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刘炎.jpg

刘炎,原名刘安焕,曾用名刘炳生、刘本初。1904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孙水坡刘村下庙湾一个贫农家庭。1925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湘西大地,年轻的农民刘炎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并参加了农民协会,被选为委员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炎听从组织上的召唤,到武昌参加了国民党政府的警卫团。7月,警卫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向江西转移。驻防修水时,刘炎经宛希先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9日,刘炎随警卫团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此后,“三湾改编”时,起义部队由原来一个师的建制缩编为一个团,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前委还决定将支部建立在连上。刘炎当时被编在一营二连一班任副班长兼任党的小组长。

1927年10月27日,刘炎跟随部队到达茨萍。刘炎所在连队的连长、副连长和党代表因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都当了可耻的逃兵。刘炎挺身而出,带领战士坚持战斗,巩固了连队。毛泽东同志深入连队,了解到刘炎在起义前后的表现,就把他提为排长。不久,刘炎又被提拔为副连长兼连党代表。翌年,朱德、陈毅的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工农红军第四军),刘炎所在的一营二连编入四军序列。1929年12月刘炎作为代表出席了“古田会议”。1930年6月,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红三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刘炎由连政治指导员直接晋升为团的政治委员。

1931年5月至9月,刘炎先后随部队参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立下了卓著的战功,被任命为六十四师政治委员,粟裕任师长。下半年,当选为由毛泽东任主席的湘赣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

1934年10月,刘炎和他所在的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参加了长征。途中,他长时间负责民运部的工作,组织人员筹集军需,监督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安排伤病员,工作做得很出色。1935年11月,刘炎担任地方工作部长。1936年2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1938年,刘炎到新四军第一支队担任政治部主任,跟随支队司令员陈毅带领部队挺进江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夏之交,刘炎率部到达丹北,配合管文蔚部打下了扬中县城和江北通往苏北的战略通道,和叶飞率领的东进纵队互相呼应,扩大和巩固了丹北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奉命合并,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刘炎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7月下旬,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改称苏北指挥部。新四军北上后,江南地区形势恶化,群众十分不安。再次紧急关头,刘炎奉命回到江南。这就是新四军历史上所说的“刘炎三下丹北”。刘炎在江南和其他党政军领导同志密切配合,成立了丹北地区行政公署和军分区,建立和发展了各级党的组织和革命组织,巩固和发展了江南革命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刘炎被任命为第一师政治委员兼苏中军区政治委员,师长为粟裕。1942年初春,刘炎积劳成疾,被送到上海治疗。生活艰苦朴素,医疗费用也力求节约。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了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的黄花塘。

1946年6月,蒋介石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新四军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进行战略转移。刘炎扶病随军到达山东解放区。这年秋末,他的病情日益严重,仍孜孜不倦的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和报纸文件等,直到生命垂危之际,仍然非常关心战争形势和党的事业。他常常对从前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前方打仗繁忙,你们不要回来看我。你们能为党多做贡献,我就非常高兴和满意了。”

1946年11月20日,刘炎在沂南县西桃花村溘逝,时年42岁。他临终前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这次我即使死去,心情还是坦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