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研究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朱保锋

摘要: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党政军民深厚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和鲜活体现,也是党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而党心为民、民心向党则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及发展的根本动因。在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必须切实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关键词: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关系新时代

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逐步砥砺淬炼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时代民族精神。这一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曾明确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今天抓好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段话不仅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还指明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更表明了沂蒙精神与抓好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在关联,是新时代更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指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写照。沂蒙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源自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源自党始终为人民而奋斗的自觉意识,也源自人民群众对党的高度信任和坚定信心。历史是现实的向导,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今,中国共产党已执政69年、改革开放40年,所面临的考验和危险丝毫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这一境况,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确保党长期执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和鲜活体现,也是党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群众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更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念兹在兹的最为重要的信念。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洞见到深蕴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伟力,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则将党对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概括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2]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全面系统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 “党的领导工作是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3]。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更是一再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必须牢记“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4]正是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引下,山东党政军民亲如一家,构筑起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共同投身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群体,树立了仰之弥高的伟大精神丰碑。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方面紧紧依靠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真诚服务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山区人民中,120多万人参加支前,20余万人参军参战,9.4万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在“沂蒙红嫂”的掩护下成功脱险,1.9万名伤病员得到了“沂蒙红嫂”的妥善救助。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全省总人口仅4000万人,支前人次就达1100万,另有100万人参军,仅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达18.9万人,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烈士为革命英勇捐躯。在这一时期,山东大地随处可见支前民工的忙碌身影,随处可闻“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东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向贫穷宣战,开山辟路,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改造中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王家坊前新建农业合作社”“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厉家寨”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春潮滚滚的改革开放时期,山东全省上下一致,党政军民勠力同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谱写出一曲曲新时期沂蒙精神的壮美赞歌。在这一时期,勤劳质朴的山东人民在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带领下苦干实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其中,平邑县九间棚的发展之路就是这一时期山东全省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而“九间棚精神”则为新时期沂蒙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这一时期还有无数齐鲁优秀儿女走出山东、服务国家、奉献国家,在支援边疆工作中,一批又一批山东干部接力援藏援疆,把西藏、新疆当成第二故乡,时刻牢记自身使命,奋力助推边疆发展。在重大灾害(灾难)面前,倾全省之力支援受灾地区,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爱心热潮,齐鲁义举八方传扬。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纵使历史风云不断变幻,纵使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沂蒙精神的大旗始终在齐鲁大地高高飘扬,而这一精神也始终在昭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的最大靠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则是我们在任何时期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法则和奥妙所在。

二、党心为民、民心向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及发展的根本动因

沂蒙精神之所以能够在齐鲁大地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齐鲁大地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基因”。这其中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所孕育滋养的“传统基因”,又有革命文化所生发淬炼的“红色基因”,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催生激发的“创新基因”。以“传统基因”“红色基因”“创新基因”为主体的三大“基因”,是沂蒙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综合动因,也是沂蒙精神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在三大“基因”中,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并在之后岁月不断充实发展的“红色基因”,既是有机串联沂蒙精神“传统基因”和“创新基因”的关键一环,也是沂蒙精神形成、巩固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所在。

没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正义革命事业,也便不会产生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为人民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离不开岁月流转中党政军民所经受的血与火、苦与难的考验与淬炼,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赖和对其所领导的正义事业的绝对支持。正是在这种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双向良性互动中,逐步培育成以沂蒙地区人民为杰出代表的山东人民对党所坚持的目标自觉认同、对党所领导的事业自觉参与,对党绝对信赖、坚定听党指挥,紧跟党走、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优秀精神品质。这既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也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发展和深化的要诀所在。

(一)党心为民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前提与基础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和深化,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党心为民,首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的坚持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在于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始终保持并具有先进性的深刻理论根源。诚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具有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持久生命力和恒久魅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这一真理发现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出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结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们一再昭示世人,共产主义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感召和武装下成立起来的。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九十余年的时光流转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这一方精神家园。也正是源于这份对马克思主义近乎执着的坚持与坚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始终致力于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始终将群众视为“铜墙铁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

党心为民,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持与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从来就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行动中,始终将站稳群众立场捍卫群众利益作为践行根本宗旨的正确选择。特别是在捍卫群众利益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的各项活动就是践行根本宗旨的生动实践。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特别是给予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党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维护贫苦百姓利益的活动。其中,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需求就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实在、最为根本的利益诉求。土地问题,不仅是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的核心利益所在,更是20世纪国共两党数十年博弈的焦点所在。20世纪30年代土地专家萧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政权基础是建筑在地主身上,而共产党政权建立在为中国农民分得土地上[5]。正是这一泾渭之分,使得国民党标榜的“天下为公”对广大民众来讲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只是“镜中月”“水中花”,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依托土地改革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刻在了自己的心上,践行到了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之中。

党心为民,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坚持与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是激励全党同志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在这一路奋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群众,始终依靠群众,始终将各个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前行的动力与方向。正是由于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始终没有放弃和抛弃这份初心和使命,所以广大人民群众也始终倚重和信赖中国共产党,而这也恰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能够形成、维持和深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民心向党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关键与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不能真正实现民心向党,关系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能否最终形成、发展和深化。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民心向党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关键与保证。

民心向党,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路线的认可、接受和支持。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华大地拥有了正统“代言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组织所到之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点亮了亿万人民群众心中的一盏盏明灯,使其在黑暗迷茫之时看到了希望,在彷徨无助之时明晰了方向。革命战争年代,长期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的山东人民,一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和纲领路线,就像久旱的庄稼遇到甘霖一般,唤醒了沉睡的革命热情,激发了巨大的革命斗志。 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和纲领路线的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要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压在身上的重重大山,挣脱意识深处的思想枷锁,踢开旧社会旧制度的羁绊,向着光明和自由的方向勇敢前行。一旦群众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党的理论已经为群众所认可和接受,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党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讲到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民心向党,还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与行动的认可、接受和支持。世间没有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爱戴之情,说到底是源于广大民众通过自身的耳闻目睹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党,是真正没有私利的党。同时,党的先进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贯彻落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也需要每一个党员的外在形象和具体作为来加以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名共产党员就好似一个火种、一盏明灯,他们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散发光和热,从而教育群众、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凝聚群众。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他们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认识、接纳进而支持共产党。其中,“满缸运动”就是最为典型的鲜活事例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就是在沂蒙老区广为传颂的“满缸运动”。“满缸运动”,虽然只是简单的扫院子、挑满水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但是触动的却是老百姓的内心,赢得的却是宝贵的群众支持。也正是依靠这些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从群众身边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务群众之所需,从而把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正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继而留下了一个个“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等感天动地的爱党拥军故事。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党心为民是前提和基础,民心向党是关键和保证。只有把我们党建设好,才能建立起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沂蒙精神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三、坚守初心、为民谋福: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选择

沂蒙精神的形成与传承,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真实写照,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的集中体现。这一精神,以其厚重的行进轨迹承载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到临沂考察时所指出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面对长期执政条件下的各种严峻考验,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就必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这个初心和使命的坚持与坚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最大动因,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只有始终坚守这个初心,才能时刻知晓我们是为何而出发,才能明确昭示我们未来该往何处而行进。正是在坚守这个初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断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从一个胜利引向下一个胜利。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春潮滚滚的改革开放时期,抑或是在万象勃发的新时代,沂蒙精神都始终在昭示着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提到的“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因此,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首要的就是全党同志必须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更具体一点讲,就是全党同志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增强为民服务本领,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贡献全部力量。

(二)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立场问题是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联系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历史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也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亲近、由亲近到支持、最终由支持到追随的心路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吸取,但是也有不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更加需要铭记。

在开辟根据地的最初阶段,有些党员干部一度并未完全站在最广大的贫农和中农立场上,从而造成了党在根据地的一些政策空洞乏力,很难起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作用,群众优势无法树立起来,致使根据地面临了“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的危险境地。面对当时的困境,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刘少奇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并停留了四个月。期间,他统一山东党政领导机构,对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以群众工作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重点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一举改变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所面临的困难局面,迎来了党政军民亲如一家的大好生动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才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最终以星星之火产生燎原之势,在亿万中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走上全国执政的地位。反观代表少数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忽视乃至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苦农民的切身利益诉求,始终没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不得不退出在山东的执政舞台直至最终落得“仓皇辞庙”的结局,这也进一步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亘古未变的朴素真理,无论何时都应始终铭刻在心。因此,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毫不动摇地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

(三)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切实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不仅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意识,还必须要有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群干群关系能否真正实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党自身是否具备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才能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拥有为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奋斗的能力和资本。在群众工作本领方面,首先是要具备准确把握群众不断变化的愿望和需要的能力。什么才是群众当下最为迫切的愿望和需要?这是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群众不断变化的愿望和需要,质言之,也就是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是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政治、精神文化生活的总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群体中,群众利益又呈现出差异性。就现阶段而言,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然形成,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诉求,在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也多有不同。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党和政府认知研判社会问题、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给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新时代,要具备准确把握群众不断变化的愿望和需要的能力,就必须提高走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着眼于社会分层、利益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中,加大一线调研力度,深入到不同阶层群众中广泛收集和倾听意见和建议,做到既代表和维护不同社会阶层群众的特殊利益,又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协调好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只有切实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支持和坚定追随。同时,也只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坚定追随,党才能长期执政,才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身处新时代,回望来路,党政军民同心,筚路蓝缕、携手同行的动人场景仍历历在目,“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的感人话语仍声声在耳;瞻望前程,新的号角已然吹响,新的图景已然绘就。只要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就一定能够重塑和再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一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阔步而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2]王志东主编.新时期沂蒙精神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4]丁凤云 黄宏主编.沂蒙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韩延明. 沂蒙精神新探:源流·内涵·价值·弘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6]林学启.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N].学习时报,2015-08-03(03).

[7]高继文. 沂蒙精神视阈下党群关系的建设[J].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第01期.

[8]孙临平. 沂蒙精神是人民的精神[N].人民日报,2013-05-28(07).


[1]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

[2]刘少奇:《论党》,《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4页.

[3]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7页.

[4]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

[5]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