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沂蒙精神产生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时新华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沂蒙精神在其生成过程,一方面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民战争中体现了党对人民的热爱与支持;另一方面,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在对人民无私热爱中盈得了沂蒙群众的衷心拥戴。新时代我党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则是沂蒙精神深入发展的持久动力之源。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沂蒙精神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沂蒙精神在其生成过程,一方面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民战争中体现了党对人民的热爱与支持;另一方面,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在对人民无私热爱中盈得了沂蒙群众的衷心拥戴。新时代我党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则是沂蒙精神深入发展的持久动力之源。

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沂蒙精神,和任何一种伟大精神产生一样,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沂蒙大地,地灵人杰、历史悠久。东夷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曾经在此发端兴盛。沂蒙大地名人辈出,这是沂蒙精神产生的自然人文原因。另一方面,沂蒙精神生成的历史过程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人民群众中实现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党让广大沂蒙群众成为革命的主体及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则构成了沂蒙精神产生的前提。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我党的早期活动家、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就在山东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无数先烈们的影响下,一批批优秀的沂蒙儿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通过各种形式到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始,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一直到建国前夕,沂蒙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成功的经验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根据地建设中放手发动群众,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视群众为革命的主体,形成了根据地军民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

1941年到1942年,日寇对山东根据地进行了万人以上“扫荡”9 次以上,千人以上“扫荡”70余次,山东解放区被大量包围分割,根据地范围严重缩小,生存面临严重困难。为加强党对山东根据地的领导。1942年,党中央派刘少奇同志到山东根据地指导工作,他认为群众工作是山东根据地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工作,并指出:“在山东根据地中没有妨碍群众工作发展的客观原因,群众工作所以最落后,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主观上忽视群众运动的结果”。[2]刘少奇认为,群众是否广泛发动起来,是我党能否坚持山东抗战并逐步取得对敌优势的关键;而发动群众的中心环节,就是减租减息工作的真正开展。因此,“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来做。要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都来抓”。[3]刘少奇来山东指导工作统一了山东根据地军民的思想,特别是在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等中心工作方面达成了共识。

1942年,山东分局做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既肯定了群众工作的成绩,又分析了群众工作中的不足。1943年8月,山东分局在《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中,对党群关系建设进一步总结了经验教训,指出“群众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故斗争的胜利,取决于群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基本群众的动员与组织工作,必须把我们的抗战事业放在千百万有了觉悟,有了优势的群众政治基础上,我们才有了依靠,我党我军才有战斗力,根据地才能巩固,我们才能胜利。”[4]这说明,山东分局党的领导干部开始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真正将群众路线作为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原则。

由于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山东抗日根据地很快扭转了被动一度出现的不利局面。党的各级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到1943年,山东根据地62%的村庄建立了群众组织,有组织群众占根据地总人口的32%。到1944年末,根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各群众组织的人数为:农救会133. 6万人,工救会15万人,青救会36万人,妇救会131万人,儿童团88. 7万人。全省合计有组织的群众为404. 2万人,占根据地人口的26. 55%。[5]山东的革命力量也随之迅速发展壮大,到1945年,山东根据地共产党员人类由不足2000人发展到近20万人;军队由零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71万人。还有自卫队200余万人。党员、军队和民兵分别占全国我党、我军和民兵总数的五分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共产党领导的19块抗日根据地中唯一的建制省,也是其中唯一的一块主要依靠地方党组织的力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省级解放区。

党的群众路线是连接政党先进文化与沂蒙人民首创精神的桥梁。通过群众路线,我党可以实现其宣传、吸引、凝聚、团结、教育群众的任务。对群众而言,通过党坚持的群众路线,可以进行救国救民真理的辨别,以最终选择哪个党派上台执政、代表自己的利益。沂蒙精神萌发于抗日战争的特殊岁月,生长于国人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时期。革命年代,作为在野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以良好作风,赢得根据地群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拥护;建设时期,如果想长期执政的话,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群众路线,继续牢牢抓住民心、凝聚共识,团结亿万民众逐步建设富裕、美好的新国家。沂蒙精神体现的是共产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是军队和民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可以说,离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根据地社会化这一环节,沂蒙精神不会自发形成,缺少了沂蒙人民的独立创造,沂蒙精神也不会具有地方特色。

群众路线的正确贯彻执行、革命思想的传播、抗日力量的壮大,为政党文化在山东根据地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孕育于抗日烽火之中的沂蒙精神的产生也成为必然。在革命年代,沂蒙人民坚定的选择了共产党,不畏强暴、拥军支前。根据地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800里沂蒙大地,先后埋下6万忠骨。在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则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涌现出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的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一批先进典型,集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老区人民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建起了江北最大的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奇迹,开创了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充分展现了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存在的革命党、在野党,要想获得革命成功凝聚民心是其首要任务,而关键就是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接受、认同本党的政治主张,事关政党的生死存亡,这是政党文化在群众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对于饱经战乱之苦的近代中国民众而言,在缺乏民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会用朴素的内心好恶表示自己的拥护与反对。他们会在各政治派别的现实表现中进行最终的选择,这种选择凝聚了广大群众对自身现实生存利益的思考,也凝聚了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这是一种类型的政党文化被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在对人民无私热爱中盈得了沂蒙群众的衷心拥戴。

首先:把群众生活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东党组织一方面深入全省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开辟抗日根据地;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在一些较稳固的工作中心区域或已初步形成根据地的地方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山东抗日根据地总计有50%~80%的村庄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增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减租地亩583729亩,减租粮20684706斤,减钱租8213292元,要回地6739亩;减息粮11372613斤,减息款3667075元,要回地10289亩;增资粮14495413斤,增资现款3777973元。[6]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组织起来,投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洪流。

其次,为减轻人民的负担,山东根据地影响党中央的号召,于1942年春到1943年春,开始了三次精兵简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前后共精简了3万余人(不包括冀鲁边及鲁南两区)。占原有脱产人员的27%。党的机关人员精简约52%,政府机关人员精减约46%。通过精减,紧缩了机关,切实减轻了人民负担。[7]

再次,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1943年10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开荒种地,帮助群众耕种、收藏的大生产运动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军队、机关人员一齐动手,从事生产劳动,取得了巨大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自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共开荒和扩大耕地70余万亩。1945年根据地粮食增产6亿多斤,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151.3万余亩,棉花产量达32.8万余担,为抗战胜利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此外,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组织深入开展了拥政爱民活动。八路军各部队认真贯彻党的宗旨,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自觉维护群众利益,每年都组织开展反掠夺斗争,保护群众夏收秋收,还充分利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兴修水利、耕种收割。敌人“扫荡”时,则冲到前面,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据统计,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八路军就解救群众1.9万人。[8]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团结最广大群众抗日救国,夺取全国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为全国越来越多的爱国人士所熟知。在政党文化社会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民意支持。

全国群众特别是根据地的群众,从我党为群众谋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切实利益的诸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的亲人,只有党领导的军队才是人民自己的军队。在反复的对比抉择中,正义的天平逐渐倾向于共产党一方,这是包括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内的全国群众在用真心、用热情、用感激投出的神圣一票。在10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根据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无私奉献的光辉典型。“一块布做军鞋,一口饭做军粮,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支援前线,山东沂蒙根据地人民提出了“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破家支前”的口号,仅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根据地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万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透过党的群众路线背后的我党先进的政党文化,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可以说,群众对我党政党文化的认同夯实了沂蒙精神生成的牢固基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党群军民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和象征。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逐步砥砺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可贵革命精神。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传播的结果,是对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回应。做为沟通党的人民的纽带和桥梁,群众路线正是党与人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我党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则是沂蒙精神深入发展的持久动力。

沂蒙精神生成于党的群众路线,也只有在我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中得以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从来源上说,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山东根据地军民共同培育的结果,它生成于中国共产党与山东根据地民众之间以群众路线为中介的良性互动。因此,沂蒙精神在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继续深入发展的动力源泉,离不开被群众路线贯穿在一起的作为沂蒙精神培育者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沂蒙精神创造主体的沂蒙人民群众、沂蒙精神的内涵等三个方面。

首先,做为沂蒙精神培育者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能否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是沂蒙精神能否深入发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有坚持群众路线高度自觉。这是沂蒙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

其次,人民群众是沂蒙精神创造主体,新的历史时期,其根本利益能否得到满足,是沂蒙精神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回顾沂蒙精神生成的历史,不难发现,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利益得以满足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利益更加多元化,利益的需求更为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在切身利益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人们的创造活力才会得到充分展示。因此,在沂蒙精神开拓创新的过程中,离开党的群众路线只能成为无源之水。反之,为群众利益提供切实保证的群众路线,则会成为沂蒙精神的创新之源。

再次,从沂蒙精神的内涵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为沂蒙精神注入更多时代内涵。具体而言,“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它体现的是人民对党的先进政党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是人心向背的直接体现。在革命年代意味着,民众对政党革命领导权的认可,中共成为执政党时期,则意味着民众对政党执政地位的同意。它传送的是群众对共产党所从事事业的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成为沂蒙人民从朴素的阶级感情中所升华出来的一种政治信念。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信念则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表现为对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的向往;更表现为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内涵之一,也是我党充分尊重沂蒙人民首创精神结果。建国初期,需要这种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亿万民众的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人均还位居后列,人民生活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国情要求我们必须长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它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敢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无私奉献是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奉献精神。市场经济讲究利益调节,市场主体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市场之外更广泛的生活空间中谦让等奉献精神的实现。特别是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意竞争。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对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加以限制、矫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群众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群众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掘,群众就会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各行各业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群众的无私奉献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新时代,我们牢记党的宗旨,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从各地实际出发,把群众最关切的点滴小事一件一件解决好,解决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举措的具体行动,又是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根本内涵的沂蒙精神得以持续弘扬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2]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3]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12-17.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山东省档案馆,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的减租减息[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6]章猷才:党在山东革命根据地执政研究[M],黄河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耿耿丹心昭日月 齐鲁抗战铸辉煌——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10周年》[N]大众日报,2012.11.28.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20、21页。

[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52页。

[4]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176页。

[6]山东省档案馆,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的减租减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7]章猷才:《党在山东革命根据地执政研究》,黄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8]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耿耿丹心昭日月 齐鲁抗战铸辉煌——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10周年》,载《大众日报》,2012.11.28。