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沂蒙精神
国防大学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 公方彬
伴随着新使命确立,中华民族开启新的伟大征程,迫切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以赢得新挑战。精神力量来自哪里?需要创新精神载体,优化精神品质,其中包含对既有精神载体与精神品质的时代活力的焕发。
一、中国共产党拥有清晰而又独特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独特性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政治信仰构成精神谱系的主干。换言之,党实施领导和引领社会的精神力量之源或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及其延伸开来的社会主义信念与核心价值观。
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差异巨大,背后的逻辑亦有不同。宗教信仰不仅与政治信仰的精神品质差异巨大,建构与推动者更不相同。西方政党及其政府不承担精神大厦的建构和社会道德引领之责,一定意义上,承担该责任的是宗教和社会公益组织。甚至可以说,与我们同宗同源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精神大厦建设上与我们不尽一致,虽然都遵循的马克思主义,但因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而产生区别。
精神世界的差异与精神大厦建构者围的不同,深刻区分了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政党的差异,因此廓清了自己的使命责任,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起来革命,首先需要打破存在于人们灵魂深处的由宗教而来的宿命观,而打破一个旧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必须找到替代,亦即建构新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内在逻辑。当精神大厦的骨干或核心确立起来,必须辅之以各种建筑材料,这就是大量的精神载体及其内含的精神品质,由此一个宏大的精神谱系得已形成。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奠基于实践基础,并得与其他精神系统有清晰的界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大厦建筑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也就是奠基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群众的自身解放的过程之中,这就意味着精神力量之源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创造,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宗教信仰的创教者的精神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根本差异,宗教信仰是疑者不入,入者不疑,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开放的精神世界,可以置疑,并且是在置疑过程实现发展和突破。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在精神大厦的核心部分,我们的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兼容。比如,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中共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这是与西方乃至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区别所在,西方国家的政党只是利益博弈形成的组织,本身不具有信仰的范畴,这决定了西方的政党,其成员可以信仰宗教,或者说宗教信仰者可以参加政党。包括越南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党员也可以信仰宗教。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特色鲜明,主要由两大精神主体生成和建构。一大主体是围绕思想生发之源,特点是创造一种引领党、军队、民众的思想和精神前行,即党中央的中枢走到哪里,在这里产生了特有的精神品质,便有什么精神,包括人们更为熟悉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后来又丰富进了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以及目前在着手研究的香山精神、红墙精神,等等。
另一大主体是党中央在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历史使命过程中,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性质宗旨灌注于广大人民群众,觉悟起来的人民群众又在革命和建设中发生强大的彰显精神作用的力量。因为创造性的思想和精神激发了广大民众,于是,觉悟起来的人民群众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形成了大量的独具特点的精神品质或精神载体,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老西藏精神、航天精神。除了集体精神也有大量的个体,也就是英模精神,比如雷锋精神,等等。
两个维度的各自最大特点,前者是为精神载体提供核心思想和价值引领,后反作用于前者,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沂蒙精神的逻辑关系
沂蒙精神从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没有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没有沂蒙精神的生成或激发。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一种精神特质产生出来后,其就一定拥有其自身存在的道理和逻辑,并且要对生成这种精神的推动者产生反作用。所以,认识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系统的关系,很有必要。
首先,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那么,中国人民就拥护其领导,并且会为其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身的强大,就必须不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同时挖掘既有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获得执政权力后生成的各种精神力量,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其次,二者都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方法论上坚持问题意识,强调“问题是工作的牵引,问题是时代的召唤。”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中出现严重的权力腐败,种种原因中,精神缺失是关键因素,因而大力开展精神建设。这充分反映在习近平一系列讲话中,也反映在中央发布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所有的精神建设都触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蕴含于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精神大厦。换言之,要解决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以党主导的精神大厦建设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既有的精神对现实强烈关照的原因。
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追随中国共产党的沂蒙人民,以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折射出党群关系,军民鱼水情的极端重要。今天,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执政权,同时在国家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成绩取得不易,失去却简单得多,如果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国家一定会出现问题,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是将沂蒙精神品质与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观灌注于党员领导干部。这就是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所在。
再次,二者都存在广阔的精神升华空间。每一种精神品质都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存在历史局限。即便如此,我们还应看到,不同的精神载体的时代价值有所不同,有的精神确因时代变迁而进入历史,而有的精神却因富含的关照时代的精神品质而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这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精神系统存在内生关系。换言之,只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意味着其必须借助自己产生的精神谱系作支撑和力量之源,同样,只要这种精神力量能够作用于现实,中国共产党就拥有强大的执政基础。这个逻辑关系注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系统会继续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也是如此,其精神品质和主体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打上了深刻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不断产生新的精神元素注入其中,保证始终焕发活力生命力。
三、研究和抽象沂蒙精神本质内涵与表述,是弘扬沂蒙精神的必然要求
沂蒙精神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精神品质和基本特征蕴含于渗透于主流精神和价值系统,但要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发挥时代作用,需要在揭示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尤其做出抽象性表述。
抽象和概括沂蒙精神,一项政治行为和宣传活动,要遵循特有规律。因此,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过程中可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精神品质的认识和把握,本身就是实现宣传思想教育目的的过程,这也是群众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深化教育效果的原因。因此,既要求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以保证思想和理论抽象的科学性,同时把抽象过程倾斜教育群众与群众自我教育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沂蒙精神,既不能无限放大,也不能拘泥于某一狭小的思想空间。沂蒙精神形成于沂蒙大地,但其影响不限于那块土地;沂蒙精神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其精神品质有穿越历史的能力;沂蒙精神反映出了政治规律,并且适用于革命与建设两大规律,并且对当下党的执政规律有重要启示和支撑作用,因而,这一精神的焕发,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很有助益。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抽象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巨大价值所在。
抽象和概括沂蒙精神,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和要求。简明易记。任何精神或核心价值,要得到更广泛传播,发挥更大社会效益,都必须得到受众的接受,并存在于记忆中,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精神品质外化形式要符合易记原则。这一点尤其反映于社会节奏大大加快,爆炸性信息高度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当下更是如此。特点突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产生大量的精神载体和优秀品质,正是因为繁多,决定着同类化和同质化突出,这也是多精神载体和精神品质提出不久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于记忆之外的重要原因。因此,找到精神品质的独特之处,是着力点所在。特色鲜明。任何精神品质和影响空间都存在有限性,试图将其上升到无所不包,反而失去本色和特色,所以,把握精神品质影响空间和范围,保证其发挥相应作用,也是一条原则。关照现实。任何精神都会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作用于特定的时代,既然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些便进入历史,淡出于主流精神。与此同时,其中也有一些精神,由于蕴含的精神因子具有普遍性,或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能够焕发出时代活力,再次进入主流精神,这部分内容便是需要挖掘和放大的部分,是解读诠释,宣传弘扬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来概括和抽象沂蒙精神的内含,比如,“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初心为民,艰苦奋斗;红心向党,无私奉献;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永攀高峰”,等等。但是,最能表达沂蒙精神内含,且符合上述规则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沂蒙精神时所提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也就是习总书记所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其中几个思想点引人关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无私奉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已经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核心思想和品质,同时折射出沂蒙精神的强烈昭示意义或现实意义:党只要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就会跟党走,党只有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才能跟党走。因此,该表述具备精神抽象的一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