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呼唤红色精神动力——以沂蒙精神在临沂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汉锋

摘要: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在消除贫困领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其困难程度却不比真实的战争简单容易。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有必须的“物资准备”,敢于牺牲,勇往直前的冲锋精神才是制胜法宝。红色精神是革命锻造,历经战争的洗礼,是进行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柱。沂蒙精神在临沂脱贫事业当中的作用发挥可以作为红色精神推动脱贫攻坚的现实依据。论证红色精神在脱贫工作当中的作用,对于指导接下来的脱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红色精神沂蒙精神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并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宏伟目标。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打赢这场攻坚战将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贫困问题的产生多种多样,但贫困问题的解决,源头在于人的问题的解决。“行百里半于半九十”,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前期打的是装备,最后拼的就是精神。

1984年,沂蒙山区是最早被列入18个全国连片扶贫地区之一的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众多,但却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这其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视角,提出了红色精神动力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论观点,并以沂蒙精神为例,探讨其在临沂地区发展事业中的具体运用,尝试阐释将沂蒙精神等红色精神发扬运用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当中,从而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决定力量

(一)贫困问题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

贫困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困扰着历代统治者。从封建时期的富庶大国,到资本主义的超级国家,再到社会主义中国都存在贫困。尽管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消除贫困却是各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们的共识。因为他们都知道人民是执政之基,贫困则是动乱之源。要想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认清贫困的科学内涵,然后再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贫困问题连根拔除。

根据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贫困在贫困程度上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贫困含义上则分为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是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自然条件原因。自然资源的匮乏和地理环境的恶劣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的匮乏提高了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成本,增加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导致了贫困现象的产生或长期存在。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其中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14个区域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给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综合来看,14个区域全部位于条件艰苦的山区高原。这里的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远低于东部发达省市,消费水平低下,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如果没有资金技术的支持,人民生活水平会持续下降,将严重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以上区域一直以来都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区域。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域的地理位置也恰恰印证了自然条件对于贫困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2.社会文化原因:除了物质贫困以外,最难消除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精神贫困。而造成精神贫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文化素质和社会制度。

当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他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实现对精神财富的快速转化,而当这种物质财富占有和精神财富贫瘠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时,“土豪”就诞生了。导致这种精神贫困的原因就是文化的缺失,尤其是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土豪”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也达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于是“附庸风雅”“贻笑大方”的社会闹剧便会连续上演。

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剥削制度,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很难达到丰富这个层面。封建社会,在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普通农民生活尚且困难,精神何谈富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就像一条锁链牢牢束缚住工人阶级,资本家把工人阶级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无偿剥夺其剩余价值。工人或许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是精神财富却仍是难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贫困的制度根源。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科学,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二元体系日趋明显。截至2017年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有3046万人。[1]

通过分析贫困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贫困问题的根本是人的问题,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就是人的解决。自然条件确实可以限制经济的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唯自然决定论,自然因素的影响确实占有很大的先天因素,但是并不是导致贫困产生的决定因素。古今中外,在自然条件不占先天优势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例子有很多。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石油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但是靠着积极开放的政策,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成世界经济强国。社会制度方面,靠着实行改革开放而走上经济法发展快车道的例子就更不胜枚举。广东的深圳,上海的浦东乃至整个中国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面走向富强。在这里,实行改革开放前后,自然条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深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直未变,但是靠着人民的力量,凭借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深圳从小渔村一夜变成大都市。所以贫困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问题在于思想。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曾经和一个西北的放牛娃对话。“你为什么放牛啊?”“挣钱!”“挣钱之后呢?”“娶媳妇儿,生娃!”“那生了娃呢?”“当然是继续让娃放牛挣钱啊。”这个故事尽人皆知,但它却很好地回答了人的思想对致贫的重要影响。

认识到人在贫困当中的根本地位,各级政府就不会用自然条件艰苦作为脱贫困难的理由,贫困人民才能树立正确的反贫困观,从而使脱贫工作从根本上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早日脱贫。

(二)贫困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发挥

贫困问题的根本是人的问题,那么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要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2]贫困群众要积极发挥自己认识规律的能力,把握规律的发生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自己的所处环境中发现可以摆脱贫困的途径,逐渐由“他扶”走向“自扶”,最终从连片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我们的人民群众在经历过革命年代的洗礼之后,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锻造了坚强的革命品质,这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白色恐怖下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广大的农民、工人发挥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我党紧密站在一起,使星星之火逐渐发展到燎原之势。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围堵,我党在根据地内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军民一起开荒屯田,发展生产,将贫瘠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村开始实行集体化,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开山凿坡,修造梯田,实现了亩产增收。不但摆脱了贫困,并在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面对困难,青年毛泽东曾在日记里面自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把斗争看成一种人生乐趣,认为美好生活的取得必定与奋斗离不开。因此,面对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为了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我们必须发扬不怕苦的拼搏斗争精神,把早已经融化于我们血肉之中的精神力量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攻下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的“贫困碉堡”,占领脱贫“制高点”,最终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

二、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柱——红色精神

精神力量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力量的源泉,而红色精神则是所有力量源泉当中最革命,最磅礴,最具有时代指导意义的一股。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三农领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赢这场战役将意味着三千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正完成。脱贫攻坚战涉及人口之众,牵扯面积使之并不比革命时期我们所遇到困难容易多少,仍然需要我们拿出战场杀敌的决心来面对。与以往不同的是,革命时期的战役有人民军队替我们挡在前线,我们更多的是提供后勤保障。而此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七百多万国家公务员,三千多万贫困群众,十三亿中国人民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现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到了上刺刀,冲出战壕的最后关头。谁能拿出万千豪气和不怕死的精神,谁就能在这场战役首先突围,率先实现“脱贫”。而最能够在这个时刻给与我们动力的正是我们的在革命建设事业当中,由革命建设前辈所创立和总结的红色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以来,在革命建设事业当中,党和人民创造了众多的红色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后剩余的部队进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了革命政权和赤卫队,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党和军队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1935年,结束长征之后的党中央在延安安顿下来。1947年,面对国民党的地疯狂进攻,党中央转战陕北离开延安。十余年间,党在延安建立了局部执政的红色政权,与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局部执政的十余年间,党和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更为重要的是孕育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1949年3月,面临即将到来的胜利形势,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告诫大家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从1938年到1949年十二年间,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之后,沂蒙山区孕育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当然,像这样的红色精神还有很多,比如“红船精神”,“百色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但在革命年代,艰苦岁月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赶走侵略者。在新中国建立后,红色精神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并仍然在发挥着她的巨大作用。

五十年代后期,按照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十万转业官兵开赴黑龙江,在荒无人烟的北大荒上凭借着自己双手硬是将一片荒地变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北大荒”变为“北大仓”,自此,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来到了红色精神名录里面。但仔细品读,我们却可以发现:“北大仓”多么的相似于“南泥湾”!而北大荒精神有多么的像南泥湾精神,这不正是一种传承与发扬吗?进入六十年代,我们的国内外局势都不稳定,尤其是一些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使我们的国防面临很大压力。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处境,提高自己的国防科技水平,“两弹一星”计划被提上日程。而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科研人员缺乏的困境,“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用“人脑”代替“电脑”,用“珠算”代替“机算”,用大量的图纸一笔一划的勾勒出了原子弹的模型,并最终在1964年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1967年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自此,新的红色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被载入红色精神名录,而这一次,其所继承和发展的红色精神就更多了。无私奉献让我们想起了“沂蒙母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我们想起了大生产运动,而勇于攀登则让我们找到了红军在井冈山“敢闯新路”的影子。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持续不断发生和涌现的、值得歌颂和学习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正逐渐丰富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充实着我们的精神财富。在这个“聚宝盆”里面,找到一种可以鼓舞我们脱贫攻坚斗志的精神是必要且必须的。

三、沂蒙精神在临沂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发挥

之所以用沂蒙精神作为红色精神的代表来论述红色精神对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考虑有二:其一,总体看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大多是从党和军队这个角度出发来阐述的精神内涵,虽然也有论述人民群众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谈党、军队该怎么做。而本文一直强调的是“自扶”胜于“他扶”,主张扶贫先“扶志”。从这个角度出发,单看精神与脱贫攻坚的契合程度,诞生于沂蒙山区的沂蒙精神则表现出更磅礴的潜力。其二,淳朴的沂蒙人民一直把“沂蒙精神”牢记在心,沂蒙红嫂和支前小推车的故事家喻户晓。改革开放以来,沂蒙精神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沂蒙人民在1995年从18个连片扶贫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进入新世纪,沂蒙人民继续发扬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大力发展物流贸易。昔日的“西郊大棚底”逐步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商贸批发中心,“临沂商城”崛起,“中国物流之都”诞生,“南义乌,北临沂”的商贸市场格局也逐渐奠定。临沂已经从“贫困山区”转身成为市生产总值4345.39亿[3]的全国百强城市。

沂蒙精神是在革命年代锻造而成,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武装起义开始,12年的时间这里的战火未曾间断。日军,伪军,国民党反动派都曾在这里残害百姓,而沂蒙人民也与他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反抗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山东军民共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1万余支,炮900多门。解放战争期间,千千万万的沂蒙人民全力支前,破家支前。山东军民“一同打鬼子,一同烧炮楼,一同闹减租,一同护秋收,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盏灯”。[4]12年的时间,山东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凝聚了沂蒙人民父老乡亲生命与鲜血的沂蒙精神,伴随着“沂蒙山小调”在蒙山沂水间永远流传,经久不衰。

(一)开拓奋进,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脱贫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人民面临的依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恶劣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战争过后更是满目疮痍。但是,沂蒙人民并没有被吓到,决定用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困宣战。

莒南县厉家寨是一个大山脚下的小山村,周围被山岭河流包围,耕地质量差,交通不便。全村300多户人家长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51年厉月坤担任厉家寨党总支书记。经过考察,厉月坤发现要想摆脱贫困首先就要解决生活生产问题。于是,厉月坤带领互助组首先把6000多亩地深耕一遍,然后再挖一条引水渠,用水车首先灌溉出400亩好田。大山农业社成立后,厉月坤担任公社党总支书记。他继续带领群众整山治水,削梁、填沟、垫沙滩,将贫瘠的土地变成一亩亩良田。1956年,厉家寨粮食亩产量达到550斤,提前8年完成了农业发展规划的目标。[5]

平邑县九间棚村和厉家寨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和厉家寨不同的是,九间棚的位置更靠上——在山上。山上严重缺水。因为地势的原因,九间棚只能羡慕山下的村子。1984年,刘嘉坤任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村民将一根根水泥电线杆用肩扛的方式搬上山顶,为九间棚通了电。接着,他又和村民一起修起了盘山路,水电站,整地,栽植果树。仅仅用了6年时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00元,基本解决了温饱。[6]

沂蒙山区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但是这两样加在一起,却可以让一个贫困山区摆脱贫困。这其中不能不说是沂蒙精神在他们的心中催生出了巨大的敢于战天斗地的革命力量。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面对挑战,敢于攀登。为了能过上好日子,沂蒙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继承了老一辈们的革命精神,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

(二)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用感恩的双手发展

在沂蒙人民的心中,爱党爱军从来不是一个口号。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兵员大市,每年参军人数占山东省征兵总量的九分之一、全国的九十分之一,全国每70个士兵中就有一个是临沂籍。[7]不光是临沂,“参军热”在整个山东都很突出。

而个中原因,我想隐藏在齐鲁大地、沂蒙山区人民心中的沂蒙精神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在这个年代参军的孩子,他们的爷辈大都健在,这其中不排除有大量曾经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是抗日战争的人民英雄。即使没有,新一代的沂蒙青年在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影响下,萌生参军的梦想再合理不过了。

在沂蒙人民的心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人民子弟兵,就不会有一个安稳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当前的“盛世”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现在轮到自己保家卫国,站出来是理所应当,这是对祖国的感恩,也是对前人的感恩。

除了参军报国,“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朱彦夫的感人事迹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朱彦夫是沂源县张家泉人,1933年出生。抗美援朝战争使他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虽然不能再为国效力,朱彦夫还是想着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1956年,他离开疗养院回到张家泉村办起图书室和夜校,提高了村里人的文化水平。1957年,朱彦夫当选村支书。为了摆脱贫困,朱彦夫拖着假肢带领村民一起治山、治水、造田、架电,就这样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也迎来了丰收的欢乐。朱彦夫曾说:“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什么都能扛过去!”[8]就是这样一位老党员,老战士,凭借着对党的信念,用残缺的身体硬是把一个500多人的山村带向了致富的道路。

一个人的富裕不叫富裕,共同富裕那才是真的富裕。罗庄区沈泉庄村王廷江是一位农民企业家。小时候没上过学,拉了十年的地排车。改革开放以后,他及时抓住机遇创办了一个白瓷厂,成为沂蒙山区第一批百万富翁当中的一员。1989年,王廷江将自己的白瓷厂以及流动资金全部无偿捐献给村集体。2013年,王廷江再次捐资15亿,在临沂修建高架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说:“当年沂蒙人民为了支援前线,光烈士就牺牲了10万多,我拿出这点钱算什么?”“我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和人民,我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想回馈社会。”[9]

现在的临沂正朝着“大美临沂”的蓝图努力奔跑,新时代的背景下,脱贫攻坚自然也不能掉队。2017年,临沂14.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脱贫任务。[10]沂蒙精神在临沂脱贫、发展事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20多年前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到现在超额完成脱贫任务。勤劳勇敢的临沂人民将沂蒙精神化于心,融于情,铸成格,是临沂实现脱贫的重要保证。

四、为脱贫攻坚注入红色动力

红色精神一脉相承,红色精神越多,精神力量才会越强大。

脱贫攻坚是一个大工程,所涉及的方面千头万绪。因此,我们要从红色精神中找寻我们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相信党,坚持党对脱贫工作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确定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实现共产主义首要标准就是共同富裕。十九大结束一周之际,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寻找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当下,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扶贫工作早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发扬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要拘泥于眼前,要把眼光放到长远。一时的得失并不算什么,要看这种得失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占有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点尤其是做扶贫具体工作的领导更应该掌握。只有解放思想,认清现实,才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要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戒骄戒躁。脱贫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不容有失的任务,他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居乐业,必须一以贯之。任何企图想在脱贫工作中谋私利的人都必将受到严惩。

我们还要发扬沂蒙精神,坚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广大人民群众要坚信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发挥吃苦耐劳的本质,运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拾起战胜贫困的决心。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处于脱贫的伟大事业中,进行一次消费,促进一份就业都是在为脱贫事业做贡献。

当无数的红色精神聚集在一起,红色动力就会催生出新的精神——脱贫精神。当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顺利实现,脱贫精神也将载入红色精神的名录。

参考文献

[1] 秦其文.基于贫困者自身思想素质提高的反贫困研究[J].阴山学刊,2008,(02).

[2] 陆立军.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贫困问题思想再探讨[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6).

[3] 黄遵斌,刘俊楠.红色精神动力论[J].理论与改革,2012,(06).

[4] 丁德科,王昌民.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20).

[5] 韩广富,赵佳佳.习近平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理论学刊,2016,(05).


[1]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增长[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01_1579703.html,2018-02-01/2018-02-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第221页.

[3]临沂统计局.2017年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ly.gov.cn/info/1065/5981.htm,2018-01-23/2018-02-10.

[4]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5-18页。

[5]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27-129页。

[6]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32-135页。

[7]齐鲁网. 2017年临沂新兵启运:全国每70个士兵就有一个临沂籍[EB/OL].http://news.iqilu.com/shandong/shandonggedi/20170911/3679264.shtml.2017-09-11/2018-02-10.

[8]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38页。

[9]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52页

[10]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N].临沂日报,2018-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