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报刊中沂蒙精神文献整理的提出与构想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刘本森
摘要:沂蒙精神是一种发轫于革命时期沂蒙山区的民族精神。目前学术界对于沂蒙精神的原始文献整理不足。革命年代的《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等红色报刊中存有大量关于沂蒙精神的文献。系统整理这部分文献并加以利用,有助于开拓历史学领域的沂蒙精神研究并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沂蒙精神研究提供素材。尽管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存在搜集不易等困难,但这一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以及广阔的研究前景,值得深入发掘。
关键词:沂蒙精神;红色报刊;原始文献
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沂蒙精神是1989年由山东省临沂地区首先提出的。是年12月12日,《临沂大众》刊发了《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一文,标志着“沂蒙精神”这一概念正式问世。尽管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比较晚,并且涵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但毫无疑问,山东军民共同铸就的沂蒙精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便已经形成,并且在当时便已经具有全国影响和典型意义。而这一时期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内容,无疑是沂蒙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和寄托所在。
正是因为革命年代山东人民所塑造的沂蒙精神的模范性,所以当时国内各大红色报刊对山东人民及其事迹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在今天看来,都属于对沂蒙精神的展示和传播。为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历史、呈现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原貌,笔者拟爬梳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日报》为代表的主要红色报刊,整理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现将该研究的基本思路及若干思考陈列如下,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提出背景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在视察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时指出:“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1]并将沂蒙精神视为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的民族精神。沂蒙精神具体表现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它既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支持与奉献上,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军队、各级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与帮扶上。这种水乳相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是沂蒙精神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所在。
沂蒙精神孕育和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山东。如所周知,山东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抗战的两个主战场之一,[2]山东解放区则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两个主战场之一。山东的革命史是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山东的沂蒙精神,自然是山东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目前学界关于“沂蒙精神研究的成果总体偏弱”[3],“‘沂蒙精神’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4]。在这种整体研究薄弱的大环境下,有关沂蒙精神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等基础性工作更是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近乎空白。
在这种局面之下,笔者选择开展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便在全国具有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力。各大红色报刊对此有很多内容丰富、价值珍贵的记载。
以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拥军支前为例。战争中,山东人民积极支援前线,走在了全国工作的前列,为全国作出了表率。据《人民日报》记载:“山东人民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九月两年零三个月中,先后组织了五百八十余万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前线,担任运输、担架、转移物资、破路、修路等工作”,他们不仅在解放华东中“作了卓越的艰苦的贡献”,而且“有成千成万的民工翻泰山,涉黄河,随军远征中原”,“这是山东的党、政、民具有历史性的空前壮举”。更为重要的是,“山东人民在这个繁重工作中”形成了“可以供给其他解放区参考”的宝贵经验[5]:仅1948年下半年,《人民日报》就陆续刊发了《鲁中创接力辅助担架,节约民力和开支达二十倍》[6]《劳力负担合理人人积极,山东改进支前工作获得经验》[7]《鲁中南实行前后方等价变工,创支前推动生产范例》[8]《领导民工的两种方法》[9]等多篇介绍山东支前经验的通讯。
这些呈现山东革命业绩、介绍山东经验的文献,在建国前的红色报刊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史料价值突出,这些都是沂蒙精神内涵的深刻揭示。因此,整理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是开展沂蒙精神研究、揭示沂蒙精神价值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必要性工作。
第二,整理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是历史学领域研究沂蒙精神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挖掘沂蒙精神在历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开拓历史学领域对沂蒙精神的研究。
就历史学领域的研究而言,沂蒙精神既属于政治史、军事史范畴,又属于文化史、社会史范畴。不过,在笔者目前所见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历史层面或中共党史层面的研究。以读秀和中国知网的检索分类为例,既有成果大多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归类于“历史”学科的凤毛麟角。[10]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对沂蒙精神研究的缺失,是山东根据地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研究的缺失,更是沂蒙精神研究的重大缺失。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沂蒙精神文献的搜集整理,对于推动历史学领域的沂蒙精神研究将会有所助益。以前文所述山东人民支援前线的有关资料为例,这些资料提供了我们研究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多个视角,既有我们已经深入了解的人民群众积极支前的素材,又为我们研究革命时期的中共民众动员机制、行政能力建设史、地方组织建设史提供了基础史料。再以《人民日报》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民兵的资料为例,这些资料数量多并且内容丰富,其中既有沂蒙人民积极参军的资料记载[11],又有民兵斗争方式的鲜活呈现[12],还有民兵斗争业绩的光荣体现[13],可以为革命战争年代的民兵与沂蒙精神研究提供某个维度的充足史料。
另外,根据资料可见,红色报刊中的资料可以提供沂蒙精神形成史、沂蒙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山东传播史、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山东革命斗争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第三,通过沂蒙精神的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可以为沂蒙精神的时代化研究提供素材支撑和资料基础,为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14]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可以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选题、资料和思路。仍以《人民日报》为例,《人民日报》中有很多关于妇女工作的报道:如关于妇女从事生产的《鲁南鲁中滨海等地组织妇女参加生产,仅做鞋纺织所得即可解决十二万人六个月食粮》[15]《沂源娄家铺子妇女下坡锄地》[16];关于妇女支前的《山东广大妇女赶做军鞋军袜》[17]《华东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苏北等区两月内修好公路二千里,滨海妇女一个月碾米四千余万斤》[18]《华东妇女热烈支前,赶制军鞋三百万双》[19]。这些可以为妇女研究提供素材。再如对于音乐领域研究的资料支持:《人民日报》的一则通讯中列出了莒南担运队的文工团为运输队编写的剧本和歌曲名称,剧本有“送郎参加担架兵”“立下大功再回家”“火线抢救”“还乡闺女遭殃”等二十种,歌曲有“勇敢担架兵”“歼灭七四师”等近三十首。[20]这将为沂蒙精神与音乐研究提供素材和思路。
如上所述,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内容丰富、价值突出,能开拓历史学的相关研究,并能为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础。因此,整理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红色报刊”的概念界定
红色报刊一般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报纸与刊物。其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发行创刊于革命战争年代,二是由中国共产党或其周围组织的机关或个人创办并运营。具体到本研究而言,鉴于沂蒙精神的形成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以本研究中的红色报刊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5月15日,时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成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1949年8月1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1947年2月28日停刊,中共中央大型机关报。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5日创刊于延安,1947年3月27日终刊。
《大众日报》。1939年1月1日创刊,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沂蒙导报》与《鲁中日报》。前者创刊于1942年2月25日,系中共沂蒙地委机关报;后者于1943年春以《沂蒙导报》为基础创办,系中共鲁中区党委机关报,1945年9月停刊。
《鲁南时报》与《鲁中南报》。前者创刊于1940年7月1日,系中共鲁南区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2月15日终刊;后者于同年9月26日以《鲁南时报》《鲁中大众》为基础而创,系中共鲁中南区委机关报,1950年4月20日因区党委撤销停办。
《滨海农村》。1945年6月1日创刊于莒南县,系中共滨海区党委机关报,1948年1月22日终刊。
(二)“沂蒙精神”的时空界定
关于沂蒙精神的时间界定,目前各方并无疑异。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又增加了时代性内容。所以,从大的时间段来看,沂蒙精神的时间界定涵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沂蒙精神分别以“积极参军支前”、“战天斗地改变恶劣生存条件”、“加快发展实现整体脱贫”为主要内容。[21]本研究以建国前的红色报刊文献为范畴,所以其对应的沂蒙精神的时间界限为革命战争年代。
关于沂蒙精神的空间范畴。因为沂蒙精神最早是由临沂提出的,所以这一概念似乎被局限在了临沂地区或者说沂蒙山区。在《人民日报》对“沂蒙精神”这一概念的首次报道中,也是如此。199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临沂地区弘扬沂蒙精神的调查》一文,在向全国弘扬沂蒙精神的同时,也因为对“临沂地区”的突出,使沂蒙精神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区域精神,而不是一种民族精神。[22]
然而,沂蒙精神尽管是以沂蒙山区命名的,其地域却绝不仅局限于沂蒙乃至山东。红色报刊中的很多记载可以视为对这一认识的诠释。兹举一例:
【新华社临沂二十五日电】山东各地人民为保卫家乡纷纷送儿、劝郎奔赴自卫前线。鲁中区首批民兵轮战队一万二千人已上战场,尚有十四万民兵正擦枪整装准备出发。鲁南区“八一九”反内战动员大会上,当天即有三千五百名青年自动报名参军。滨海区各地已有一千七百余民兵开赴前线,枣庄各镇三日内即有五十四名居民踊跃参加纠察队,其武装保卫矿区。诸城万余群众于七日集会欢送三百四十八位参战英雄上前线。高呼:蒋介石想给美帝国主义当儿子,来欺压咱们老百姓时,台下群情激昂,一致怒吼:“誓死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接着一个妇女登台说:“蒋介石看俺翻身眼红,要来糟踏俺,俺叫俺两个儿子,五个干儿子都上自卫前线,不打走那些坏蛋就不要回来。”临沂县河东区李庄四村李大娘和王大娘都亲自送儿上前线,再三叮嘱说:“好儿子去罢!不和平你别回来!”乡班高玉衙亲自送他未婚夫上前线,临别时鼓励他说:“打走反动派俺们再团圆!”[23]
这是1946年8月29日刚刚创办三月有余的《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这篇发自临沂的通讯是沂蒙精神的一次鲜活呈现。从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综合报道,所提地域涉及鲁中区、鲁南区、滨海区(如下图所示)。在革命战争年代,鲁中南乃至苏北地区是一盘棋,是华东区的腹地所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沂蒙山区为代表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地处日伪国共四种力量的交织地带,解放战争时期则处于国共战争的一线,然而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沂蒙人民都选择“心向共产党”。这是沂蒙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沂蒙精神是一种突破沂蒙地区的、面向整个华东地区、是全国人民共有的民族精神。
根据以上两个概念的界定,《红色报刊中沂蒙精神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将关注建国前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中共地方党委的机关报《鲁中日报》《鲁中南报》《滨海农村》等,从这些报刊中搜集并整理相关素材。其素材范围不仅局限于沂蒙山区,甚至不仅局限于山东省,凡是发自临沂、属于华东局、报道相关事迹的通讯,都在搜集整理之列。
三、研究路径与展望
(一)研究路径
本研究所使用的文献,是建国前的红色报刊,对这些文献的整理,自然不会有点校注释之类的烦恼,所以整理这些文献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资料搜集,二是资料整理。其难点在第一点,重点在第二点。
从资料搜集上来看,目前学界的数据化工程成绩突出,主要报刊都已经有了电子数据库或者扫描版,利用相对方便。就本研究而言,对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红色报刊,主要获取的来源是数据资源库、图书馆、档案馆。具体来说,建国前三大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资料数据化做的都比较好。其中,《人民日报》有全文数据库,《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有扫描版,所以搜集起来并不费劲。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也有扫描电子版,不过目前的收录并不完备,尚有部分缺失。《鲁南时报》和《鲁中日报》等报纸不仅没有电子版,而且缺失严重、搜集不易,目前可知山东省图书馆存有部分报刊。
从整理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资料的识别、录入和分类。只要报刊清晰且无破损,识别和录入没有困难。稍微麻烦一些的是资料的分类。目前笔者的计划和做法是:先是按照资料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即以不同报纸分成若干编),然后以时间为序呈现所有内容。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不以专题分类。笔者的主要考虑有两个:一是专题不好确定,如以群体划分为民兵、支前、妇女、党的干部等,各主题之间会有交叉;如以事件为专题则同一群体的资料又会被割裂;二是具体内容不好划归主题。兹举一例:在一篇题为《鲁中的兵站工作涌现大批模范工作者》的报道中,提到了兵站工作者、伤员、民夫、医护人员等多位“模范工作者”,的确不易划归到某个专题中。[24]所以索性以时间为序排列,以时间为序,目录中呈现具体篇名,应该可以弥补并无专题分类的问题。
(二)困难与展望
目前来看,整理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料的搜集与获取不便,尤其是地方性红色报刊,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作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所在地,无论是日本帝国主义,还是国民党军队,对这一地区都曾进行过密集扫荡。相较于其他根据地和边区,沂蒙革命根据地当时很多的出版物均遭到毁灭性破坏。加之当时印刷条件落后、资源紧缺,报纸印刷出版数量较少,而且在战略转移时,为了不使一些党的机密被敌人获取,自己还会销毁一部分。以上种种,直接造成了鲁南、鲁中、滨海等地革命历史文献的严重缺失。而这些地区恰恰又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核心区域,当地红色报刊资料中存在大量关于沂蒙精神的历史记载。因其重要性,所以这些报刊是该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需要花费大力气进行搜集。
针对未来的研究,笔者有如下认识和展望:
第一,红色报刊中关于沂蒙精神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根据目前笔者对各大报刊的搜集和初步整理,预计关于沂蒙精神的文献资料集的总字数将达到60-80万字左右。以《人民日报》中的沂蒙精神资料为例,在本研究所涉猎的红色报刊中,《人民日报》属于成立时间比较晚的报纸,且因其面向全国,所以其中关于沂蒙精神的报道数量在各报中并不算多。但即便如此,1946年5月16日至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中和沂蒙人民有关的、能够体现出沂蒙精神的资料,经初步整理数量已达8万余字。《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的规模大体上应该与此相当。《大众日报》应该有数倍于此的资料,《鲁中日报》《鲁南时报》和《滨海农村》如果搜集到位,应该也会有数量不少的报道。
第二,待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完成之后,根据已有资料所呈现的线索,深入挖掘革命年代沂蒙精神文献的其他各种资料,并进行系统整理,将会形成更丰富的沂蒙精神红色文献资料库。这些资料主要包括:档案馆资料、其他文字资料、口述史料。档案馆资料指藏于省市县各级档案馆的相关文献,其他文字资料包括期刊杂志、回忆录、各类文史资料、日记等,口述史料包括对当事人、亲历者及其后人的访谈等。另外,这一整理还包括相关内容的延展,比如对报刊中提到的与沂蒙精神直接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调研和采访等。
第三,完成好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之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建设时期以及改革时期沂蒙精神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之后,沂蒙人民发扬优秀传统,在弘扬沂蒙精神的同时又谱写着沂蒙精神新的内容篇章。关于这一时期沂蒙精神的事迹,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进行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整理相关报刊中沂蒙精神的时代性内容,也是沂蒙精神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研究路径并不复杂,其主要困难在于资料的搜集,其研究价值突出、前景光明,是一个值得持续用力、可以大有作为的研究方向。
四、小结
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是沂蒙精神之根本。沂蒙精神的大力弘扬,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使更多人认同沂蒙精神。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将为这一目标提供资料基础。
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体会到:从时间上来看,红色报刊中呈现出来的沂蒙精神事迹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着力提倡和颂扬的一种典型,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代表;从地点上来看,红色报刊中关于沂蒙精神的大多数事迹,其所在地并非仅仅局限于沂蒙地区。当时,沂蒙地区就是华东局的象征,正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与陕甘宁一样。沂蒙精神是中共华东局提倡和推广起来的,这从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在临沂也可以得到印证。因此,从地域上而言,弘扬沂蒙精神一定要突破沂蒙地区、突破山东省。沂蒙精神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一种民族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刘本森,男,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讲师,中国史系副主任,15589952058,liubensen_1@163.com。通讯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号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50358。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红色报刊中的沂蒙精神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习近平:《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5/c_118286985.htm。
[2]金冲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1期。
[3]曲筱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4]马兆鹏:《“沂蒙精神”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5]新华社:《山东人民两年来支援前线的经过》,《人民日报》1949年2月15日第3版。
[6]新华社:《鲁中创接力辅助担架,节约民力和开支达二十倍》,《人民日报》1948年9月11日第2版。
[7]新华社:《劳力负担合理人人积极,山东改进支前工作获得经验》,《人民日报》1948年12月9日第1版。
[8]新华社:《鲁中南实行前后方等价变工,创支前推动生产范例》,《人民日报》1948年12月13日第2版。
[9]新华社:《华东通讯:领导民工的两种方法》,《人民日报》1949年1月26日第2版。
[10]基于在“读秀”“中国知网”中以“沂蒙精神”为主题词的检索。
[11]《人民日报》中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有:《山东人民纷纷拿起武器,鲁南一月内成立武装五千》(1946.09.28第2版)、《滨海鲁中民兵踊跃担任战勤》(1946.11.24第1版)、《翻身群众武装保田》(1946.11.27第2版)、《鲁中渤海敌后武工队有力支援边地群运》(1947.01.11第2版)、《鲁中人民热烈支援自卫战,六万民兵上前线》(1947.02.24第1版)、《鲁南翻身农民武装抗蒋自卫》(1947.03.05第1版)等。
[12]《人民日报》中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有:《胶济线及鲁南边缘区民兵展开地雷冷枪战》(1946.10.26第1版)、《山东各地民兵广泛开展麻雀战》(1946.08.20第2版)、《鲁中十万群众展开大破击战》(1947.02.26第1版)、《鲁南游击队拥有自动火器》(1947.03.13第1版)、《鲁中人民展开破袭,有力配合主力作战》(1947.05.28第1版)等。
[13]《人民日报》中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有:《章邱县民兵爆炸队毙伤蒋军百余》(1946.08.11第2版)、《胶济沿线我军民联合反击,鲁中胶东歼敌四千》(1946.11.16第1版)、《鲁中三分区地方兵团两月歼敌二千余》(1947.05.24第1版)、《山东大批干部民兵顽强战斗立功受奖,竹庭民夫队七千人立功》(1947.06.23第1版)、《鲁中地方武装一年歼敌九千》(1947.07.04第1版)等。
[14]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2015年8月23日。
[15]新华社:《鲁南鲁中滨海等地组织妇女参加生产,仅做鞋纺织所得即可解决十二万人六个月食粮》,《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第2版。
[16]新华社:《沂源娄家铺子妇女下坡锄地》,《人民日报》1948年7月10日第1版。
[17]新华社:《山东广大妇女赶做军鞋军袜》,《人民日报》1948年12月11日第2版。
[18]新华社:《华东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苏北等区两月内修好公路二千里,滨海妇女一个月碾米四千余万斤》,《人民日报》1949年1月8日第3版。
[19]新华社:《华东妇女热烈支前,赶制军鞋三百万双》,《人民日报》1949年2月19日第1版。
[20]新华社:《华东随军担运队文娱生活极活跃》,《人民日报》,1947年7月18日第1版。
[21]胡晓青:《沂蒙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人民政协报》2017年8月24日第9版。
[22]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临沂地区弘扬沂蒙精神的调查》,《人民日报》1990年11月16日第1版。
[23]新华社:《保卫家乡保卫和平 山东人民踊跃参军》,《人民日报》1946年8月29日第2版。
[24]新华社:《鲁中的兵站工作涌现大批模范工作者》,《人民日报》1946年10月20日第2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