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张传武

摘要:“沂蒙精神”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共同在沂蒙这块革命热土上创造的伟大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科学深入研究、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表述为:“为国为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无私奉献”。

“沂蒙精神”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共同在沂蒙这块革命热土上创造的伟大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下,大力宣传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夯实筑牢理想信念宗旨根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科学深入研究、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

一、全面把握“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

现在一般把“沂蒙精神”表述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显然,这里的主体只是“沂蒙人民”。如果把主体界定为“沂蒙人民”,而不包括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全面的。

从历史考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沂蒙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国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二是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坚定地跟党走,奋不顾身地参加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和人民革命。党、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私奉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由此可见,“沂蒙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党群之间、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血肉关系,党群军民高度一致、浑然一体,同仇敌忾、共同奋斗;其根本特征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之间、军民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和所形成的深厚感情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令人惊叹,世所罕见,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和生动深远的教育意义。这正是“沂蒙精神”的特质与精华之所在。

综上所述,“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为国为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无私奉献”。其中的内在关系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国为民”,是基础和前提;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是必然结果和生动体现;党群军民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实质和精髓;党、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共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是崇高境界和根本特征。

二、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历史根源

“沂蒙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概括地说,就是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衷心拥护、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革命战争年代,早期共产党人就在齐鲁大地用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文化武装群众,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抛头颅、洒热血的行为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广大民众。沂蒙人民从中看到了出路和希望,自觉地凝聚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旗帜之下,全身心投入革命,全力支援革命。在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中,党、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共同锻造了伟大崇高的“沂蒙精神”。

党之所以能够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奋斗并取得革命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独特国情,农民人口众多,如果不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革命便不会成功。要争取农民就要代表和实现农民利益,而“土地”正是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核心利益,解决土地问题,就会赢得农民。所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作“土地革命战争”,党由此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年代,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确保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利益。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在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多余土地分给农民。二是政治上的民主权益。从农民不识字或识字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诸如“投豆”等办法实行民主选举等。三是文化权益。组织农民特别是妇女办“识字班”学文化,向农民宣传革命的道理,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其觉悟程度等。因此,广大农民在国共两党的比较中清楚地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确是“为国为民”,是人民利益的创造者、代表者和维护者,共产党的确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于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感恩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拥护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支援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坚定地跟党走,由此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了人民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当国民党打着“剿匪”的旗号,重点进攻以沂蒙山区为核心的山东根据地、围剿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时,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一边,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舍生忘死投入到支前行列中,全面支前、全程支前、破家支前,“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好的儿子送战场”,在沂蒙大地广泛流传,生动地展现出了沂蒙人民尽己所能,全力拥军支前的奉献精神。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成为党和人民军队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强后盾。所以,党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人民革命;党领导的战争,本质上是人民战争。人民离不开党,坚定跟党走;党为了人民,离不开人民。

说到底,“沂蒙精神”是党在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基础上产生的,证明党和人民军队代表群众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忠实践行者;人民群众坚定地跟党走,成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三、全面准确诠释和宣传“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

有利于真实科学地反映历史全貌。两个方面的内容讲全了,才符合历史原貌,体现历史真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深情地指出,沂蒙精神“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把“沂蒙精神”表述为“为国为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无私奉献”,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完全一致。

有利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不讲党和人民军队“为国为民”,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就没有基础和根据。崇高精神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会滑向唯心主义。进行全面准确的诠释与宣传,可以有力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深刻和巨大威力。

有利于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沂蒙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和军队的热爱,是有深刻原因的。先有党和人民军队的“为国为民”,后有沂蒙人民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军”。换言之,有了“为国为民”,才有“爱党爱军”,党群军民实现了高度融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育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沂蒙精神”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范本”。“沂蒙精神”的教育意义固然是全方位的,既教育群众,又教育党员干部,但重点是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更加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更加切实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学习宣传“沂蒙精神”,真正领悟什么是人民革命,什么是人民战争,什么叫艰苦奋斗。通过考察学习老一代共产党人如何分土地、如何办识字班、如何宣传抗战和革命道理、如何对待群众的经验与做法,领悟和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与真谛,进而积极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因此,党和军队“为国为民”的典型事例和光荣传统,很有必要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宣传,对于弘扬“沂蒙精神”不可或缺。

有利于突出主题,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学习宣传“沂蒙精神”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通过学习宣传,使当代共产党人懂得历史,强化宗旨观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深刻理解中央反复强调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指示精神,以及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为人民服务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不能当口号喊在嘴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否则,就有丧失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危险,而这正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当代共产党人要清醒地认识到,要赢得群众,就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代表群众利益,不断给予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