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在当代共产党人中发扬光大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张传鹤
一部中国革命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史诗的创造史。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震撼世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以其独特的意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革命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照出我们和革命先驱们的差距,鞭策我们激浊扬清,见贤思齐,在党和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续奋斗中跑好我们这一棒。尽管时代改变了,党的主要历史任务也随着改变了,但“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伟大价值,让“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在当代共产党人中发扬光大,必将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助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的“为民爱民”精神是“沂蒙精神”核心内涵中的核心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沂蒙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升华于解放战争时期。尽管人们对沂蒙精神内涵的概括不尽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应是“为民爱民、爱党爱军”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其他的内涵表述只是这一核心内涵表述的延伸。“为民爱民”与“爱党爱军”包含了党、军、民三方之间的关系,以党领军,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及党领导下的地方革命武装“为民爱民”,人民“爱党爱军”。“为民爱民”与“爱党爱军”的关系之间,前者是主导方面,是“因”,后者是次要方面,是“果”。因为是以党领军,人民的革命军队体现了党的意志和政策,因此沂蒙精神中的“为民爱民”,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正是因为沂蒙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坚持“为民爱民”的宗旨,为沂蒙地区广大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沂蒙的衷心爱戴,人民才发自内心地爱党,以及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因此,在“为民爱民”、“爱党爱军”的核心沂蒙精神中,处于最核心地位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为民爱民”精神,没有中国共产党的“为民爱民”精神,就没有党领导下的沂蒙革命军队的“为民爱民”精神,也就没有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精神,也就没有军民之间的水乳交融关系。
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地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从方方面面的实际工作中体现了“为民爱民”的高尚精神品格。
在抵御日寇侵略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民爱民”的重要体现应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杀敌。中国共产党人在沂蒙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中正是时刻践行着“为民爱民”的宗旨,逐步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和广大沂蒙人民的主心骨。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沂蒙地区政治势力错综复杂,以沈鸿烈、秦启荣为代表的国民党军队却大多军纪败坏、游而不击,时有“油饼队,吃饱睡,鬼子来了往后退,鬼子走了来收税,秦启荣不是好玩艺!”的民谣。伪政权借曲线救国之名愚弄人民,国民党政权以抗日救国之名搜刮人民,会门游杂武装打着抗日旗号敲诈人民,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真心实意为民爱民,生死与共。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面前,沂蒙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不怕流血牺牲,冲锋陷阵,成为为沂蒙地区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沂蒙地区有受尽敌人肉体和精神折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感人至深的抗日巾帼英雄陈若克同志,还有其他一大批为保护黎民百姓免受日军蹂躏英雄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人还以实际行动,为广大沂蒙人民争取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为保护沂蒙人民的经济权益,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在抗日根据地内改革税制、减租减息、减轻群众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积极发展生产、增加群众收入。而国民党在统治区内收取名目繁多的抗日捐税,不断加重人民群众经济负担。为保护沂蒙人民的政治权益,中国共产党沂蒙地区推动民主政权建设,实施民主选举、彻底改造村政权,让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真正当家作主。山东分局要求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民主选举,由于农民中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就采用“豆选”等办法。为保障沂蒙人民的文化权益,沂蒙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掀起“冬学运动”,让人民群众从迷信保守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广泛性的群众性教育运动,以政治教育为主,辅之以文化教育,并与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相结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根据地内呈现出“村村办夜校,家家读书声”的全民性的学文化热潮。1944年,莒南县14万人参加冬学,占当时全县人口总数的56%。
正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治、文化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广大沂蒙人民才在反复比较、体验中,找到了最可信赖的主心骨——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坚定了支持拥护共产党,“跟的共产党走”的信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党组织和人民军队藏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开展了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一度拥有20万人枪的国民党部队在失去人民群众支持后,丧失战斗意志,大部伪化,国民党鲁苏战区于学忠部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不得不于1943年7月撤出山东战场。党领导的山东军民承担起独立支撑山东抗战大局的重任。到抗战胜利之时,山东军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党领导的唯一的省政府。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的山东部分,人口3000余万,占全国解放区总人口的1/3;党员30余万,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4;军队33万,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1/4;歼敌60余万,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歼敌总数的1/3。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沂蒙精神中的“为民爱民”精神修得的“正果”。
二、“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
今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沂蒙精神中的“为民爱民”精神的源头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中。《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共产党人的利益观。中国共产党“沂蒙精神”中的“为民爱民”精神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共产党组织对《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政治立场和利益观的坚定信仰和模范践行。尽管是“沂蒙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升华于解放战争时期“红色精神”,但这一“红色精神资源”却具有永恒的价值,把这一“红色精神”发掘好、总结好、提炼好、传承好,对于共产党人提高免疫力,抵制歪风邪气和不良诱惑,永保共产党人“为民爱民”的本色,巩固执政地位,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为夺取政权而领导人民奋斗的党,变成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在执掌政权的情况下,共产党人蜕化变质的风险加大了,毛泽东同志及时告诫,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追求个人的名位、待遇和享受,在生活困难时期,大家应共克时艰,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不可个别解决。这里所指的生活问题主要是指经济困难问题,而所谓整个解决主要市值工业革命,土地改革,统一的烈士家抚恤办法等。意思是说在生活困难时期,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与广大的贫苦大众的一样的来统一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一定时期应与千百万贫苦大众一样地来容忍一个时期,等待一个时期,不要指望一下子把生活搞好,比别人好。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长子毛岸英。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同志就其某舅父期望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谋取厅长职位给表舅向三立写的信,进一步具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爱民”,不以公权为亲友谋取私利,一心为人民服务的为民爱民情怀。他为舅父如此不觉悟并提出不当请求感到惭愧。他指出,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是由于此: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而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戚,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族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的。这种特别的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途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耄耋之年,亲自担当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殚精竭虑。他提出,我们判断改革成败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最终落脚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落脚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连任两届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以无比朴素的话语,清晰地表达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为民爱民”情怀。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政治本色。
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现实,尽管“为民爱民”是中国共产党对其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但新中国成立来,确有不少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不纯,背离“为民爱民”的人生追求,热衷于为个人、家庭、小集团谋取私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的新生代被充实到党员和领导干部队伍之中,有不少人入党动机不纯,而是把入党、提干作为谋取私利的终南捷径。对于入党动机不纯,党性不纯的人,有的是能够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的,对于那些可以教育转化的,“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即使对那些党性纯正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让其接受“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洗礼,也会进一步激发其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动力。
面向未来,无论时间过去多少年,只要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彻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即只要共产主义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为民爱民”沂蒙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将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中国共产党珍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将之发扬光大。
三、让 “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多年来,社会各界既关心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也关心如何让“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让“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重点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的挖掘、整理、提炼。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已经一段时间了,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沂蒙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沂蒙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沂蒙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沂蒙精神典型人物和事件、党政军重要领导人对沂蒙精神的评价、沂蒙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都有不少涉及。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有的拍成了形象生动的文献纪录片。但在“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的挖掘、整理、提炼还存在很大的改进提升的空间。如在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宣传方面,一定要客观真实,不要任意拔高。再就是要高度重视和加紧口述史的采集编纂工作。建议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党校和各有关单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一个班子,在5-10年内抓这项工作。随着老革命老党员年龄的日渐老龄化,再不抓紧做这项工作,就永远没有机会了。趁现在还有一批当年经历沂蒙地区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还健在,要筹措必要的经费,置办必要的采访设备,筛选一批可接受访谈的对象,组织多路采访团队,尽快投入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为民爱民”沂蒙精神的宣传。沂蒙精神属于沂蒙地区的,也是属于山东和全中国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沂蒙精神教育早已突破临沂干部教育的狭窄范围,进入整个山东干部教育和全国干部教育的课堂。不少党员领导干部都到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接受过现场教育,经历了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但总体来看,沂蒙精神相对于井冈山精神教育、延安精神教育、西柏坡精神教育的国内影响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以其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契合,以其与党的群众路线精神的高度契合,理应产生与井冈山精神教育、延安精神教育、西柏坡精神相媲美的辐射力。在加强沂蒙精神宣传方面,沂蒙精神的诞生地党委政府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应继续努力,中央各有关单位和全国性的高级别媒体也应高度重视,要充分宣传井冈山精神教育、延安精神教育、西柏坡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争取让更多的全国各地的党员领导干部到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或通过课堂、媒体宣传接受沂蒙精神教育,让全国各地党员和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为民爱民”沂蒙精神的洗礼。
三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公平正义,搞好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为民爱民的沂蒙精神,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让人民感受党的温暖,过上好日子。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发展,进一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各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现实问题。
发展是民生的基础,因此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要向改革要动力。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特别是进入改革的攻坚期,要突破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需要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以大无畏的勇于担当的精神,承受改革可能带来的抗拒及其各种风险,要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像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先行者一样,敢于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改革和发展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少数所谓精英的利益。要在改革发展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打破一切有损广大群众利益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要更加注重让广大百姓享受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求学求职方面保证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应着力扭转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通过建立严格的国民收入记录制度,为调节收入分配建立必要的基础制度。要建立更加健全的住房政策,让低收入者和年轻人看到希望。要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加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加强社会安全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免除对社会治安状况、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生态安全状况的担忧。要让社会上的各类困难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和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广大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不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总之,党要始终把提高广大人民的“三感”作为党执政的唯一目标。惟其如此,才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高尚的政治品格,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