115师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提出“创建模范党军”口号,罗荣桓亲自强调了执行政策、严明纪律的重要性;1943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制定了《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八路军每到一地,都十分注意加强部队的纪律教育,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铁的纪律,优良的作风,接受着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考验。
(二)清正廉明
各级干部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肃查处干部腐败问题,清正廉明的正气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深深感动着根据地民众。
1.厉行节约
山东省战工会多次下发有关厉行节约的决定、通知。如1940年11月通过《关于招待费及菜金马干费的决定》,1941年10月下达《关于公布各级政府用费开支标准的通知》,1942年2月做出《关于招待会餐等费之决定》。据统计仅1942年10月,115师滨海部队就节约经费近百万元。
2.艰苦朴素
抗日战争期间,全党全军上下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同苦“一家人就不吃两样饭。”1939年春,青黄不接,徐向前和战士们一道到野外找树叶和野菜; 罗荣桓在沂蒙时,和当地老百姓一样,常年吃地瓜面、高粱面煎饼,甚至是豆饼、地瓜叶;陈毅即使生病也坚持着当地人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的原则。
解放战争期间,即便战功赫赫的刘瑞龙司令,在生活上也和民工一样,从不搞特殊;时任莒南县县委书记、县长、县大队政委的杨心培在莒南八年,全部家当只有一只小皮箱,冬日棉衣到了春天抽出棉絮继续穿,各地节衣缩食成为热潮。
3.严惩贪腐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贪腐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山东省参议会1940年12月制定了《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43年8月通过《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对于贪腐问题一旦发现绝不手软,如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王俊德,贪污田赋税收公款1250元,费南县秘书处军用代办股长,贪污1340元,经审理后,于1942年6月被判处死刑。
(三)亲民爱民
全党全军上下,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士兵,都始终牵挂着老百姓的冷暖,关心着群众疾苦,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军民一家亲的景象处处可见。看望孤寡老人、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使八路军指战员和群众成了知心朋友,“净地行动”、“满缸运动”使八路军指战员和群众间建立了浓厚感情。帮助群众春播、运肥、耕地、抢收庄稼、运柴草、挖渠、打井,成了部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如遇灾害,救济灾民更是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至今沂蒙山区还流传着大量关于刘少奇、黎玉号、萧华、谢辉等军政官员在沂蒙工作期间亲民爱民的故事佳话。
革命战争年代,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在沂蒙工作期间,纪律严明、清正廉洁、亲民爱民,正是这种“以诚相交”的真挚情谊和严谨不阿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忠厚质朴的沂蒙人铁心追随的回馈。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具丰盈、思想文化多样、意识观念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实现自身纪律规矩的坚守,如何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考验着新一代共产党人的意志与智慧。
综上所述,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党的执政理念得以不断实践,深入细致的群众动员工作机制得以逐步践行的结果。是党的“以文化人、以命相守、以心换心、以诚相交”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铸就了沂蒙人倾其所有、铁心向党支援革命、送子送郎参军、救助掩护伤员、抚育革命后代、搭桥筑路、破家支前、毁家支前的质朴大爱,成就了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一门三烈士、五烈士,甚至是七烈士的伟大付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 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多万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多斤,支援的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 这种以“生死与共、水乳交融”为核心的沂蒙精神,即是对沂蒙根据地党的群众动员工作成效的最好诠释和见证。
回顾历史,革命战争年代,党坚守和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观点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切依靠群众是那么有力。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洞察历史规律的清醒;他它不为时代所限,而是为让人民服务的永恒主题;它不是任何政党都能靠的上,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 展望未来,新的历史时代,需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从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是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沂蒙精神形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党的民众动员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注释:
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廉政耀沂蒙征文集[D].2016,5,第35页.
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1,第41页.
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思考[C].临沂日报,2017,12,18,A1.
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9,第66页.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8,第19页.
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思考[C].临沂日报,2017,12,18,A2.
参考文献:
[1]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8.
[2] 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9.
[3] 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1.
[4] 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廉政耀沂蒙征文集[D].2016,5.
[5] 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材编审委员会,根脉——沂蒙根据地十五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
[6] 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思考[C].临沂日报,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