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希伯,1897年6月13日生于克拉科夫(原属奥地利,现属波兰)。后到德国读大学,参加过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医药部门工作,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被捕入狱,战后获释。加入德国共产党后,他在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等地报社工作,并以海因兹·莫勒为笔名,在德国、英国和美国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此后,他去过苏联,见过列宁和斯大林。
1925年至1927年,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与弗·林哈德一起,担任英文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曾发表过《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等文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而离职,回到欧洲。翌年2月,他在柏林以“亚细亚人”的笔名,用德文出版了《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一书。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中国革命,并宣称:“这本书献给这次革命及其英勇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1932年秋,希伯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他和一些外国人成立了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美国医生马海德、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等,都是这个小级的成员。这期间,他在德国《世界舞台》上发表了《殖民地中国》一文,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和蒋介石镇压革命的行径。1934年,希伯一度回欧洲,半年后再来中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的反战反法西斯运动。他多次发表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指出英国对日妥协和美国两面政策的严重后果,明确提出组织反侵略阵线的主张。
“七·七”事变后,希伯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文章,还到处筹募、购买医疗用品,由他化装成德国医生,他的夫人秋迪女士化装成护士,送往敌占区新四军交通站。
1938年春,希伯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和协助下到了延安,毛泽东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并进行了恳谈。1939年二三月间,他又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和叶挺将军,听取过周恩来同志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3月14日,新四军军部欢送周恩来西上,希伯应邀参加,合影留念。回到上海,希伯撰写了一批关于新四军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报道,先后发表在一些欧美报刊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希伯先后在《美亚评论》发表了《叶挺将军传》和《中国的内战磨擦有助于日本》,指出蒋介石的反共活动,最终将使国民党中国置于日本统治之下。这年5月,希伯偕夫人秋迪到苏北采访,先后会见过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同志。他把采访所得,整理成一部约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还写了《在日本战线后面的新四军》等报道。
为了向世界人民报道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英勇抗战的事迹,希伯于1941年9月间,在新四军的护送下,由苏北到达山东滨海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与罗荣桓、朱瑞和黎玉等同志会面,山东党政军机关和民众团体于10月4日举行盛大茶会欢迎他。他在会上表示:“一定把亲身经历的一切事情,真实地报导给全世界人民。”希伯在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每天都忙碌地进行采访。他访问的对象非常广泛,既有八路军指战员、各级地方干部,又有普通群众,他甚至访问了一些日本战俘,参加了各种集会,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先后写出了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两个长篇报告。他在文章中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1941年11月初,日寇纠集了5万余众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残酷大“扫荡”。在紧张的反“扫荡”战斗中,部队有时连续行军近百公里,一天打几次遭遇战,希伯不顾疲劳,仍随时执笔为文。部队首长考虑到他的安全,曾几次决定护送他到安全地带去,都被他谢绝。
5日,日军3万余人,配有飞机、大炮、坦克,向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沂南县留田村合围,情况十分紧急。在罗荣桓政委的指挥下,我方领导机关由特务营掩护,利用夜晚从留田朝着敌人的大本营临沂城方向突围,结果一枪未放,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安全到达费县东部黄埠前。希伯亲自参加了这次突围,他不顾一夜疲劳,立即写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通讯,发表在《战士报》上,文章盛赞罗荣桓政委指挥“神奇”,对敌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
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二梯队,在东蒙山中的大青山与敌人遭遇。日军一个混成旅将我二梯队重重包围。当时我方仅有一一五师一个连,其余都是战工会的干部和抗大一分校的学员,还有一些地方干部和民兵,我指战员和蒙山独立支队同敌人展开了决死战斗。希伯也和大家一样,英勇顽强地持枪射击敌人,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