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再出发: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征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骆乾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革命老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沂蒙精神的新内涵,开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探索、新实践。

一、沂蒙精神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逐步砥砺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可贵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中,对广大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的农村来说,发扬沂蒙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干部群众克服“等、要、靠”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披荆斩棘,战胜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沂蒙精神的本质所在,它是在实践过程中凝集、提炼和发展起来的,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沂蒙人民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之中。这种恒久不变的品质,是沂蒙人民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做出了全面部署,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沂蒙革命老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困难、风险和外部压力都不少。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更需要通过培育和弘扬沂蒙精神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前提保障和强大的思想基础。因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品质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沂蒙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只要对沂蒙精神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的人,都会感到贯穿其中的精神品格给自己内心世界带来的震撼力,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产生出心潮澎湃的内驱力,从而进一步把精神的力量转化成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是沂蒙人民从朴素的阶级感情中所升华出来的一种政治信念,是沂蒙精神的根本,也是相对稳定的,但其具体的内涵或者说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却是与时俱进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正是这种与时代结合的、鲜活的品质,使沂蒙精神为党和沂蒙人民所继承、弘扬和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主要表现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党与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不断得到完善,突出地表现为党带领全体人民坚决贯彻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甘于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精神不断得到升华,表现为对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的向往,更表现为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品格虽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永远是沂蒙这方热土上最为淳朴和本真的品质,永远是沂蒙精神在沂蒙人民身上最为真实的继承和发扬,永远是沂蒙精神的源动力,激励着沂蒙人民为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而奋斗。

二、沂蒙精神再出发建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成效及有力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村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全面激活革命老区农村发展新活力,为革命老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一)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经济支柱,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早在2004年,临沂市就已启动了红色旅游发展战略,时至今日沂蒙地区在红色旅游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逐步开发了一大批富有教育和革命纪念意义的优秀红色旅游景区。从2004年确立了在沂蒙山区高标准的建设好一批红色旅游区,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具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精品,老区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了一大批红色旅游区,主要有:蒙山红色旅游区、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等。

其次,红色旅游品牌已叫响全国,旅游业成为沂蒙山区的一大特色经济。根据临沂市旅游局的统计调查,国庆期间,临沂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40.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0.59亿元。而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临沂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03.4万人次,旅游收入6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和42.4%;接待海外游客1.51万人次,旅游创汇突破75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6%和42.2%。第三,“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百姓”,红色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临沂市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临沂红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多领域经济发展。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的沂水“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实现产值7亿多元,开发的“沂蒙红嫂”系列旅游产品,也带动了当地餐饮、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目前沂蒙“红色”品牌产品有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当地几十万人走上了致富道路。

(二)以凝心聚力的基层党组织,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沂蒙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科学内涵,这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障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有序的推进,就是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内核。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革命老区的事情,关键也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农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对头的,农村工作的路子是对头的,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上见真章。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必须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新内涵,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乡村振兴大战略,务必强化组织保障,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片面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要定思路、定任务,明确长远方向,搭建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三、发扬沂蒙精神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扬沂蒙精神,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主力军。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发动农民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通过政府引导、干部指导,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让农民唱“主角”,使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真正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家园的自觉行动。

尊重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特别是要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要坚持农民“自主申报”。确定示范点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哪个村庄是否设点由农民群众自己拿主意。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二是坚持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具体怎么搞、采取哪种建设模式、确定哪些建设项目等由农民自己说了算,由农民筹资投劳参与建设新农村。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建设起真正的新农村。

(二)发扬沂蒙精神,必须坚持规划上的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当前,在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实践中,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一些地方往往按照“试点”经验,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地搞乡村建设规划。部分乡镇的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就在公路边拆迁改建,抓房、盖新房,更有少数试点村把作的重心集中于摸得着、看得见、见效快的村容村貌整治上,要求家家户户墙面粉白等,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和做法“墙外雪白墙内摸黑”的“面子工程”,不仅与沂蒙精神大相径庭,也严重违背当地农民意愿,造成农民群众新的负担,引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出现拔苗助长,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

因此,乡村建设在抓住基础设施改善、支柱产业培植、农民主体培育等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强化建设规划,而且规划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切忌将新农村建设成“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的“指标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发扬沂蒙精神,要做好持久建设的准备,切忌急于求成

乡村振兴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远大,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在革命老区乡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和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既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更要注意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宣传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精神和部署安排,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长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一方面切忌急于求成,另一方面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艰苦创业,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落到实处,把各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革命老区的农村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