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摘要]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大地因为先进思想的指引,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坚定跟党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形成了对敌斗争的磅礴伟力。沂蒙根据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具体表现在加强干部学习、给人民最大的利益、善于使用宣传方式及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沂蒙 大众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的重要机制,是贯通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一根红线。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成为强大物质力量。回望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根据地,正是在先进理论的武装指引下,一批信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高举中国共产党这面旗帜,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大,出生入死,前赴后继,百万沂蒙儿女铁心向党、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投身滚滚革命洪流洪。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形成了对敌斗争的磅礴伟力。沂蒙根据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加强干部教育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大众化的核心要义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有计划培养大批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并且指出抗日根据地都要大力举办干部学校,说“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1】山东作为当时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无论是干部队伍的人数,还是理论素质都急需提高,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山东加强干部的教育学习。
1.兴办干部学校
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缓解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中亟需干部的处境,先后创办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鲁西政治干部学校、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等干部学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军事政治人才。其中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即岸堤干校)自 1938年 6 月到 1939 年 6 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举办五期学习班,培养干部 3000余人,培训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民运、财经等方面的干部,为山东乃至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等都曾在“岸堤干校”指导革命工作,组织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党校成立,至1939年12月,共培训学员4期,毕业学员主要输送到党政军等不同岗位。
1939 年 4 月,山东根据地兴办鲁迅艺术学院,学校分为戏剧、音乐、绘画三系。设立三个教学内容:首先,艺术学校服从整个的抗战活动,创造出抗战的艺术堡垒。其次,坚持把游击战争充分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再次,造就一批担任文化娱乐工作的干部。【2】艺术学校出来的干部,通过文化娱乐工作,把党的主张变为沂蒙人民的自觉行动。
1940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改为鲁中区党委党校。12月,山东分局成立高级党校。随后,各区党委、一些地委、县委也创办了党校。山东抗日军政干校于1939年11月间与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合并。1940年1月上旬,抗大第一分校抵达鲁中沂蒙山区,3月即开始招生。6月抗大一分校改为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下辖3个分校。从 1940 年到 1944 年,抗大一分校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办了第二至第五期,培训了军政干部一万多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军事人才。
2.强化理论教育
1940 年 2 月,《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规定,“各级党校的基本任务是在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来教育干部。山东分局针对新党员较多的实际状况,提出要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因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3】,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山东分局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系统阅读马列主义论著及有关政治、军事书籍,一般党员要学习政治通俗读物,所有党员要结合实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1940年6月,朱瑞发表文章指出“开展党内普遍、深入、自动的马列主义教育和学习,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党的最基本方针”,要求对党员干部进行“历史的传统教育”,号召在党内开展自我批评和“反左、右倾倾向的思想斗争”,强调反对剥削腐朽的思想意识和情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理论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42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规定干部业务教育的内容以中央规定的业务教育、文化教育、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为范围,学习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的共产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建论文选集、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调查研究的决定、整顿三风的指示及朱瑞同志报告提纲、杨尚昆同志关于华北党的建设问题、朱瑞同志关于山东党的建设问题、山东分局扩大会议的决议等文化教育的内容要设中外史等。【4】不久,刘少奇来山东后,向山东广大干部作了《关于山东工作》、《群众运动问题》、《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改造政权问题》、《党内斗争问题》、《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思想方法问题》、《关于财政粮食问题》等个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刘少奇同志以其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科学的唯物史观,结合山东的实际,,全面阐述了关于党群关系、斗争策略、政党、政权、思想工作方法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与方法,给山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了一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
3.实行开门整风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毛泽东指出:“整风运动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整风就是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山东根据地在当时条件下,把干部教育与整风运动结合起来。1942 年 5 月 8日作出了《中共山东分局关于执行中央整顿‘三风’指示的决定》,要求“各级党校及训练班也要把它列为主要课程之一”。
整风运动首先在抗大一分校开展起来,除了开展军事教育和生产教育外,政治教育的内容被增加其中,包括:学习整风文献、对照检查、整顿思想作风等。在一场整风运动中,令抗大一分校的广大师生得到了巨大的锻炼,他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改革教育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5】
1943 年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做出了《直属系统整风学习计划》,详细制定了整风学习计划。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转变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全党也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了保证整风运动与干部教育有效结合,山东根据地要求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培训中来,同时在现有基础上鼓励更多的高级别干部参与培养和学习,以保证干部教育内部自上而下有效的“打通思想”。这一要求也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成效。1944 年 11 月 20 日《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党校第六期干部学习的决定》中总结:党校第六期学生已扩大到三百多人,并抽调三分之一的地委一级以上现任干部受训,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非过去各期可比。其目的不仅在于一般地进行整风学习,借以提高干部资深的理论修养与工作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它去逐渐的改造学员与干部的思想、领导作风(思想方法与实践方法),使它真正成为建设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统一的山东党的积极因素。【6】
(二)给人民最大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大众化的实践保证
革命的终极价值和根本动因,是利益。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曾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党代表和维护群众的一个重要内容。山东党组织十分重视群众生活问题,通过改善民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供了实践保证。
1.开展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一项特殊政策。1940年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审议通过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确定“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11月,山东根据地公布实施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但“双减”政策在沂蒙落实不够,力度不强,效果并不明显。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做。”【7】根据这一指示,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并对运动开展的方法、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办法就是“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当时选取临沭、莒南为试点,试行成功后辐射到整个山东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蓬勃开展,改善了沂蒙人民的生活,沂蒙人民从党的主张中认同了为自己办事的中国共产党。
2.实施精兵简政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在这两年里,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实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对其占领区反复“清乡”,对游击区和根据地实行大规模轮番“扫荡”,根据地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克服困难,减轻群众负担,1942年2月,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决定》,提出:“精兵简政这一正确的方针,是适应新的战争环境和执行新的战斗任务的唯一指导。”《决定》进一步指出,当务之急在于紧缩编制,减少单位,要把区以上各级机关的脱产人员控制在居民总人口的1%。同期召开的山东分局、115师和山纵联席会议也作出决定,将三大机关由1万人精简到3500人。这年秋天,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次精简,山东分局机关由180人减至不足50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与滨海专署合署办公,人员缩减1/4,山东纵队后勤机关并入115师后勤机关,缩减至200人。山东解放区共计经过三次精兵简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脱产人员占基本区人口的2.4%,低于3%的标准。
3.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恢复和发展根据地经济,1943年10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开荒种地,帮助群众耕种、收藏的大生产运动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军队、机关人员一齐动手,从事生产劳动,夏天开荒种地,冬天挑担贩盐,白天养猪种菜,夜间纺线织布,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人民政府还办了压花厂、造纸厂、卷烟厂、沿海地区办起了盐厂,大的集镇成立了供销社,小村小店成立了供销组,集市贸易非常活跃;政府还加强了工商管理工作,制定了贸易税收政策,促进了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的物质交流,根据地通用的“北海币”价值稳定信誉高,同敌占区物价飞涨,伪币贬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彻底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加快了根据地的建设。
4.开展救济事业
由于长期残酷的战争破坏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山东根据地、解放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田地荒芜、瘟疫横行、饥民嗷嗷待哺,成千上万的难民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了有效开展救济工作,山东根据地、解放区成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和临时救济组织,设立专门救济款项专款专用。同时,号召党政机关捐款、民间群众捐款,并积极争取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重点做好灾荒救济、难民救济、医疗救济、失业救济、贫困救济及老弱孤独的安置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拥护。
5.实行土地改革。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明确指出:“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目前的群众运动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1946年5月中旬至6月初,华东局根据中央《五四指示》,召开会议制定土改工作方案。9月11日,华东局发出《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土地改革运动迅即遍布山东解放区。到1949年上半年为止,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历史性任务,在山东历史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伟大转变。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强调“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总书记的这段话道出了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形成逻辑,更是深刻道出了为民谋利谋幸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沂蒙群众的精神生命。
(三)善于使用宣传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本身来说厚重严肃,为了实现“最高限度的理论”=“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目的,必须借助有效的宣传方式,山东根据地高度重视理论的通俗化宣传。
1.使用群众语言
黎玉在1943年10月山东分局群工会上,提倡宣传语言群众化。他说:“不要学驴叫,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切实执行毛泽东同志‘学习言语’的指示,学习各种语言中,特别是人民的语言,要用功;学习人民的语言中,又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语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宣传教育群众。”根据地的宣传工作处处体现群众语言。如在口头宣传上,创造出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等群众语言的口号;在报刊宣传上,“恣得不得了”、“干就好上干”等地道沂蒙土话比比皆是。领导人讲话稿的语言也是如此,像1941年5月朱瑞在鲁南妇女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开篇称呼就是“各位老大娘,各位大嫂子,各位大姐,各位姊妹”,亲切朴实,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在诗歌、戏曲等宣传中,群众方言也处处可见,像一首批二流子、懒汉的诗写到“养个猪会踹圈,养个鸡会下蛋,养个狗会把家看,养个蝈蝈会叫唤,养个二流子什么也不干,急瞪眼珠子干吃饭,东边转了西边转,转来转去胡捣乱。”如此通俗朴实的诗歌,沂蒙百姓间传唱的还有很多。党的主张就这样春风化雨般融入广大群众的内心,引起共鸣,获得认同。
2.娱乐宣传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革命战争年代,山东根据地贯彻这一指示,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宣传教育群众中的重要作用。
剧团演出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方式。山东根据地成立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鲁中南文工团、鲁中南区党委歌舞团、滨海军分区宣传队、沂蒙国剧社、战士剧社等党政军文艺表演团体,并深入干部群众中进行大规模的抗战宣传活动。同时,沂蒙根据地的许多村庄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剧团。据统计,1944年,仅莒南县农村剧团就达110个,演员达3000余人,排演了2000多个节目,观众达10万余人。1946年7月2日的《大众日报》报道:“莒南文化翻身秧歌剧普及全县,全县剧团发展到208个,不仅在本县,还到苍马、日照、东海、临沂等地演出,879个村庄正走向文化翻身的道路。”当时,有一首在莒南颇为流行的歌谣唱到:“从洙边到大店,村村锣鼓响,庄庄有剧团。”这些剧团的文艺活动,多是配合农村的具体工作来进行。在“动员参军”运动中,《木兰从军》和《打渔杀家》等成为重点演出曲目;在“优属”活动中,《抗属真光荣》深受欢迎;在“双减”斗争中,《谁养活谁》很具代表性;在大生产运动中,《郑信开荒》被多次上演。这些演出内容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群众深受教育与启发。
歌咏是根据地宣传教育群众的重要方式。各剧团、宣传队每到一地,就开始教当地群众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歌曲很快响彻沂蒙大地,出现了青年、妇女、老人、儿童争相学唱抗日歌曲的景象。1996年9月出版的《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文艺史稿》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就是极偏远的地方的妇女儿童,每人都会五六个救亡歌曲,每一个集会,互相挑战唱歌成了不可缺少的项目。”根据地嘹亮的歌声唤醒和动员了千百万沂蒙民众。
3.报刊文字宣传
报刊是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级报刊,也是中国共产党现有党报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大众日报》发刊词明确宣誓“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为他们的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1940年1月1日,《大众日报》创刊1周年之际,毛泽东亲自为创刊周年纪念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自觉,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大众日报》秉承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同时又密切联系群众,对读者进行时局教育与引导,忠实报道群众抗日热情,激励干部群众的革命斗志。根据地各级党组织还创办了 20 多种报刊,如山东分局的《齐鲁文化》、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前卫报》、鲁西北的《抗战日报》、清河特委的《群众报》等等。大量进步报刊的出版和发行,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抗战宣传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有利的舆论环境,抵制了敌人的言论反攻,反击了日军的文化侵略。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纷纷成立印刷机构,出版、翻印了大量进步书籍,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的需要,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力。
(四)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大众化的有力抓手
马克思主义要被广大群众掌握,群众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否则,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只能成为空洞的、没有内容的、生硬的教条与公式,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把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要的程度”。
1940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陈若克,在联合大会上的报告《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中说“今天山东的妇女已了解了不识字的苦处,因此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经过我们教育以后,她们懂得了抗战二阶段,懂得了投降妥协就是亡国,认清了汪精卫是个大汉奸,同时也认清了只有抗战到底,团结到底才有出路,才能摆脱亡国奴的命运。【8】通过进行政治教育向民众灌输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这是根据地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不仅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更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深入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
沂蒙根据地以动员和组织民众为出发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16岁至50岁的成人教育纳入学制系统。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对群众教育做了具体规定,根据地各县、区、村均建立了冬学运动委员会,以村为主体的冬学运动在沂蒙根据地蓬勃开展。学习时间一般是从1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2月结束。冬学运动提出“以民教民”的学习口号,要求“每个识字的都能教人,每个不识字的都有人教”,在实践中,群众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如夫妻、兄弟、姐妹互教互学。在学习内容上,各地教材把识字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如沂南县的冬学教材写到:“参军,支前,打鬼子;保国,为民,保家乡”,“合理负担要办好,全靠大家自己搞”。
冬学教育最常见的形式是夜校和识字班。其中“识字班”按年龄、性别编班,所有班级中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识字班的教材针对女青年的特点,不但教姑娘们学习“婚姻自由,破除迷信”,也教姑娘们学习“日本要灭亡中国,我们必须持久抗战”的道理。三四个月下来,女青年不仅能认识“路条”,还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教育。有一次,香港几家报社的记者在莒中县采访了一个村庄的几个“识字班”,发现这些姑娘不仅粗通文墨,而且还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政治术语阐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批判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表达她们对建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愿望。记者们无不感到惊奇,这是他们在国统区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事情。【9】
据《大众日报》1941年3月7日报道,沂蒙山区己有冬学600处,学员18462人;识字班225处,学员4502人,【10】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新气象。日益觉悟的广大群众,开始走出家门,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了自身解放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她们积极拥军支前,送郎参军,做军鞋、碾军粮、抬担架、救伤员,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乐章。
为克服冬学冬办春停的缺点,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于1944年2月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逐步将冬学改办为经常性的民校。至1944年底,沂蒙专区将1798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学员达12.5万人。抗战胜利后,山东省政府于1945年10月发出《关于冬学运动的指示》,提出“文化翻身”的口号,沂蒙大地涌现了一批农民教育的典型。沂南青年高洪安即是其中的代表。高洪安常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多次被评为学习模范,1946年春出席了鲁中区“三模”(学习模范、教育模范、办学模范)大会,被评为鲁中学习模范第一名。
山东根据地的群众教育运动,不但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而且极大提高了民众的觉悟,沂蒙民众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最彻底的爱国主义政党,是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而战斗的政党,对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品格产生了强烈认同。沐浴了春风春雨的沂蒙民众,竭尽所能营造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奉献给春天,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革命先烈血洒疆场。硝烟弥漫的战场,独轮车车流滚滚,担架队浩浩荡荡,沂蒙人民在参军参战中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在拥军支前中表达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淳朴的沂蒙人民,就是这样向“为老百姓办事”的共产党表达着深情厚谊。
总结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大众化的经验,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问题的关键在于着眼于当下社会历史现实,带着时代问题去思考既有的理论,进而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和道德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526
2.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四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6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875
4.山东省档案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州选编(第八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235-242
5.张春志.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历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55)
6.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三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88
【7】山东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 252
【8】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217
【9】王冠卿,倪善荣.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J].临沂师专学报,1996(1)
【10】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临沂百年大事记[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41
作者信息:陈燕红,女,临沂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电话:13305399995;邮箱:cyh9995@sina.com;通讯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6-1号,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