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建构的影响研究

内蒙古大学王荣亮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八个字,表象上是一种结果、一种状态,实质上是一种关系。”这种伟大的沂蒙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千百万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沂蒙革命史是一部厚重辉煌的壮阔画卷。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本文通过对山东根据地建设经验和沂蒙精神内涵进行研究,探索其在新时期的价值意义,找出党的民主制度建构与实践规律,这对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执政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沂蒙当代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研究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强调,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凝聚强大精神动力,谱写党群一心、军民团结攻坚克难新篇章,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山东临沂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驻扎在这里。当时沂蒙革命根据地人口420万,超过120多万人参加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涌现出红嫂等大批英模人物。沂蒙革命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及以后的进军东北展开辽沈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诞生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沂蒙儿女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与山东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的。沂蒙精神随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沂蒙精神不断注入新元素,赋予其日趋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山东根据地革命斗争和沂蒙精神诞生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上升到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的层面,并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定位、历史作用、核心特质和实践要求,尤其突出了沂蒙精神的时代性,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沂蒙精神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共同在沂蒙土地上创造的伟大崇高民族精神。

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建的全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地区是指以沂蒙山区为中心,以今山东临沂为主体的山东东南部地区。这一区域大体上包括今临沂、莱芜和枣庄的全部;泰安东南部和淄博、潍坊、青岛三市的南部、济宁东部以及江苏徐海地区北部。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这里是中共山东第一区(大鲁南区)党委所辖区域的主体部分。1940年春夏,随着省、行政区、专区、县四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先后建立,山东第一区分为鲁中、鲁南和滨海三大战略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鲁中、鲁南、滨海战略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其所辖的五、六个专区的地委、专署、军分区等均长期驻在这一地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鲁中南行政区的构成主体,华东、山东和鲁中南行政区的党、政、军机关均驻扎于此,使临沂成为山东乃至华东解放区的中心。十多年间,根据地建党、建政、建军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经验和重要举措都在这先行试点再向全省其他地方加以推广。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分为建立、发展、巩固和成熟阶段。1937至1938年为初创建立阶段,1939至1940年为发展巩固阶段,1941年以后为逐步成熟完善。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中共山东省委在没有主力部队的情况下,指示各地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坚持抗战,至1938年夏,先后在冀鲁边、胶东、清河、湖西、鲁中、鲁南和滨海等地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在胶东,起义队伍收复黄县、掖县后,民主推选县长。山东省委还开展统战工作,同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合作抗日的关系,帮助建立起一支约6万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鲁西北30多个县的抗战局面,先后在徂徕山、黑铁山、泰西等地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罗荣桓与陈光率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先后在鲁南、冀鲁边和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8月罗荣桓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年冬,日伪军5万余人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被日伪军合围于沂水留田一带,他率部向日军占领的临沂方向转移跳出重围,后又回到根据地领导军民继续坚持斗争,挫败日军在山东的最大一次扫荡。1941年12月20日,一千多日伪军包围了沂蒙山渊子崖村,全村人民奋起自卫,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刀、长茅成了武器,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战斗中全村有147人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渊子崖村自卫战后,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渊子崖村自卫战显示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沂蒙精神”。

1943年3月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政委、代师长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工作,特别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积极领导了整风运动,进行精兵简政,将主力部队地方化开展游击战争,针对日军的扫荡蚕食提出“敌人打过来,我们就打过去”的战法,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转危为安。从1944年开始,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局部反攻,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果。1945年后,罗荣桓指挥所属部队在山东进行大规模反攻,控制了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和陇海等铁路。此时115师已拥有27万正规军,建立了中共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军区司令部于 1945年8月11日发布向大城市进军命令,山东各地10万余名民兵开赴前线配合主力作战,动员10万民工支前,有一半来自于沂蒙山区。以滨海军区部队组成的第2路军,在该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唐亮率领下,分南北两线作战:南线向陇海铁路东段沿线的日伪军进攻,8月21日解放赣榆、青口;北线向胶济铁路东段沿线的日伪军进攻,8月19日解放胶县,切断胶济铁路东段。以鲁南军区部队组成的第5路军在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率领下,向徐州外围地区及津浦铁路徐州至兖州段沿线的日伪军反攻,至8月下旬解放泗水、曲阜及台儿庄。1945年8月12日,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山东代表联名向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提出成立山东省政府的建议。8月13日,省临参会和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第20次联席会议在莒南大店召开,会议决定将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同时将各行政主任公署改称行政公署,全省有5个行政公署、22个专署、127个县政府。8月22日,山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大店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省政府所属的7个厅局。1945年9月11日八路军攻占临沂。9月21日,山东省政府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一起迁往临沂。从1945年10月底开始,罗荣桓领导山东军区部队陆续前往东北,向东北解放区共输送了9万名干部战士。在1947年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做军鞋等。据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沂蒙革命史是一部厚重辉煌的壮阔画卷。

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为坚持抗战和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临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10万多人牺牲,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沂蒙精神是党在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基础上产生的,证明党和人民军队代表群众根本利益,是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实实践者;人民群众坚定地跟党走,成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山东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中的历史经验

1940年前后,山东党组织建立了一批抗日民主政权,省战工会成立后,在山东分局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到1943年夏,在省战工会下,全省有主任公署4个,专署2个,一般专署11个,县政府90个,区政府663个,在根据地10128个村庄和游击区12443个村庄中普遍建立了权力机构。据统计,全省共有县参议会42个,专署参议会7个,主任公署参议会2个,村级建立了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度。省参议会及其由17人组成的驻会委员会,在立法和行政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制定颁布上百件法规政令,使山东根据地的建设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办事的轨道。沂蒙根据地前后历时12年,我们党在领导根据地建设中充分展示了新型革命政党的巨大魅力,也让我们党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施政模式。党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宗旨,带领人民群众翻身解放,使这里的老百姓认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形成了勇往直前跟党走的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与其他革命文化有本质特征,它奠定了沂蒙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在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中党和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我们从历史中科学把握沂蒙精神内涵、弘扬光大沂蒙精神的根本遵循。

(一)在根据地大范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阻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民主政权的建立。1939年2月下旬,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做出了《对苏鲁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拒绝接受国民党的无理限制,既得政权绝不放弃;我军防区再扩展,行政人员不能让国民党随便调换。5月24日,中共山东分局做出了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加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决定。6月初,山东分局派出一批干部去组建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6月,日军对鲁中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地方政权纷纷垮台。山东党组织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了政权建设。7月1日,山东分局下达《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之指示》,要求在原政权机构被破坏地区,均要恢复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构。山东纵队各部队把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抽调干部到地方担任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领导职务。1939年11月南沂蒙、北沂蒙办事处成立。鲁中区还建立了大批区乡政权,7月至12月,东平、莘县、堂邑、宁阳、茌平、平阴、巨野和阳谷等地都建立了民主政权;在鲁南区,1939年11月建立了邹县、峄县抗日民主政府。 1939年山东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1939年l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应当用一切努力争取政权,这是山东与苏鲁斗争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并且指出了一些争取政权的办法:在敌人扫荡中旧政权人员跑了,我应立即委任,然后再行民选;即使旧政权存在,我亦应寻机建立新政权。此后,山东分局改变了轻视政权建设的观念,到l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工作进展加快。2月,山东分局决定成立政府工作部以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各区行政机构依次为主任公署、专员公署、县政府及区乡政府;要求各级政权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已经成立一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及近300多个区乡抗日政府。到l940年底,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已有两个行政主任公署、l0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管辖人口达1200多万。

(二)在政权建设中广泛开展宪政建设运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194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宪政运动,力争民主政治。1940年2月22日,山东宪政促进会召开成立大会,随后,山东妇女宪政促进会、山东青年宪政促进会和各地区各界的宪政促进会也先后成立起来。1940年2月,山东分局提出普遍召集县区乡参议会建立宪政基础的号召。3月,全省宪政促进会发出促进山东宪政通电。随后,山东省宪政促进会通过了《山东全省出席国大代表试选办法》,全省初选代表名额150人,由初选代表互选50人,作为出席国民代表大会之试选代表。1940年7月至8月,全省联合大会通过了关于宪政促进会筹备经过的报告,在初选的国大代表150人中投票选出了国大代表。

(三)确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工作运行制度

根据1940年3月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山东分局于6月8日做出了《关于政权问题的新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此后各地都注意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到1940年夏,行署主任、专员均为民选。在71个县政权中,民选县长67个,在232个区政权中,民选区长186个。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会议、山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会的联合大会在临沂青驼寺隆重开幕,大会选举产生了61名代表山东民意的国大代表;通过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选举产生了省级行政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设政治、军事、财经、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战工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各委员的分工,这标志着山东省级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使全根据地的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有效统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41年4月做出决定:山东所有民政、财政、经济、地方性武装等工作统归省战工会管辖;各主任公署及联合办事处、专员公署等要向战工会作定期及经常报告并接收其领导。1940年9月2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审议通过了山东省战工会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它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前提,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依据,在政治、军事、财经等方面确定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方针。9月l3日至ll月12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举行全省行政会议。省战工会秘书长陈明作《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政权工作的具体任务。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后颁行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人权保障条例》重要法令。这些法令坚持“抗战高于一切”的原则,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工作等方面明确了根据地建设思路。1940年11月11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审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人权保障条例》,这是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表的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

(四)普遍建立健全司法公安机构保障人权

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司法工作,提高依法施政的水平,l941年4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通过了《改进司法工作纲要》《高等法院暂行组织条例》。1942年5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再次强调,各行政区、专署、县政府要尽可能建立司法机构。之后,从省到县三级司法机构开始建立起来。1943年8月,新颁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提出了健全司法、公安机关的要求。为了体现司法的人民性,真正维护群众的利益,在省战工会的领导下,司法机关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取消诉讼费用。1941年10月,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决定在县以上各级政府内设立公安局。在基层的区及市、镇设立公安特派员。至1943年,全省计有行政公署公安局3个,直属专署公安局2个,专署公安局7个,县公安局70个。公安机关的设立有效保卫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史公正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功绩和伟大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

三、沂蒙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启示

沂蒙精神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了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脱贫。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沂蒙人民开拓进取,以“中国梦”为指引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沂蒙精神随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伟大实践为沂蒙精神不断注入新元素,赋予其丰富内涵和强大生命力。战争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的组织原则逐渐被广大根据地人民接受,形成了思想共识。根据地民主政权体现了自由公开的选举原则,加强了政权建设中的民主监督措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党和民主政权的威望,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根据地成为全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为共产党领导抗战胜利和民主制度的推行起到了伟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力宣传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将执政为民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出发点

1943年八九月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到安徽,为更有利地领导全省战时行政工作,加强根据地建设,大会决定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行政职权。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省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它的成立标志着党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执政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推动各级政府的工作大踏步前进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执政合法性的深刻基础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只有坚持广泛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含义。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了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治国理政新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涵,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新体现和新拓展。

(二)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一届二次议员大会于1943年8月12日至9月8日在莒南县三届首隆重召开。朱瑞代表山东分局出席会议并致词。会议根据山东分局五年工作总结的基本精神,提出了新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建议,交省参议会讨论通过。新的战时施政纲领提出了新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施政方针,围绕加强军事斗争、民主改革、社会发展等提出了九大政策。这一纲领明确了各方面工作的努力目标,指明了山东根据地建设的方向。当前,“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做了系统阐述。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坚持与时俱进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从1941年开始,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基层政权进行了民主改革。10月12日,省战工会作出《村政组织与工作的新决定》,确定实行行政村制,以村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新决定》完善了村政权组织结构,设定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行政委员会、村长的关系及其职责,确定了村政工作制度。按照这些文件的精神,各地加强了基层政权的改造。在村选中,由于民主改革的深化,基本群众在政权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如沂蒙区沂南县村级干部中,工人占2.3%,贫农占46.3%,中农占37%,富农11.3%,地主1.4%,商人2%。这一变化说明贫苦农民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通过梳理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执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我们可以得出两点规律性认识。治国理政新实践已经形成了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从中国梦到新发展理念,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成为十八大后体现党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精髓。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延伸和发展,坚持了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

(四)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45年7月至9月,全省普遍深入地开展了民主运动,改造县及行政区的参议会和民主政府,改造村政权,健全了各级参议会。通过政权改造,以基本群众为主的民主政权普遍建立起来,各村划分了公民小组,直接选举产生村政人员。在进行选举时,人民直接参政议政,形成了民主改造村政的热潮。1945年七八月间,为选举人民代表,部分地区开始有竞选出现。在民主运动中,进一步开展了宪政运动和民主思想教育,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我们党紧紧围绕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等方面开展从严治党,牢牢把握住从严治党的关键。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主题和宝贵经验。无论革命战争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十分注重思想和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后指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实现制度良性运行并达到善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治国理政各领域的联动和集成,注重提升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效应。全面深化改革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治理方式现代化,着力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掌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能力。

沂蒙精神为新中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其抗敌御侮精神、民主政治理念和善政为民思想,对党的政权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为立论基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最新民主制度建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一起把我们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将有力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当前,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沂蒙精神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时代价值,让沂蒙精神融入国家文化生活,为国家发展稳定和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引用日期2015-07-22].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年.

[3]《毛泽东文集:第1.2.4.7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