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沂蒙精神业已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沂蒙精神在长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它的解读总的来说较为明显地发生了“四个转向”:从空间看,体现出从沂蒙山区到全省再到全国的转向;从时间看,体现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阶段性转向;从主体上看,体现出从人民群众到党群关系再到党的转向;从领域上看,体现了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政治和文化的转向。十九大报告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沂蒙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对今天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价值和作用。长袖善舞,沂蒙精神的弘扬、对党建的促进作用,还要借助大众传媒传播优秀的影视作品,并就此进行了探讨。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式提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1989年12月12日,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这是“沂蒙精神”的第一次提出。1990年2月2日,姜春云同志到临沂视察时将沂蒙精神高度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1]虽然后来在文字上又有增减,这个表述基本涵盖了沂蒙精神的实质。2011年9月6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了孙守刚、王志东、杨金卫撰写的《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这篇文章将沂蒙精神上升到“山东精神”的高度。2013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展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一重要论断,赋予沂蒙精神以崭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定位,沂蒙精神再次得到升华。走进新时代,沂蒙精神资政育人的价值也必将愈发彰显,沂蒙精神的弘扬,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攀登新高峰,达到新境界。

一、沂蒙精神的四个转向

如上所述,沂蒙精神已经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沂蒙精神在长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它的解读总的来说,较为明显地发生了“四个转向”:

(一)从沂蒙地区到全省再到全国。

从空间上看,沂蒙精神形成于一定区域和空间,但又不局限于一池一地。沂蒙精神产生于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带有一定的区域性,但他的影响是超越空间的。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党政军机关长期驻扎在沂蒙山区,期间所产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统领了整个山东的抗战和解放事业。所以说沂蒙精神以其典型性、代表性来指称山东精神是有道理的。现在来看,沂蒙精神不但是山东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完全能够代表山东精神,沂蒙精神就是山东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山一坡”精神的论述,是对沂蒙精神在中国精神谱系大格局中特殊地位的充分肯定,体现了总书记对山东乃至全国党员和群众的殷切期望。沂蒙精神不仅是山东的,而且是全国的,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谱系当中耀眼的一抹亮色。

(二)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从时间上看,沂蒙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阶段性地体现出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能动过程,目前的重点应当转向实践应用。建国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是沂蒙精神孕育形成的阶段,改革开放主要是沂蒙精神总结提升并理论化的时期。因为沂蒙精神有巨大的包容性,所以在其本质规定下,内容体现出多样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新的形势对沂蒙精神都有不同的解读阐释。新时代,在继续提升的同时,主要进入应用和再实践的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中国梦的实现,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怎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精神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自觉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三)从人民群众到党群关系再到党。

从主体上看,体现了从人民到党群关系,再到党的转向。沂蒙精神早期的提炼和阐释,最初落点体现在人民群众这个主体,“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都是侧重对人民群众的总结和期许。习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提炼概括,形成了向党群关系、主体间性的转向。除了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外,另外一个主体即党凸现出来,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良性互动成为阐释的落点,尤其是践行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以来,这种转向尤其明显,践行是谓语,其主语是党和党员。2014年4月,“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在临沂举办,大量研究党群关系的文章出现。

(四)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政治和文化。

从领域上看,沂蒙精神这个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成果,建国前主要集中体现在军事斗争的胜利,建国后,无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整山治水还是发展商贸,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心是经济。沂蒙人民开拓奋进、敢闯敢干、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临沂期间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这个题词揭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也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在经济建设发挥的作用。

新时代以来,资政育人逐渐成为沂蒙精神核心用武之地。首先是资政,沂蒙精神已经并继续在党的建设等政治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其次是育人,沂蒙精神的研究还会在文化层面和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文化自信、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化人,作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的作用在螺旋式上升之后又回归到文化精神层面。

二、新时代沂蒙精神与党的建设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工程。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主要内涵应当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进行再出发、再阐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对历史上沂蒙党群关系的一种总结和肯定,更是新时代对山东乃至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一种期许和厚望。进入新时代,沂蒙精神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巨大的作用、现实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点题:“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落点就在于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主要在于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大报告中,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提到“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在第十三部分,对今后从严治党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十九大报告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来概括。其中和党群密切相关的有三点:一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弘扬,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作用和意义得以彰显,可以结合十九大精神,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体会和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然后,又分成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6、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7、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8、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对照和结合沂蒙精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能够找到契合点。首先,沂蒙精神的精髓是忠诚。爱党爱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无限忠诚、对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有了忠诚,才有无私的奉献。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总人口420万,直接参军参战20多万人,120多万群众参加支前,10万多名烈士的鲜血撒在这片热土之上。“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

沂蒙精神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像古希神话英雄安泰一样,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才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取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 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得以生存的基础。1942年4月,刘少奇由苏北来到沂蒙革命根据地时曾说过:“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人心向背看作风,作风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老百姓认识和评判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就是看其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核心还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沂蒙精神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体现了党群血肉相连的精神面貌。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大字,两个主体,即党和群众。生动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沂蒙人民铁心跟党走”的军民鱼水之情。这里存在一个因果关系,互动关系。所以不可避免要回到沂蒙精神的形成,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群众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忠诚于党,为什么新时期仍需要强调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四个意识”。这需要追溯到《共产党宣言》,追溯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谋解放,爱护群众利益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的初心所在,这是一种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革命年代,党选择了人民,人民也选择了党,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和党心连心。他们用血与水,生与死铸就了铜墙铁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市场环境下,乱花渐欲迷人眼,社会上很多人重物质层面的享受,而缺乏精神的信仰。部分党员不信马列信风水,不为人民而为人民币服务。对一个政党来说,如果它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想信念,就会蜕变为一个堕落的不进取的政党。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要更加坚持弘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的修养。

新时代,在决胜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沂蒙精神仍然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续发扬光大。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实干干净担当,带领群众致富,过上美好生活。而另一方面,作为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人,需要继续保持祖辈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干事创业。有了这样的精气神,才能实现伟大梦想。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今后,共产党人要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政治本色。真正做到“两个务必”,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弘扬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落点是党群关系,党群关系中,重点在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4]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崇高的理想,不忘初心,永葆本色,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拿最高的标准一以贯之来要求自己。

四、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影视传播

影视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影视文艺精品是抢占舆论主阵地的有效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载体。 围绕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和传播,出现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南征北战》《红日》《红嫂》《孟良崮战役》《新沂蒙颂》《沂蒙》《沂蒙英雄》《斗牛》《沂蒙六姐妹》等,尤其2009年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和2008年的电视连续剧《沂蒙》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据统计,《沂蒙六姐妹》累计票房达到 1111 万,电视剧《沂蒙》仅在爱奇艺网站的播放量就达到 3035 万次。

除了电影电视剧,还有纪录片。关于纪录片,列宁有过“形象化的政论”的观点。这个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被过度解读和消耗性使用,造成充斥“上帝之声”的单一政论片模式。现在来看,这个观点的关键词在于“形象化”,而非“政论”。对于政策的构建和解读,从社会分工来看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对影视工作者来说,要点在于“形象化”。

(一)影视传播,必须面向大众,让多数人听得懂,看得明白,才能产生共鸣和感染力。所以,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将理论语言转化为鲜活的影视语言,用更亲切、更生活的口语讲述,进行融媒体的大众化传播,而非小众、曲高和寡的传播。

(二)要重视口述历史,一批当事人正在无情地老去。应当有紧迫性,和时间赛跑,抓紧抢拍一些重大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口述自己见证的历史,让历史多一个视角,也让他们在影像中永生。

(三)要故事化,讲好中国故事。故事化就是要增加戏剧性,在尊重生活的基础之上,提炼架构矛盾,使剧情在矛盾的力量之下推动前进,产生一波三折的过程,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四)塑造情感与形象,努力塑造个性鲜明、富有情感的人物形象。这就需要影视作品充分发挥影像的视听语言,充分发挥影视作品视觉文化的优势,将过去的红色历史复活,具象地活泼坡地展现给大众,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五)在影视创作中还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过度娱乐化,反对戏说风,反对解构经典。作品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以符合历史的、美学的标准。

总的来说,在党群关系的框架下,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落点和重点在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这和习总书记强调的“两个务必”,提出的“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教育”,“八项规定”,“从严治党”是一脉相承的。过去,沂蒙精神已经达到了党群“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境界,要进一步保持和提高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首先还要从党自身做起。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是净化党内精神生态的重要手段和法宝,在新时代,更要自觉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抓铁有痕,踏石有印,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1]李锦.从沂蒙精神的起源与提出看其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N].临沂日报,2014-6-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同上

[4]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